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丨小紅書3天讀取用戶信息1.7萬次?“經授權”不是平臺窺私理由觀點
近日,有多名小紅書用戶反映,小紅書后臺持續高頻獲取用戶位置信息,有用戶最高3天內被訪問1.7萬次,包含定位、照片與視頻、設備狀態、日程、剪貼板等,甚至凌晨未使用軟件時段仍有高頻操作,引發隱私安全方面的擔憂。
用戶基于對平臺的信任,將隱私權限打開,平臺不應該辜負這份信任
近日,有多名小紅書用戶反映,小紅書后臺持續高頻獲取用戶位置信息,有用戶最高3天內被訪問1.7萬次,包含定位、照片與視頻、設備狀態、日程、剪貼板等,甚至凌晨未使用軟件時段仍有高頻操作,引發隱私安全方面的擔憂。
有用戶稱近30天內小紅書應用訪問總量9.2萬次,其中地址訪問7.1萬次。圖據九派財經
對此,小紅書發布公告稱,經核查,平臺不會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讀取用戶位置信息。讀取頻次取決于用戶使用場景,個別用戶遇到的高頻讀取情形可能與個人使用行為有關。
面對用戶質疑,小紅書這番回應的言外之意似乎是,讀取頻次和用戶使用場景、習慣有關,問題并不出在平臺自身。這一解釋顯然難以消除用戶的疑慮。
平臺首先需要回答的是,“高頻讀取”現象,到底是個別用戶的極端情況,還是大范圍存在?從實際來看,網上對此問題的吐槽不在少數。據九派財經報道,早在2024年7月,“小紅書一直在獲取定位”的吐槽聲就在網上出現,相關筆記多達7萬篇。
用戶選擇使用平臺提供的服務,平臺基于功能需求,對位置等信息進行采集,本是常見的操作,由此提高相關服務內容推送的精準性。然而,如用戶反映,“30天訪問用戶位置信息7萬次”“3天被訪問信息1.7萬次”,如此密集的讀取需求,真的符合正常的業務邏輯嗎?
需要提醒的是,用戶對信息收集進行了授權,并不是平臺可以隨意窺探隱私的理由?!秱€人信息保護法》明確規定,收集個人信息,應當限于實現處理目的的最小范圍,不得過度收集個人信息。
在“最小必要”原則下,平臺在獲取用戶數據時,應秉持能少收集就少收集的原則,最大程度減少對用戶隱私的侵擾。而不是在授權權限范圍內,以商業利益最大化為導向,能收集多少就盡可能收集多少。
作為坐擁海量用戶的社交平臺,需要明白的是,僅憑一句經用戶授權,就想輕描淡寫地撇清責任,將問題歸咎給“個別用戶”,是難以服眾的。平臺有責任說清楚,讀取這些信息的具體用途和必要性究竟是什么。
用戶數據是平臺重要的數字資產,完整且豐富的信息采集,可以提高平臺對用戶識別的精準度,進而實現更精準的內容推送。但用戶數據,首先承載的是用戶的隱私,其次才具備資產的屬性。用戶基于對平臺的信任,將隱私權限打開,平臺不該辜負這份信任,更不能在后臺偷偷摸摸地高頻讀取信息,讓用戶陷于信息“裸奔”的被動狀態。
此事之所以引發關注,關鍵在于它折射出互聯網用戶隱私保護的現狀。當下,使用部分APP時,用戶若不授權進行信息采集,就無法使用相應服務,但一旦授權,就意味著打開了一個隱私讀取的黑洞。用戶并不十分清楚,平臺會在何種程度、以何種頻次去收集個人信息。如果一切處在一個黑箱的狀態,用戶便失去了掌控權。
3月28日,中央網信辦、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市場監管總局發布了關于開展2025年個人信息保護系列專項行動的公告。其中,App(含小程序、公眾號、快應用)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便是治理重點之一。
互聯網平臺必須加強自身管理,壓實主體責任,規范數據收集和使用行為,確保個人信息保護的“最小必要”原則執行到位。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余夏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