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被捧為“救世主”的科技巨頭,現今卻成千夫所指觀點
亞馬遜決定了人們如何購物,谷歌決定了人們如何獲取知識,Facebook 決定了人們如何交流。
科技巨頭由于其規模之大、受眾之廣、方式之多,而對整個世界人們的日常生活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力,甚至一度以其顛覆性而被賦予了救世主的角色。這些科技巨頭們也不斷做出改變當前世界,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的承諾,但現在,科技公司似乎并未如承諾般解決問題,卻因制造問題而備受抨擊。這些昔日的救世主能否將自己的形象繼續維護下去?面對這些問題,科技巨頭們能否及時找到正確的立場和態度,維持不敗神話?原文“Tech Giants, Once Seen as Saviors, Are Now Viewed as Threats”發表自《紐約時報》,作者 DAVID STREITFELD。
在世界各地的社會運動中,現代移動通訊技術和互聯網社交媒體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成為了科技行業宣揚自己為全人類帶來自由、啟蒙以及更美好的未來時所津津樂道的一個例證。
Facebook 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宣稱,這正是 Facebook 社交網絡存在的原因。在 2012 年的投資者宣言中,扎克伯格表示 Facebook 是創建一種“圍繞政府展開的更誠實、更透明的對話”的工具。他表示,結果將“更好地解決我們當下時代的一些大問題”。但是現在,科技公司似乎并未如承諾般解決問題,卻因制造問題而備受抨擊。最焦點的問題當屬俄羅斯干預去年美國總統大選時間。社交媒體成為了激化噴怒的一項利器,操縱行為得逞,并且缺乏透明度,這些公司本身幾乎并沒有注意到所發生的事情。
選舉并非是唯一值得關注的領域。科技公司已經積累了巨大的力量和影響力,亞馬遜決定了人們如何購物,谷歌決定了人們如何獲取知識,Facebook 決定了人們如何交流。他們集中到一起的權利大小類似于國王所具有的那種神圣的權利,激起了一種強烈的反彈效果,而這一反彈的力量還在不斷聚集之中。
紐約大學商學院(New York University’s Stern School of Business)教授斯科特·加洛韋(Scott Galloway)表示:“十年來,對于科技的爭論主要是圍繞在哪一家企業的 CEO 看上去更像是救世主,哪一家的CEO 可能會競選總統,而哪一家在吸引勞動力方面表現最好。但是現在原有的觀點已經發生了變化,弱者已經開始了他們的反抗。”
Facebook 和 Twitter,現在又加上了 Google,關于他們的廣告和發布系統如何被俄羅斯人利用的消息正在不斷冒出。11 月 1 日,參議院情報委員會將就此事舉行聽證會,而這些自然不可能對提高他們的聲譽有所幫助。隨著壓力不斷增加,這些企業也開始突擊公共關系。上周,Facebook 首席運營官 Sheryl Sandberg 在華盛頓與立法者會面,就選舉過程中的風波公開致歉,表示“本不應該發生這樣的事情”。谷歌首席執行官 Sundar Pichai 上周四在匹茲堡演講時談到了“美國社會的機遇存在巨大的差異”,并宣布在未來幾年將提供 10 億美元資金支持,用于促進就業。
在這些公關見面會背后,其實蘊藏的是這樣一個事實:互聯網在很久之前就已經成為了一項業務,這也意味著這些公司的當務之急就是在股東的決策下做正確的事情。
風險投資公司 Village Capital 的總裁羅斯·貝爾德(Ross Baird)指出,當 ProPublica 上個月試圖在 Facebook 上購買針對“仇恨猶太人”人群的定向廣告時,Facebook 并沒有對這一廣告內容提出任何質疑,只是詢問買方付款方式問題。貝爾德表示:“硅谷一直向我們做出一些有關改變這個世界的一些好聽的承諾,其實他們最終關注的重點還是什么才能讓他們賺錢。”
對于技術的批判當然不是什么新鮮事。早在 1995 年,《新聞周刊》就刊載了一篇名為《為什么網絡不會是極樂世界》(Why the Web Won’t Be Nirvana)的文章,天文學家克利福德·斯托爾(Clifford Stoll)在文章中指出,在 Usenet 公告板(相當于那個時代的 Twitter 和 Facebook)上,“我們毫不費力并且隨時就能聽到各種聲音”。他寫道:“結果呢?結果就是每個人都可以輕松發出自己的聲音。喧鬧的效果就像是民用波段無線電通信一樣,充斥著騷亂和不知名的威脅因素。當每個人都在大聲喊叫時,就沒有人去聆聽了。”
這種抱怨和批判的聲音,經常就會出現,但并未能阻止科技世界的發展步伐。數以百萬甚至數以億計的人涌入科技服務領域,科技企業的首席執行官被奉若神明,顛覆成為決定性的評判標準。
