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績增速放緩營銷頻翻車,京東的“流量焦慮”藏不住了?快訊
京東三季度營收凈利均環比下滑,深陷低價內卷與大數據殺熟質疑!
京東三季度營收凈利均環比下滑,深陷低價內卷與大數據殺熟質疑!
出品|拾鹽士
“眾口鑠金,積毀銷骨”,輿論力量之大,足以讓金屬熔化。2024年的京東集團,算是經歷了幾輪輿論風波的考驗。
按照京東的計劃,2024年年雙十一原本可以通過拉長促銷周期,打一個漂亮仗。不曾想,雙十一開局就因為一名脫口秀藝人楊笠,而踩了一個“大坑”。受此風波影響,京東金融平臺還一度陷入了擠兌風波,相關輿情如同多米骨諾牌效應持續發酵,甚至有可能波及京東的業績。
雖然該事件發生在2024年第四季度,對京東業績的具體影響幾何還不得而知,但從京東第三季度財報來看,這對于業績增長本來就略顯乏力的京東而言,或是雪上加霜。
營收增長依賴“以舊換新”
三季度收入凈利潤均環比下滑
2024年第三季度財報數據顯示,京東本季度收入2604億元,同比增長5.1%;經調整凈利潤為132億元,同比增長24%,營收和凈利潤均在增長。
雖然從營收、凈利潤絕對值來看,京東集團的業績增長依然可觀,但是通過環比數據來看,報告期內京東2604億元的收入,相比上季度的2914億元環比下降了10.6%,單季度業績也開始下滑。
與此同時,雖然京東三季度歸屬于本公司普通股股東的凈利潤為117億元,同比增加47.8%,相較于上季度的126億元,卻下降了7.1%。
更值得關注的是,今年前三個季度,原本屬于京東基本盤的京東電子產品及家用電器商品收入,增幅僅有0.6%。
而且有業內人士指出,隨著第四季度輿論事件的相繼發酵,京東的大本營市場恐怕也將受到沖擊。京東第三季度的業績增長,或許主要歸因于國家國家密集出臺刺激消費政策。因此,其營收凈利潤指標的雙雙增長,略顯含金量不足。
要知道,京東作為從3C數碼電子產品起家的電商平臺,順周期屬性明顯。因此,也極易受到國家宏觀調控等因素的影響。在2024年以來,無論是國家調整存量房貸利率,還是降準降息等系列政策,對于京東集團的業績提升,都是相關利好。
正如在京東財報發布之前,國海證券就在研報中提及,京東帶電品類有望受益于近期“以舊換新”國補政策的拉動,帶來營收的快速修復。
據媒體報道,2024年8月開始,北京、廣州、上海等全國20多個省市的以舊換新政府補貼活動已經陸續上線京東。目前,全國超過90%的縣域農村地區均有消費者通過京東進行以舊換新。
不過,即使有“以舊換新”等國補政策的加持,京東2024年第三季度的營收增長水平,依然低于電商行業的大盤增速。
據海豚智庫公開的護具顯示,京東第三季度營收的同比增速為5.1%,而同期內全國全國網上零售額3.79萬億元,同比增長6.4%。
由此可見,無論電商整體業務,還是細分的電子產品及家用電器品類貢獻的收入增速,都預示著京東的業績增長趨勢,或許并不樂觀。整體來看,可謂基本盤動搖,業績增長承壓。
雙十一電商投訴率京東居首
深陷低價內卷與大數據殺熟質疑
早年間,京東與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寶、天貓雙雄并立,憑借其自營模式,以及自營物流配送,而在產品質量、物流速度等方面,樹立了良好的消費者口碑。
不過,近年來京東卻在因大數據殺熟、低價內卷而飽受質疑,尤其是2024年以來,關于京東大數據殺熟的用戶反饋不絕于耳。
事實上,京東被用戶反映“大數據殺熟”已是老生常談。近日在社交媒體上,就有京東plus會員吐槽,非plus會員購買京東超市的一款花生醬價格是9.8元,而plus會員價格是16.8元,即使按優惠后的16.63元,也比非plus會員高出不少。
對此,該消費者也向在線客服詢問原因,但是結果對方卻閃爍其詞,沒有給出合理解釋。
圖源:社交媒體截圖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用戶反饋的問題對于京東而言并非個案。例如,在黑貓投訴平臺,亦有多名消費者反映類似問題。不過,這次是普通用戶有自動推送的優惠券,而plus會員反而沒有。最終算下來,也是plus會員購買商品的到手價甚至比普通用戶更貴。
在消費者抱怨京東大數據“殺熟”以外,京東近年一直主張的“低價”策略也引發了不少質疑之聲。
拾鹽士關注到,在互聯網上揭秘京東“低價革命”真相的帖子并不算少。例如,有觀點認為,作為互聯網電商巨頭,京東的一個小動作對行業而來就是一次大波瀾。京東卷入電商價格戰是對電商市場的一種沖擊,可能會打破傳統零售的平衡;也有人擔心,這樣的低價策略可能會導致京東產品品質和服務質量的下降。
