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的雙十一,不一樣的新邏輯觀點

同消費互聯網時代僅僅只是在運營和營銷的層面上不斷徘徊不同,產業互聯網時代更加關注的是對于上游產業端的深度賦能,并且以新的產品和體驗為終極追求。
文/孟永輝
即將迎來第十二個年頭的雙十一正在遭遇越來越多的質疑,在這些質疑背后,正是傳統電商模式與用戶需求開始脫節的佐證。
很明顯,想要讓雙十一重拾以前的榮耀,一場變革不可避免。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的雙十一將會加入更多新的元素,通過這些新元素的加入,雙十一才不至于僅僅只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老套路,而是有了更多新鮮元素的新物種。
無論未來的雙十一究竟要如何改變,無論未來的雙十一將進化成為何種樣子,有一點可以確認的是,未來雙十一究竟可以走多遠,依然掌握在用戶和消費者手中。
當雙十一如約而至的時候,我們并不能夠僅僅只是看到表面的火熱,更加應該看到消費者呈現出來的新變化,并且去思考和尋找滿足這些新變化的方式和方法。
此刻,雙十一才不僅僅只是一種約定俗成的存在,而是變成了一個有所蛻變,有所進化的新物種。
當雙十一來臨之際,我們更加應該看到的是不一樣的東西,通過這些不一樣的東西去窺探雙十一乃至整個電商行業正在發生的深刻變化。
玩法層出不窮,用戶對好的產品和體驗的追求始終未變
每一年的雙十一,各大電商平臺都會有一些新的玩法出現,雖然人們對于這些新玩法的看法不盡相同,但是,有一點可以確認的是,用戶依然期望通過雙十一這樣一個消費時點,購買到真正心儀的產品。
對于那些試圖繼續在雙十一的牌桌上繼續玩下去的電商平臺來講,或許更加應該關注的是如何保證好的產品和體驗,而不僅僅只是將目光局限在玩法的升級和迭代上。
僅僅只是做撮合和中介的傳統電商模式正在遭遇越來越多的挑戰,因為傳統的電商模式并不能夠產生新的產品和體驗,而是僅僅只是在運營和營銷的層面上有效。
由此可見,從消費互聯網時代轉向產業互聯網時代變得無可避免。
同消費互聯網時代僅僅只是在運營和營銷的層面上不斷徘徊不同,產業互聯網時代更加關注的是對于上游產業端的深度賦能,并且以新的產品和體驗為終極追求。
基于這種邏輯,產業互聯網要比消費互聯網時代更加符合發展的新動向,如何通過產業互聯網的方式來繼續尋找第二波紅利,對于玩家們來講至關重要。
線上線下的融合并不僅僅只是體現在場景上,而是深入到了行業發展的方方面面
當電商行業的發展進入到新階段,線上線下的融合依然成為一種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和趨勢。
傳統意義上獨立的兩個存在,開始握手言和,通過發揮彼此的長處來滿足用戶的需求。
按照以往的理解,所謂的線上和線下的融合,僅僅只是局限在場景上。
當下,線上場景和線下場景的融合與統一成為一種潮流和趨勢。
以直播帶貨、數字化改造為代表的新發展趨勢的興起,打破了我們對于線上和線下的原有認知,并且開始真正將行業的發展帶入到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
越來越多的證據開始表明,所謂的線上和線下的融合并不僅僅只是體現在場景上,而是深度到了行業發展的方方面面。
各大衛視輪番上演的電商晚會,傳統直播與直播帶貨的深度融合,正是這種趨勢的直接體現。
我們認為的線上和線下的深度融合已經不再僅僅只是場景上的融合,而是開始深入到了營銷、體驗和供應等諸多方面。
流量思維依然強烈,但已不是主導
每到雙十一,我們看到的是線上和線下的鋪天蓋地的廣告。
今年的雙十一同樣也不例外。但凡是龐大的流量平臺,我們都會看到雙十一廣告的身影。
這告訴我們,流量依然是雙十一的主角,電商平臺對于流量追求的熱度依然沒有改變。
然而,在玩家們對于流量強烈追求的背后,我們看到的卻是有新的動向開始出現。
相對于流量來講,留量顯得更加重要。
“留量”并不僅僅只是考驗用戶對于不同電商平臺的忠誠度,而且還考驗用戶真實的轉化率。
所以,雖然從表面上看,各大電商平臺依然對于流量有近乎瘋狂的迷戀,但是,相對于野蠻生長期的瘋狂補貼獲取流量,人們更加關注的是流量的質量,即留量本身。
因此,雖然流量思維依然在電商行業占據著相當重要的作用,但,所謂的流量早已不再是主導,而是有了更多的新內涵。
電商的骨架未變,新元素則在不斷填充
作為一種誕生于互聯網時代的存在,電商行業的骨架其實并未發生太多新的改變,這里所說的骨架,主要是電商的去中間化和撮合中介為主的商業模式。
雖然電商行業的底層商業模式并未發生根本性的改變,但是,越來越多新的元素開始不斷填充到電商行業當中。
我們看到的直播帶貨僅僅只是一個方面。
除了直播帶貨之外,我們看到的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則開始深度參與到了我們看不到的雙十一的底層流程和環節當中。
千人千面、智能物流機器人、虛擬現實購物體驗等新元素都是這些新技術的外在體現。
雖然這些新元素的表現不如直播帶帶貨那樣搶眼,但是,他們的不斷加入正在誘發越來越多的變革,并且開始真正讓電商行業發生更多新的改變。
傳統電商式微,新零售勢不可擋
按照經典的電商模式,所謂的電商平臺僅僅只是承擔撮合和中介的角色,并不會過多地參與到行業的實際運作過程當中。
在那個流量和資本的養分依然豐沛的時代,這種嚴重依賴流量和資本的傳統電商模式是有巨大的優勢的。
當流量和資本的紅利見頂,我們看到的是傳統電商模式的式微,以新零售為代表的新商業模式開始成為新的發展方向。
除了業已運行比較成熟的個性化推薦之外,以數字化賦能為代表的新零售的崛起是最值得我們去關注的。
同傳統電商時代僅僅只是依靠去中間化的方式來撮合和中介不同,以數字化的賦能和改造為代表的新零售更加關注的是對于底層商業邏輯和流程和環節的深度改變。
當資本和流量見頂的時候,衍生于傳統電商的發展模式其實正在遭遇越來越多的新挑戰,而以數字化深度賦能為代表的新發展模式正在洶涌而來,并且開始真正給行業的發展帶來深度變革。
當雙十一如約而至的時候,我們除了感受到此起彼伏的流量爭奪戰的槍炮聲之外,還應該看到在這場狂熱與忙亂之下透露出來的發展新動向和新趨勢。
以它們為起點,我們不僅可以審視電商行業的發展痛點和難題,而且還可以找到更多新的發展突破口。
—完—
作者:孟永輝,資深撰稿人,專欄作家,特約評論員,行業研究專家。長期專注行業研究,累計發表財經科技文章超400萬字。支持保留作者來源的分享,轉載請保留作者版權信息,違者必究。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