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入70億,鍋圈IPO全靠“萬店”加盟商?互聯網+
導讀
超9成收入來自加盟商
超9成收入來自加盟商
“萬店”鍋圈食品要上市了!
4月3日,鍋圈食品(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鍋圈”)正式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擬主板掛牌上市。
鍋圈是一家一站式在家吃飯餐食解決方案品牌,專注于在家吃火鍋、燒烤食品。據其招股書披露,截至2022年12月31日,鍋圈在中國29個省、自治區及直轄市擁有9,221家零售店;其中,直營店有5家,加盟店有9216家。
在新版招股書中,其援引弗若斯特沙利文資料稱,按2022年的零售額計算,鍋圈在中國所有零售商和在家火鍋及燒烤食品提供商中排名第一,其市場份額為3%。
「一味研究」據鍋圈新版招股書中發現:2022年,其營收為71.73億元,同比增加81.25%;同期的凈利潤為2.41億元,同比扭虧為盈。
在2020-2022年,鍋圈的營收逐年上升,2020年,鍋圈營收同比增長33.5%,而2022年,其營收增長到81.25%。鍋圈三年累計營收為140.96億元,其中來自火鍋產品的營收為108.33億元;去年,其近8成營收來自火鍋產品。
與此同時,鍋圈對于加盟商的依賴程度較高。以2022年為例,鍋圈營收為71.73億元,其中有64.77億元來自加盟商,當期營收占比高達90.3%。
去年4月的一篇舊文中,我們聚焦于火鍋食材的“先行者”鍋圈,依靠加盟模式,門店大規模擴張實現營收增長,但其仍未擺脫虧損泥潭。
時至今日,當“宅家紅利”逐漸消失后,鍋圈的隱憂漸顯:產品結構單一、對加盟商的高度依賴等問題;其能否靠上市講出新故事?由此,「一味研究」更新了4月舊文的部分數據和圖表,以下Enjoy:
火鍋食材超市,這個被疫情催化的火熱賽道,如今正離“火鍋”越來越遠。
過去兩年,在疫情的影響下,“家庭火鍋”逐漸成為一種新的消費形式,并推動了以鍋圈食匯、懶熊、川小兵等為代表的“火鍋食材超市”的崛起;但當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宅家吃火鍋”不再高頻且剛需, 這些企業很快遭遇瓶頸。
危機之下,作為火鍋食材超市的玩家,鍋圈食匯率先開啟了自救之路:自2021年起先后涉足方便速食、生鮮、鹵味以及預制菜等品類——從不斷擴大的經營范圍來看,鍋圈食匯正變得越來越像一間綜合型超市。
不斷偏離最初“主航道”的鍋圈食匯,似乎用實際行動驗證了火鍋食材超市這個新興賽道確如外界所質疑的,是個偽命題。
成為“斜杠青年”的鍋圈食匯,在面對方便速食、預制菜等賽道林立的競爭對手時,能否突圍而出?
火鍋,無疑是國人的一大心頭好。艾媒咨詢2022年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有超八成的消費者有每個月吃火鍋的習慣。
疫情雖然阻礙了消費者到店消費的行為,但對火鍋的旺盛需求并未因此消減,反而開始向家庭場景延伸,使得“宅家吃火鍋”成為新潮流,由此也催生出了一種新業態——火鍋食材超市。
據天眼查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火鍋食材相關企業數量同比2019年上漲216%,同時,有近六成的火鍋食材相關企業成立于2019~2020年期間。
早在2017年就已成立的鍋圈,憑借先發優勢、豐富品類以及高性價比,率先搶占了消費者心智。
鍋圈可提供火鍋底料、涮肉、時蔬、特色海鮮等近200種品類的火鍋食材;同時價格也較親民,250g的涮肉多在20~30元之間,250g的蔬菜則在3~5元之間,兩人份的價格一般不會超過150元。
鍋圈開辟的這種新模式,也獲得了資本青睞。天眼查數據顯示,2019-2022年期間,鍋圈食匯共收獲7筆融資,融資金額超過28.3億元,投資方包括不惑創投、三全食品、IDG、茅臺建信基金、物美等。
