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笑傲AI時代的說明書,收好!金融
是否應該擁抱人工智能?這是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
是否應該擁抱人工智能?這是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特斯拉CEO馬斯克是硅谷的人工智能黑,他認為AI是人類文明面臨的“最大危險”,將威脅所有人類工作,甚至可能引發戰爭。李開復也認為,人工智能技術正被廣泛應用于各個范疇,隨著進一步發展,會不可避免地對就業造成沖擊。
但這樣的擔憂似乎沒有被無限放大的必要。回顧過往,每次人類迎來新的技術革命,都會伴隨著各種爭議,擔心新技術會成為就業“殺手”。事實證明,每次技術革命都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進步。
根據經濟學理論,當價格更低廉的時候,人們會選擇消費更多。
在這個問題上,用舊有經濟學視角看問題依然可行:數字技術能削減搜索和通信的成本,這會帶來更多搜索、通信、以及搜索與通信結合的行為,而這正是眼下正在發生的事情。
在哈佛商業評論近期發布的文章中,多倫多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領域的經濟學家 Ajay Agrawal、Joshua Gans 和Avi Goldfarb將經濟學理論應用到人工智能以及機器學習中。他們認為,機器學習意味著更多的問題都會被重塑為預測的問題。自動駕駛不再是通過編程讓汽車對不同情況做出應對,而是觀察人類在實際情況下會作何反應,并照著人類的做法行動。
這會如何影響就業呢?多倫多大學的這三名作者認為這取決于技術與人類工作是競爭關系還是互補關系。電子數據表與簿記員是競爭關系,但與做賬的會計和做分析的咨詢顧問是互補關系,即電子數據表削弱了簿記員的競爭力,但令會計和咨詢顧問的工作更有價值。
贏家與輸家
同樣的,比起人類,大數據“喂養”下茁壯成長起來的AI,更善于預測棋局對手的下一步落子,判斷X光片上的陰影是不是腫瘤;而那些根據預測做出決策的職業,成了人類最后的“壁壘”。via 哈佛商業評論的文章:
“當預測的價格變得低廉,診斷變得稀松平常,也更便捷,因此我們能在病情處于更早期的階段發現問題并及時處理,這將意味著醫生會在治療階段做出更多決定,也意味著市場對倫理的應用、精神支持的需求量增大,而這些工作都需要人類來完成。”
由此,各行業和各職業中,誰會隨著AI的出現成為贏家,誰是輸家已經可以判斷了。
沒那么簡單?
有人質疑AI給人類社會構成的威脅遠比電子數據表更大,因為他們所取代的是人類獨具的技能。但情況真的如此嗎?
隨著自動駕駛汽車的發展,高盛預計未來25年司機崗位人數每年少增30萬個。但在每月500萬個工作崗位增增減減的勞動力市場,30萬這個數字并沒什么。
也有人指出,不能忽略算法和機器人將剝奪人類自由的可能。
不過這種擔憂目前看來似乎有點杞人憂天。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說:“我對于人工智能持樂觀態度。對于那些認為人工智能會導致末日的‘悲觀主義者’,我并不能理解他們,他們太過于消極。從某種角度看,我認為他們很不負責任。”
【來源:華爾街見聞】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