更有業內人士看到了更深層次的問題,那就是電商巨頭之間這種低價式內卷,并非一種高質量競爭模式,最終可能會使整個行業陷入一種惡性循環。
實際上確實如此。時間回溯至2023年雙十一期間,平臺采銷與網紅主播李佳琦因為一款烤箱隔空對仗,并扯開了“全網最低價”內卷的大幕,甚至讓整個電商行業也在低價這條道路上越走越遠。
不僅如此,以拼多多為首的電商平臺推出的“僅退款”平臺運營政策,也讓行業面向C端用戶的爭奪戰進一步升級,京東、淘寶天貓等平臺也曾是跟隨者。
不過,2024年以來,淘寶天貓卻似乎沒有繼續參與低價內卷的意思,并對其平臺的相關規則進行了優化與調整,將依據新版體驗分提升商家售后自主權,對優質店鋪減少或取消售后干預,而且相關調整已于年中落地執行。
與此同時,配合商家端收費政策的調整,淘寶天貓進一步平衡B、C端利益的意圖也十分明顯。這也意味著淘寶天貓不再一味主張低價,尋求平臺商家和消費者利益二者之間的平衡。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則是京東,如今依然將低價作為平臺最重要的發展策略之一。
正如2023年618期間,京東集團CEO徐冉表示:在下沉市場戰略方面,京東將聚焦“極致低價”和“豐富供給側”發力。“多、快、好、省”是京東的不懈追求,服務更多用戶是京東奮斗的方向。
只是,低價策略給京東帶來的負面效應已經呈現。一方面,其凈利潤已呈現下滑趨勢,說明低價策略也在沖擊其盈利能力。另一方面,京東因為低價,也帶來了商品質量方面的隱患,讓其過去自營模式的優勢逐漸喪失。
例如,在黑貓投訴平臺,不少消費者投訴表示,在京東直營商城購買的產品質量有問題,卻投訴無門,平臺客服處理態度消極。
圖源:黑貓投訴
而據中國電子商會旗下消費保數據顯示,雙11期間平臺共收到電商相關投訴4.8萬件,累計涉訴金額超8000萬元。其中,京東的投訴量達1.5萬件,位居投訴榜首,淘寶以1.2萬件投訴量奪得第二。
一直以自營模式保持著優越感的京東,投訴率居然超過了淘寶天貓,著實有些讓業界吃了一驚。
負面輿情頻發背后的流量焦慮
在剛剛過去的2024年雙十一電商節,原本屬于“客場”的京東,已然大有“喧賓奪主”的意味。對于電商巨頭而言,雙十一也是一場流量大戰,例如京東和淘寶均提前啟動雙十一大促營銷,在各大渠道投放海量廣告,搶奪消費者注意力。
不過,在電商巨頭的流量爭奪戰打得白熱化之際,也出現了“過猶不及”的現象。尤其是京東的開屏廣告引發了部分網友反感與吐槽,被指在用戶毫無防備的時候直接從網易云等APP直接跳轉至京東,看不完的廣告十分影響體驗。
雖然目前京東雙十一流量大戰的成果,尚且無法通過相關財報數據獲悉。但是通過觀察其三季度的營銷支出,也足見京東對“流量”的渴求。
財報數據顯示,第三季度京東營銷支出明顯增長,原本預計的91億營銷費用,直接增長至100億,而去年同期僅為80億。對此,京東表示主要由于推廣活動的支出增加。不可否認的是,巨額營銷費確實為京東圈來了海量的流量和關注度,但也不乏“營銷翻車”事件,給平臺帶來了負面效應。
618期間,磨鐵集團CEO聯合56出版社以“谷賤傷農”為由控訴京東強行要求出版社低價促銷;今年雙11期間,因脫口秀演員楊笠代言,挑起了京東原本占據大盤的男性用戶的強烈不滿。京東也因為該類事件多次深陷負面輿論危機,這些也間接凸顯了京東在流量層面的焦慮。
眾所周知,近年以來除了淘寶天貓這樣的“老對手”以外,拼多多、抖音電商等后起之秀的崛起,以及直播帶貨模式的興起,也在給京東的發展帶來很大壓力。
而在行業內整體存在感欠缺的京東,也因為流量增長空間有限,不得不加大廣告投放,以增長品牌存在感,喚起消費者對京東的“記憶”與注意力。
圖源:太平洋科技
在京東APP菜單欄上,女裝板塊甚至比家電還靠前
雖然黑紅也是紅,但是過于密集的營銷翻車事件,也是一把“雙刃劍”,在為品牌帶來一定熱度的同時,也讓京東很多原本忠誠的用戶傷透了心。甚至連討好男性用戶的道歉聲明,也沒起到平息輿論的作用,而且還對女性用戶有一種火上加油的意味。
2024年對于京東來說,可謂多事之秋。無論是京東在業績層面出現波動,還是在品牌營銷層面頻陷質疑、輿論風波不斷,都凸顯了京東集團在獲取流量與平臺GMV增長方面,面臨的巨大壓力。
而對于京東而言,這種焦慮恐怕會在未來的很長時間內揮之不去。不破不立,期待京東在意識到自身發展危機的同時,也能找到破解一道道難題的“法門”。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