資本的添柴加火,給了鍋圈食匯瘋狂擴張的底氣。
據官網和招股書數據顯示,依托加盟模式,鍋圈食匯門店數量直線上升,從2019年的500家飆升至2020年的4296家,不到三年,翻了近10倍;截至2022年12月,門店數量為9221家,覆蓋25個省4個直轄市,200個地市。
▲圖源:鍋圈食匯官微
據鍋圈招股書顯示,2022年,鍋圈食匯實現營業收入71.73億元,凈利潤為2.41億元,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凈額為2.85億元;2021年虧損仍在持續,2021年,鍋圈食匯營業收入39.58億元,凈虧損4.61億元,經營活動產生的流量現金凈額虧損5.98億元。
這表明,鍋圈食匯暫時無法依靠主營業務——火鍋食材,實現自我造血。
不僅如此,加盟店的大規模落地,在擴大商業版圖的同時,也為鍋圈食匯帶來了諸多隱患。
可以說,加盟商體系是鍋圈食匯在發展初期快速打開市場,實現跑馬圈地的“良方”,但在近兩年的急速擴張之后,開始逐漸暴露出不少問題——主要集中于兩點,一是盈利越來越難,二是競爭壓力越來越大。
需要注意的是,火鍋食材并不是一個新鮮事物,其原本就存在于超市,只不過由鍋圈食匯等企業將其單獨拎出來做成了一個新業態,并吃盡了先發優勢的紅利。
然而隨著賽道的日益火爆,以生鮮為主的超市及電商等玩家開始嗅到商機,并推出相關產品,直接參與進與鍋圈食匯等垂直賽道企業的競爭之中:盒馬推出了“盒馬火鍋”與“有料火鍋”系列,叮咚買菜推出了“叮咚大滿冠”,每日優鮮則上線了火鍋頻道。
▲圖源:鍋圈食匯官微
顯然,消費者在商超里不僅可買到包裝好的火鍋食材,還可買到更多其它商品,比單賣火鍋食材的鍋圈食匯“劃算”得多。這意味著,鍋圈食匯的競爭優勢不斷被削弱。
除外部競爭外,鍋圈食匯加盟商還要面對體系內部的激烈競爭。
過去,為保護加盟商權益,鍋圈食匯曾設定了半徑3公里的加盟商保護圈,即在3公里范圍內僅能存在一家門店。然而隨著鍋圈食匯的急速擴張,加盟商的距離保護半徑不斷縮小至2公里,甚至1.5公里,同片區域的門店密度明顯增加。這自然導致加盟商服務的客群減少,營業額下降。
體系內部競爭激烈,加上疫情進入常態化以及火鍋淡季的影響,讓鍋圈食匯加盟商賺錢越來越難,鍋圈食匯招商時對外宣稱的“25萬加盟成本,最晚一年回本”似乎成為一紙空談。
如何幫助加盟門店獲得更多創收,成為鍋圈食匯的當務之急。
鍋圈食匯試圖通過“跨界”尋求新出路,自2021年起不斷做加法。
一方面,隨著消費者對線上購物的需求增多,鍋圈食匯開始拓展線上銷售渠道,除上線餓了么、美團等外賣平臺外,還在天貓、京東、拼多多等電商平臺也開起了旗艦店,并推出了官方App。
另一方面,鍋圈食匯不斷在火鍋食材的基礎上擴充產品品類,如增加水果、蔬菜、飲品等,向生鮮電商邁進;同時還先后推出方便速食品牌“憨憨”、鹵味品牌“鹵拉拉”以及切入預制菜賽道等,覆蓋了日常烹飪、便利速食、休閑零食等多種用餐場景。粗略估算,如今鍋圈食匯已擁有火鍋食材、鹵味、飲品、西餐、生鮮五個品類。
▲圖源:鍋圈食匯官微
不可否認的是,擴充品類,增加高頻剛需產品,拓寬更多消費場景,確實能夠解決火鍋食材需求不夠高頻的問題,但這同時又對企業的采購、運營、供應鏈以及品控等諸多環節帶來了更大挑戰。
與此同時,多元賽道的跨界,也意味著四面樹“敵”,如今的鍋圈食匯將面對生鮮電商、預制菜、鹵味等時下熱門賽道林林立立的眾多競爭對手。
當火鍋食材超市距離火鍋越來越遠,最終變成綜合型超市,鍋圈食匯還能否講好這個新故事?
本文部分參考資料:
1.《火鍋食材超市需要新故事》,驚蟄研究所
2.《鍋圈食匯的盡頭是生鮮電商》,壹覽商業
3.《浮華終散,“火鍋食材超市”走向深淵?》,靈獸傳媒
4.《4年開店8000家,追趕海底撈的企業,跑出瑞幸速度》,快消
作者 | 藝馨 小白
排版 | Cathy
監制 | 小罅
出品 | 一味研究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