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校園貸超高利潤,部分P2P平臺仍不死心金融
校園貸一直是一個極具潛力的金融市場,“萬億級”的規模當量讓各方都爭破頭皮的涉足其中。但是盡管銀監會等相關部門下發了文件,嚴禁P2P平臺繼續提供校園貸業務,仍然有投機分子不死心,通過改…
校園貸一直是一個極具潛力的金融市場,“萬億級”的規模當量讓各方都爭破頭皮的涉足其中。但是盡管銀監會等相關部門下發了文件,嚴禁P2P平臺繼續提供校園貸業務,仍然有投機分子不死心,通過改頭換面、打擦邊球等方式“頂風作案”。
根據艾瑞咨詢發布的《2016年中國大學生消費金融市場研究報告》,2016年我國大學生消費市場規模達4524億元,同比增長4.7%;2017年預計達4743億元,至2019年,預計突破5000億元。更有權威預測認為,校園消費金融市場未來規模將超萬億級。不過,龐大的市場也帶來了復雜的問題,自2013年開始進入校園起,由于監管缺失,校園貸便進入了野蠻生長時期。據相關人士曝料,2015年有些做校園市場的網貸平臺利潤甚至超過100%,面對如此暴利,各路人馬不斷殺入,無序的競爭,讓高利貸、裸條借貸、暴力催收、個人信息被盜用等問題頻現,可謂亂象叢生。
面對暴利市場,部分P2P平臺突破了校園貸的范疇和底線,危害了學生利益和校園安全。因此,為進一步加大校園貸風險整治力度,從源頭上治理亂象,銀監會聯合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在今年5月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校園貸規范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鼓勵銀行進入校園,強制網貸機構全面退出的原則,并要求各高校對學生“正觀念、補教育”,以維護和穩定校園秩序。
嚴苛的監管措施,讓不少P2P平臺相繼宣布退出校園業務。根據盈燦咨詢不完全統計,截至2017年6月下旬,全國共有62家互聯網金融平臺開展校園貸業務,已有59家校園貸平臺選擇退出校園貸市場。其中37家選擇關閉業務,占總數的63%;有22家選擇放棄校園貸業務轉戰其他業務,占比為37%。同時,5月以來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等多家“正規軍”的回歸,也讓人們看到了校園貸安全、規范、合理的未來前景。
然而,在嚴規之下,仍有部分覬覦校園貸的暴利高額利潤,繼續向大學生提供消費信貸服務。其中有些平臺毫不畏懼相關禁令,明目張膽地推行針對18歲以上成人的貸款政策;也有的平臺“改頭換面”、暗度陳倉,將現金貸款業務轉換形式,向大學生提供消費分期與取現服務。有業內人士表示,校園貸的整治雖已有了起色,但仍是一個難題,在行業整體向好的同時,幾條“雜魚”就可以腥了一鍋湯。這就要求在打擊不法違規金融機構的同時,也需加強金融教育的引導和校園秩序的管理,從內部源頭上堵住校園金融風險。
【來源:拓天速貸】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