中國對洋垃圾說不:將改變“轉嫁污染模式”智能
每年組織開展打擊進口廢物加工利用行業環境違法行為專項行動,打擊進口廢物加工利用企業環境違法行為,這些垃圾原本都會出口到中國。
本報記者 馬維輝 北京報道
“從明天起,法國將在塑料廢棄物里崩潰。”11月初,法國BFM電視臺在報道中喊出了這樣一句話。
今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下稱《方案》),提出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受此影響,歐洲以及世界上其他任何國家,目前都沒有足夠的基礎設施來消化中國不接受的垃圾。
長期以來,中國一直都扮演著“地球垃圾場”的角色。根據聯合國國際貿發組織的統計,全世界前20個塑料出口國中,美國、日本、泰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墨西哥等國家的廢舊塑料絕大部分都出口到了中國。
“毀滅性影響”
12月6日,美國俄勒岡州某停車場,600多噸垃圾被堆放得像一座小山一樣。而從今年10月份起,當地已經被迫填埋了800噸垃圾。
“最糟糕的情況出現了。”當地一位垃圾處理行業人士表示,自己的企業每月要從居民手中接收665噸垃圾,這些垃圾原本都會出口到中國,但自今年7月以來,中國出臺了新的政策,這些垃圾也就無處可去了。
數據顯示,去年一年美國有價值56億多美元的塑料、金屬等廢品出口到中國,其中占比最大的是紙張,數量達到1320萬噸,約占廢品總量的一半。
如今,雖然韓國、越南、泰國、印度等國家可能會進口更多的廢品,但這完全無法填補中國禁止進口帶來的損失。這意味著,美國政府或許需要把這些垃圾用填埋或焚燒的方式處理掉,制造垃圾的公民也需要為這些處理方式支付更多的費用。
《巴黎競賽畫報》援引美國廢料再生工業協會主席的話稱,對于全球頭號垃圾出口國美國來說,這一變化會對它造成“毀滅性的影響”。世界再循環行業協會負責人也表示,“中國的新禁令將為全球再循環產業帶來重大影響。”
與美國類似,中國香港一直以來都是中國內地的主要廢料中轉港,從歐美、澳大利亞、日本等國運來的廢棄垃圾會在中國香港入關,然后大部分被出口到中國內地,一小部分運往馬來西亞、泰國等東南亞國家。
如今,這些垃圾回收商也處于了尷尬的境地,成噸的廢紙堆積在港口,載滿廢品的船只無法起航,廢紙價格一路走低……一旦中國內地停止進口這些廢品,中國香港根本沒有能力就地處理這些垃圾。
在整個“收集-運輸-分類-包裝-再造-出口”的垃圾回收產業鏈中,香港長期扮演著供給者和中轉者的身份,本地愿意花錢投資機器進行垃圾分揀再造的只是極少數企業。
“轉嫁污染的模式早應該被拋棄,共同保障全球生態安全才是今天世界各國必須擔起的重要責任,合作提升垃圾處理能力才可能同時擁有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潘家華表示。
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
“洋垃圾”,是社會上的一種俗稱,特指以走私、夾帶等方式進口國家禁止進口的固體廢物,或者未經許可擅自進口屬于限制進口的固體廢物。
今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方案》提出,要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完善進口固體廢棄物管理制度,切實加強固體廢棄物回收利用管理。7月18日,中國正式通知世界貿易組織,今年底開始將不再接收外來垃圾,包括廢棄塑膠、紙類、廢棄爐渣與紡織品。
隨后,環保部專門組織了“打擊進口廢物加工利用企業環境違法行為”專項行動,出動1700人,組成60個檢查組,對全國1792家進口廢物加工利用企業進行了“拉網式、全覆蓋”的異地執法檢查。
環保部環境監察局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10月31日,各地已立案查處了940家企業的環境違法行為,其中下達行政處罰決定書871家,下達責令改正違法行為決定書54家,移送海關等相關部門15家,責令停止生產或停止建設94家,移送拘留32家。
與此同時,環保部還聯合發改委、工信部、公安部、商務部、工商總局等對電子廢物、廢輪胎、廢塑料、廢舊衣服、廢家電拆解等再生利用行業開展了為期5個月的清理整頓。
11月16日,環保部召開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工作視頻會議。環保部部長李干杰表示,下一步,環保部還將持續保持執法高壓態勢。自2018年起連續3年,每年組織開展打擊進口廢物加工利用行業環境違法行為專項行動。切實鞏固專項行動成效,推動違法企業整改到位。
“今年底前,環保部將對2017年專項行動開展‘回頭看’,依法從重從快處理違法企業并啟動‘一案雙查’,嚴肅追究相關人員責任。”李干杰說。
“轉嫁污染模式”
事實上,我國利用進口洋垃圾已有30多年的歷史,過去,一部分用作原料的洋垃圾也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國內資源短缺的問題。
不過,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進口洋垃圾也暴露出不少問題。一些國家通過多種方式將洋垃圾轉移到中國,有些甚至是非法出口。這些廢物污染了環境,也對人體健康造成傷害。
據了解,目前我國一些洋垃圾加工利用產業,主要還是依靠人工分揀、手工拆解等落后的手段,以原始的酸洗、燒板的方法拆解電子廢棄物,廢氣廢液未經處理直接排放,導致河水被污染,土壤中重金屬含量嚴重超標。
同時,處理洋垃圾的大都還以粗放的小作坊為加工點,耗費了大量的能源和水資源,造成污染后,環境治理的成本非常高,治理成本甚至是其產生利潤的成百上千倍。
洋垃圾加工利用產業之所以如此興旺,與其利潤豐厚有關。業內人士表示,從洋垃圾中分選出的廢舊報紙售價達到2000元/噸以上,可樂瓶、礦泉水瓶等也達到4萬元/噸以上。在某些地方,洋垃圾走私、固廢進口許可證轉讓甚至已經形成一條完整的黑色產業鏈。
“我們常常看到,日本的垃圾分類非常好,能夠把瓶蓋也區分開,把標簽也區分開,但媒體沒有報道,這些瓶蓋和標簽去哪了?其實大部分都是出口到中國。”住建部市政公用行業專家委員會環境衛生專家組成員徐海云說,“中國現在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塑料生產國,同時也是世界最大的塑料消費國。”
責任編輯:李明徽;主編:公培佳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