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消費金融十年大考:催收爭議不斷、收入增長停滯觀點
曾經,這個市場被資本視為“印鈔機”——高利率、高杠桿、高增長,持牌消金機構在監管套利和數據紅利的雙重加持下瘋狂擴張。馬上消費金融股價有限公司(下稱“馬上消費”),這家曾以“AI風控”和“秒級放款”自詡的行業黑馬,一度躋身持牌消金第一梯隊。
眼下,中國消費金融行業迎來了真正的分水嶺。
曾經,這個市場被資本視為“印鈔機”——高利率、高杠桿、高增長,持牌消金機構在監管套利和數據紅利的雙重加持下瘋狂擴張。馬上消費金融股價有限公司(下稱“馬上消費”),這家曾以“AI風控”和“秒級放款”自詡的行業黑馬,一度躋身持牌消金第一梯隊。
但透過其不久前發布的2024年財報可以看出,馬上消費營收下滑,利潤卻逆勢增長。表面看,這是一家“降本增效”的典范;但細究之下,卻發現其盈利增長的背后,信用減值損失大幅減少,同時外包催收費用暴漲,伴隨著暴力催收、用戶隱私泄露等投訴也“水漲船高”。更令人擔憂的是,過往部分核心場景——電商分期、醫美貸、教育貸、旅游貸等,在政策高壓下逐漸萎縮。
站在成立十周年之際的馬上消費,是否還能在消費金融賽道上保持頭部地位?
01
信用減值損失“瘦身”21.64億的玄機
據2024年財報,馬上消費在營收下滑的背景下,凈利潤卻增長了3億元,同比增長15.1%,看似成績亮眼。但翻開財報細看,卻發現其利息凈收入暴跌7.8億元,核心放貸業務持續萎縮。
馬上消費主要財務信息 來源:wind
2023年,公司計提了60.24億元的信用減值損失,而2024年這一數字驟降至38.6億元,直接“釋放”了21.64億元的利潤空間。但同一時期,行業逾期率普遍上升,招聯、中銀等同行仍在加大撥備。
數據來源:wind
另一組值得關注的數據是:截至2024年末,馬上消費不良貸款率攀升至3.2%,同比激增0.8個百分點;撥備覆蓋率降至130%,逼近監管紅線。
綜合來看,2024年,馬上消費金融實現營收151.49億元,同比下跌約4%。其中,利息凈收入為94.95億元,同比減少7.8億元;手續費及傭金收入73.4億元,上年末為76.18億。營業支出從上年的134.1億元降至125億元,減少9.1億元。信用減值損失從60.2億元降至38.6億元,但研發費用增加至13.92億元,業務及管理費增至71.58億元。最終,公司實現營業利潤約26.45億元,同比增加2.6億元,凈利潤22.8億元,同比增加3億元。但從上述數據來看,盈利增長主要得益于信用減值損失的顯著收窄,而非來自核心業務的強勁增長。
在核心業務上,公司發放貸款和墊款帶來的利息收入由上年的131.37億,顯著下滑至2024年末的117.99億,聯合貸款服務費收入也由上年的48.19億下滑至2024年末的29.09億,顯示馬上消費近年力推的“開放平臺”戰略,雖然帶來了表外貸款規模的增長,但收入貢獻似乎并不算樂觀。
此外,聯合貸款還存在一些法律風險。近期,永安財險與馬上消費的合同糾紛案終審判決結果公布,重慶市高級人民法院裁定永安財險需支付綜合服務費及相關費用合計超0.5億元。雙方于2022年7月簽訂合作協議,開展聯合貸款保證保險業務。隨著借款人逾期率上升,永安財險認為停繳保費后無需繼續支付服務費,而馬上消費堅持合同條款獨立性,主張服務費與保險賠付無關。2024年5月,馬上消費提起訴訟要求支付1.4億元,一審判決支持其訴求,終審維持原判但調整賠償總額至超0.5億元。
這起訴訟,馬上消費雖然勝訴,但賠償金額調低了近1億元,從中也可看出此類業務潛在的風險。
數據來源:馬上消費2024年財報
02
涉嫌暴力催收投訴不止,責任在誰?
除了財務表現上的隱憂之外,馬上消費更令外界詬病的問題是關于暴力催收方面的爭議。
2024年,公司的催收費用高達31.28億元,暴漲約3億。黑貓投訴量累計突破6萬條,大多涉及高額擔保費用或保險費用、暴力催收、騷擾親友等內容。
截圖來源:黑貓投訴
據媒體公開報道,馬上消費旗下“安逸花”在宣傳中宣稱年化利率(單利)為7.2%至24%,但實際上,有用戶在借款后發現賬單中包含未明確告知的“擔保費及/或保險費”。此外,“安逸花”還涉嫌在用戶不知情的情況下強制開通會員服務并自動扣費,導致用戶在還清貸款后仍被收取會員費,形成逾期。
此外,催收也是馬上消費引發爭議較多的環節。有媒體曾曝出馬上消費外包催收公司員工因涉嫌暴力催收致客戶死亡被警方調查的消息,雖然公司方面否認客戶死亡與催收直接相關,但也間接承認存在“個人信息保護問題”。
數據來源:馬上消費2024年財報
而代理催收費用暴增背后,其實質或是公司將極易導致違規的暴力催收行為轉移給外包公司。此外,監管博弈成本也在增加,如因"注銷難"等違規被網信辦處罰后,新增合規整改支出2.3億元,此外,為應對《個人信息保護法》審計要求,催收錄音系統改造投入也有所增加。
面對輿論壓力,公司方面曾表示:“客服、催收、電話營銷等業務模塊由外部機構承擔,屬于簡單的外包服務模式……建議交由地方金融監管部門實施屬地化監管?!?
但業務合規的監管責任與企業的社會責任,顯然不能一“包”了之。
2024年,馬上消費金融交出了一份矛盾的答卷:一方面,信用減值“瘦身”維持了利潤增長,另一方面,代理催收費用激增、用戶投訴不斷,暴露出其商業模式的深層危機。
當然,危機之中也有轉機。馬上消費的開放平臺戰略雖面臨風險分擔爭議,但若能真正強化科技輸出能力,或許能在中小金融機構的數字化轉型中找到新增長點。同時,監管趨嚴倒逼行業出清,若能借機徹底整改催收亂象、重建用戶信任,行業集中度提升也有利于目前凈利潤位居行業前三的馬上消費。
消費金融的終局,從來不屬于短期套利者,而是留給那些真正敬畏風險、堅守合規的長期主義者。真正的金融創新,也從來不僅是技術的提升,而是商業倫理與盈利模式的平衡——這或許是馬上消費最該補上的一課。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