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產的Model Y也“裂縫”了,都怪這個被吹爆的新技術?互聯網+
導讀
最近特斯拉的這個宣傳視頻火了。
最近特斯拉的這個宣傳視頻火了。
最近特斯拉的這個宣傳視頻火了。
有汽車博主稱贊 這是特斯拉登峰造極的傳播視頻案例。
但當大伙在討論這玩意到底用啥拍的,差評君卻更關心這次柏林工廠里的造車技術。
比如下面這個當初被馬斯克吹爆的 “ 一體化壓鑄技術 ”。
舉個例子,手機工廠以前造那種翻蓋摳電池的按鍵手機。需要把卡扣、后蓋、電池啥的都造出來,然后由人工組裝在一起。
而一體化成型工藝, 直接可以 “ 造 ” 出一個邊框后蓋都連在一起的一體式外殼。
以前造一個 Model 3 后底板,如圖所示的彩色部分。
需要先 沖壓出 70 多個零件,然后經過焊裝、涂裝和總裝制造工藝,把這些零件拼在一起,組裝成一個底盤后底板。這個過程大概需要 1-2 小時。
但是下面這個采用一體化壓鑄技術的 Model Y,把上面那個 70 多個零件變成了下面一個零件。
相比原來的 1-2 小時,這個壓鑄過程,只需要 45 秒 - 2 分鐘。
除了后底板,Model Y 車型的前艙和乘員艙也都將采用一體化壓鑄工藝,這幾個大型壓鑄件可以替換原先 370 多個零件。
這樣做,能使整車減重 10%。大伙都知道減重對于電動車意味著什么,續航直接提升 14%。
對于老馬這樣的 “ 窮人 ” 來說,一體化鑄造技術還能降低 40% 的制造成本。
比如以前傳統車企的焊裝總工廠,投資一個廠大概要 10 個億,一樣的成本這錢能買 3 個超級壓鑄機,并且以后壓鑄機的價格還會更低。
人工方面,主流的汽車生產工廠焊裝車間要配 200-300 名工人,一體式壓鑄車間只需要 20-30 名工人。
而且一臺大型壓鑄機占地面積僅有 100 個平方,按馬斯克的說法,采用大型壓鑄機,工廠占地面積也可以減少 30%。
馬會計這波地方省了,錢也省了,產能也不錯。 怎么看這一體化壓鑄技術都是個香餑餑的 “ 本子 ”。
但其實是個燙手的山芋, 快是快,但是品控很難把握。
一體式壓鑄形式上看,就像做月餅一樣, 餡往模具里一塞,一壓就成了。
但想做出好的壓鑄件是相當考究,這行跟做芯片一樣,相當考驗 “ 成品率 ”。
比如,結構越復雜,或者說薄壁或壁厚變化較多的結構,越難搓出好的沖型。
這就好比是你想在月餅上雕刻出清明上河圖,做個這樣的模具就夠難的。即便是磨具做精了,還有可能因為料沒塞好或塞得不均勻, 壓出一個 “ 饃 ”。
除了工藝本身復雜以外,你還需要解決壓鑄程中的排氣和冷卻問題。
排氣這事跟你手機貼膜一個道理。模具本身里面就可能有氣泡,或者金屬液體中含有氣泡。這樣會導致壓鑄的成品里有氣泡,氣泡會嚴重影響壓鑄件的強度。
這種情況一旦發生,這個件就直接宣布報廢。
所以在模具設計階段,就得做好惰性氣體保護、真空去孔技術等。
之后還有冷卻、熱處理等一系列的步驟,稍有差池,溫度沒控制好、密度沒控制好、液流速度沒控制好, 這些都會對壓鑄件的精度造成影響。
也是因為這樣復雜的工藝流程,造就了特斯拉祖傳的品控問題。。
比如最近一位德國推友新提了一輛特斯拉柏林工廠產的 Model Y。
到手一看,這車門、車窗還有車尾燈處碩大的縫隙,直接把人均強迫癥的德國人整瘋了。
車主發推控訴后,特斯拉售后的處理也算及時,聯系車主拉走返廠去了。
2020 年的時候,有個車主倒車時直接把特斯拉的方向盤拽脫了。。。
國內這邊,當初上海工廠投產交付的第一批 Model 3,也是各種縫隙,各種對不齊,微博吵的也是熱火朝天。
連特斯拉車主們都開始自我調侃:“ 不開膠的匡威不是正品匡威,不開縫的特斯拉不是 “ 官方認證 ”。
業內人常說:“ 采用傳統的沖壓工藝,十個沖壓件焊接在一起組成零部件的精度,比一體式 壓鑄的公差控制要好得多 ”。
沖壓可以理解成, 做個月餅雛形,然后切出自己想要的形狀,這精度就更好把握。
所以這也解釋了為什么一體式壓鑄的特斯拉容易出現各種 “ 縫隙 ” 的原因,而采用傳統沖壓工藝的車企就幾乎沒那問題。
而且,壓鑄工藝除了精度難以控制以外,一旦壞了還不好修。
大伙應該都看了之前那個新聞。
一哥們開著 Model Y 倒車時, 一不小心把屁股撞爛了,后減振包無了。。。
結果特斯拉官方的報的維修價是 20 萬。 em.... 這車其實也才 20 萬多點,還不如直接換個新的...
不過話說回來,盡管一體式壓鑄技術現在看還有不少缺點,但這些缺點其實是能靠技術迭代和工藝熟練度去解決的。
并且相較于傳統的沖壓、焊接、涂裝和總裝流程, 一體式壓鑄是實打實的省錢省力,長遠來看對車企產能的提升是明顯的。
因此,除了特斯拉以外,有不少車企包括新勢力和傳統車企,都開始轉向一體式壓鑄技術。
2021 年 10 月,蔚來開發并驗證了制造大型壓鑄件的免熱處理材料。最近剛發的新車 ET5,后座板就是使用一體式壓鑄技術。
小鵬的武漢工廠,也新搞了一套一體化壓鑄工藝車間。高合汽車和拓普集團的一體化壓鑄車身后艙結構,也將在 2022 年 2 月量產下線。
傳統車企這邊,沃爾沃、大眾、奔馳和奧迪也都紛紛布局一體化壓鑄工藝。
一體式壓鑄這玩意,好!咱也知道,難,我們也明白。 但能不能稍微把品控拉上去點。
如果車企們以后用了這技術,都像特斯拉那樣品控做成這樣,那可就壞事了。大伙辛辛苦苦掙錢買車,付了定金等了這么久, 結果交付了個 “ 半成品 ” 。。。
這事擱誰都受不了,所以除了車企自覺,政策監管也必不可少。除了必要的強制性標準以外,對公差尺寸也得細化細化規范。
我可不想以后買車像 iOS 系統更新那樣,永遠別第一時間更最新的系統。 也永遠別買車企新工廠的第一輛車?
文中提到的那個一體式壓鑄的關鍵設備,超大型壓鑄機,這玩意幾乎都是國產。
特斯拉用的,是力勁科技 2019 年研發的 6000 噸級壓鑄機,截止 2020 年下半年,特斯拉已經采購了 15 臺,美國 7 臺,德國 4 臺,上海 4 臺。
一體化壓鑄車身結構這事,要求高、難度大。需要高噸位的壓鑄機、復雜精準的模具設計和免熱處理的新型鋁合金材料, 這些新技術必然成為未來汽車制造業的高點。
所以,我們有這個體量和技術去引領行業,車企們可要好好把握時機了。
最后的最后,希望大伙都能買到一輛到手就能開的好車。
撰文:脖子右擰 編輯:面線 封面:萱萱 美編:煥妍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