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報告:金融機構資產管理規模逾60萬億金融
各行業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總規模 7月4日晚間,各行業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總規模60多萬億元,對資產管理業務快速發展過程中暴露出的突出風險和問題。
7月4日晚間,央行官網發布了《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17)》稱,中國步入“大資管時代”。截至2016年末,剔除交叉持有的因素后,各行業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總規模
7月4日晚間,央行官網發布了《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17)》(下稱“報告”)稱,中國步入“大資管時代”。截至2016年末,剔除交叉持有的因素后,各行業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總規模60多萬億元。
并且,央行的報告還對2016年我國金融體系的穩健性狀況進行了全面評估。
資管規模多渠道擴張
資產管理業務快速發展,規模不斷攀升,對促進直接融資市場發展、拓寬居民投資渠道、改進金融機構經營模式、支持實體經濟融資需求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規則差異、產品嵌套等問題也逐漸顯現,市場秩序有待規范。
報告稱,在實踐中資產管理主要出現以下幾種業務類型。如商業銀行、信托公司、證券公司、期貨公司、保險機構及非金融機構等。
“由于投資范圍、資本計提、分級杠桿等監管標準在不同行業存在差異等因素,出現了不同金融機構相互合作、多層嵌套的資產管理業務模式。”報告稱。
報告認為,資產管理業務發展中需要關注的五方面主要問題:資金池操作存在流動性風險隱患;產品多層嵌套導致風險傳遞;影子銀行面臨監管不足;剛性兌付使風險仍停留在金融體系;部分非金融機構無序開展資產管理業務。
“對資產管理業務快速發展過程中暴露出的突出風險和問題,要堅持有的放矢的問題導向,從統一同類產品的監管差異入手,建立有效的資產管理業務監管制度。” 報告稱。
具體來看包括六方面內容:分類統一標準規制,逐步消除套利空間;引導資產管理業務回歸本源,有序打破剛性兌付;加強流動性風險管控,控制杠桿水平;消除多層嵌套,抑制通道業務;加強“非標”業務管理,防范影子銀行風險;建立綜合統計制度,為穿透式監管提供根本基礎。
“對各類金融機構開展資產管理業務實行平等準入、給予公平待遇。限制層層委托下的嵌套行為,強化受托機構的主動管理職責,防止其為委托機構提供規避投資范圍、杠桿約束等監管要求的通道服務。對基于主動管理,以資產配置和組合管理為目的的運作形式給出合理空間。”報告稱。
期貨交易全年手續費收入約140億
報告認為,2016年在證券期貨市場方面,股票市場在年初大幅波動后企穩,成交活躍度明顯降低。與此同時,期貨成交量快速增長,商品期貨價格大幅上漲。
報告中提到,2016年受國內產能過剩和需求結構升級矛盾突出、經濟增長內生動力不足等多種因素影響,部分行業集中出現虧損。個別上市公司生產經營困難,債務負擔較重,已近退市邊緣。截至2016年末,滬、深兩市退市公司23家。
另外值得關注的是,報告指出個別證券公司內控不嚴出現風險事件。個別證券公司忽視合規和內控,通過暗箱手段隱蔽風險,實際承擔的風險可能超過風控指標顯示水平,也超過自身資本金的承擔能力。在資本市場條件發生較大變化時,其內控風險的暴露,不僅導致自身面臨較大的流動性問題,也引發風險向其他金融機構的傳遞,造成市場恐慌,削弱投資者信心。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根據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網站公布信息的不完全統計,2016年至今共有39家券商機構遭到監管部門處罰,開出罰單高達70張以上,處罰原因涉及未盡職調查、合規管理存在缺陷、信息披露違規等。
不過2016年受債券市場信用風險事件等多種因素影響,貨幣市場基金面臨較大流動性壓力,也對其他金融市場資產價格形成了沖擊。
另一方面,雖然期貨公司在2016年實現凈資產、凈資本、代理客戶保證金、營業收入和凈利潤都同比上漲,但期貨公司創新能力不強、收入來源單一、業務多元化不足的問題也始終制約其進一步發展。
全年期貨公司手續費收入138.92億元,利息凈收入87.10億元,在營業收入中占比高達49.68%和31.15%。
報告還顯示,下一步將繼續推動市場化改革,完善市場基礎性制度建設;依法全面從嚴監管,加強投資者保護;增強證券期貨經營機構風險防范能力和水平,促進證券期貨業市場主體合規穩健發展;繼續深化雙向開放。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