但現在的不同之處在于,這些警示的生意來自于科技領域的專家們。eBay 創始人皮埃爾·奧米迪亞(Pierre Omidyar)在上周寫道:“對于信息的盈利和操縱行為正在迅速的制造決裂。”在最近的一篇《衛報》報道中,曾任 Facebook 工程師的賈斯汀·羅森斯坦(Justin Rosenstein)被描述為一名離經叛道者:因為有些發明家會對自己發明的東西感到后悔,所以他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對自己的新手機編寫了相關程序,限制自己使用社交網絡。Rosenstein 現在是團隊協作工具初創企業 Asana 的一名聯合創始人,他在一封電子郵件中表示,自己不僅限制 Facebook,也限制 Safari 和 Chrome 瀏覽器以及 Gmail 等應用程序的使用。他表示:“我發現我在無意識中浪費了太多時間與我的手機進行互動,而許多互動的方式對我根本毫無益處。Facebook 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工具,我現在仍然是每天都在用,只是我會更加注意,加以控制。”
如果社交媒體進入被動防守狀態,那首當其沖受影響的肯定是扎克伯格這位在 33 歲就達到事業黃金期,國際范圍內最富有也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扎克伯格在 2012 年的致詞中寫道:“我們經常說這樣一句話‘快速行動,破除舊規。’其中的要義在于,如果你一直沒有打破陳規,那可能是你行動的不夠快。”兩年后,Facebook 放棄了這一座右銘,但是有批評家表示這背后隱含的傲慢和不可一世的感覺仍然存在。Galloway 教授在他的新書《The Four: The Hidden DNA of Amazon, Apple, Facebook, and Google》中分析了 Facebook,亞馬遜,谷歌和蘋果公司對我們生活、交流和個人信息所施加的影響,認為社交媒體網絡對于自己引發的各種反響也在摸索試探階段。他表示:“扎克伯格和 Facebook 正在違反危機管理的第一條規則:矯枉過正。他們的態度是任何損害他們利潤的事情他們都不可能去做。”
Facebook 全球公共政策副總裁喬爾·卡普蘭(Joel Kaplan)表示 Facebook 正在做出自己最大的努力。他表示:“Facebook 已經成為許多人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這對于我們來說也是很大的一個責任,我們必須非常認真的去對待。”
一些社交媒體企業家承認,他們現在正面臨著從未想象過的一些問題。Twitter 的聯合創始人 Biz Stone 在去年春天重返公司之后不久,曾在接受一次采訪中表示:“沒有時間去思考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情所帶來的后果。”他認為 Twitter 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公眾輿論只關注壞事,其實每一件壞事的發生同時也有一千件好事。”但同時,他也坦誠,有時候確實會“有點混亂”。
盡管這些批評的聲音不絕于耳,但絕大多數投資者、消費者和監管機構卻并沒有改變他們的行為。人們仍然熱切地期待著新款 iPhone 的上市,Facebook 仍然坐擁超過 20 億數量的用戶,特朗普總統依然喜歡在 Twitter上批評亞馬遜,與此同時他的行政部門卻忽視了在亞馬遜購買 Whole Foods 時人們所發出的要求嚴格審查的請求。
但是,在歐洲,情況卻已經發生了轉變。據美國網站通訊流量監測機構 StatCounter 數據統計,Google 在搜索引擎市場中所占的份額高達 92%,但這并沒有改變歐盟在今年六月份對 Google 開出的 27 億美元反壟斷罰單的決定。今年,德國也新通過了一項法規,對于社交網絡未能處理好仇恨言論問題而進行相應罰款,這一法規在本月開始生效。上周四,英國首相特蕾莎·瑪麗·梅(Theresa Mary May)的發言人表示,英國政府正在“認真考慮 Google 和 Facebook 的角色、責任以及法律地位”,希望能夠以新聞出版商的角色對其進行監管,而不是一個普通的網絡平臺。
Galloway 教授說道:“這場戰爭,就像之前許多次的戰爭一樣,將從歐洲開始。”
對于一些科技公司來說,這種新的影響力也意味著需要承擔更為艱巨的責任和義務。為眾多網站提供基本防護的 Cloudflare 在今年 8 月份首次宣布取消對新納粹網站 The Daily Stormer 的防護措施,這相當于將其從可見網絡中移除。Cloudflare 首席執行官 Matthew Prince 表示:“越來越多的科技企業將會站在類似的判斷角度上。”
未來的情況可能會變得更加復雜。Prince 對未來可能出現的反烏托邦局面進行了預測。一種是每個搜索引擎都有自己的一個政治觀點,用戶會傾向于使用讓他們感到最舒服的那個,而這會進一步將互聯網分裂成若干敵對的部分。另一種可能性是一個相反的極端:所有的異議都將被消除。他表示:“人們現在已經開始意識到科技并不是中立的,之前我在歐洲時會感覺到這種恐懼,但是現在即便在薩克拉門托(Sacramento加利福尼亞州的州府)我也能聽到這樣的言論。”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