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價」,并非巨子生物撬動功效護膚品市場的良方互聯網+
導讀
文章摘要:
文章摘要:
文 / 五洲
出品 / 節點資本組
近些年,隨著輕醫美等新型護膚項目的滲透,專業護膚品賽道迎來井噴式發展。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統計,2017年-2021年,我國專業皮膚護理產品的市場規模由108億元增長至378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36.7%。 這其中功能性護膚品市場規模從102.5億元增長至309.6億元,醫用敷料產品市場規模從5.7億元增長至68.2億元,雙方的年均復合增長率分別為31.8%和86.3%。 巨大的行業紅利下,包括巨子生物、貝泰妮、華熙生物、敷爾佳等公司在短短數年間完成質的蛻變,它們不僅規模成長飛快,而且賺錢能力讓人眼紅。 不過,雨露均沾的同時分化也不小,像華熙生物、貝泰妮已經成功升級為功效護膚品公司,但巨子生物、敷爾佳則尚未擺脫對“醫用敷料”的業績依賴,而當前它們企圖用“高價”切入功效性護膚品市場的邏輯也正在受到越來越多的質疑。
“暴利”并不適用于功效護膚品
自年初接觸到水光針之后,小美今年在護膚上已經多花了近萬元費用。 她說,一次水光針1000元,這還是在公立醫院打的,每次打完之后都要買兩盒修復面部創口的醫用敷料,一盒5貼的醫用敷料售價接近200元,偶然打折,平均算下來每次買膠原貼會花掉自己350元。 水光針需要連續打6個月皮膚基底才會穩定,接著每隔2個月還要打一次,但醫用敷料打完水光針之后的第一周每天都要用。 她評價道:水光針的效果很不錯,連續打了半年之后自己的膚質明顯好多了,但醫用敷料的價格太貴了,除了打完水光針的第一周用之外,她平時都用性價比更高的其他護膚品。 據節點財經了解,像小美這樣開始使用輕醫美項目的年輕女性不在少數。據艾瑞咨詢報告,國內輕醫美的主要用戶畫像以生活在一、二線城市的高收入年輕女性為主,而且初次體驗的人群年齡越來越小。 醫用敷料之所以得到消費者的普遍青睞,是因為其作為第二類醫療器械產品,較化妝品更為衛生與安全。
巨子生物、敷爾佳均是以醫用敷料為基礎起家的。據悉,巨子生物于2000年研發出專有的重組膠原蛋白生物活性成分,2011年推出“可復美”醫用敷料子品牌;敷爾佳則在2012年創立,2014年完成醫用透明質酸鈉修復貼的研發。
在輕醫美風口的催化下,兩家公司均乘勢而起。
財報信息顯示,2019年-2022年,巨子生物醫用敷料產品收入從3.7億元增長至7.6億元,增長兩倍有余;2020年-2022年,敷爾佳的醫用敷料產品實現平均收入為8.9億元,占公司總營收的比重在五成左右。
盡管兩家公司通過醫用敷料完成了早期的資本積累,但醫用敷料在使用范圍及使用頻率層面遠不及“妝”字號的護膚品。
在適用范圍方面,監管明文規定“醫用敷料,主要用于人體表面淺表性的創傷修復”,所謂的“械”字號面膜及美容、保健等宣稱詞語均是違規的;在使用頻率上,醫用敷料只適用于輕醫美術后修復以及一些面部痤瘡的修復,不能作為日常護膚產品長期使用。
這就局限了巨子生物與敷爾佳的發展前景。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統計,2021年,我國醫用敷料的市場規模僅為68.2億元,同期功效護膚品的市場規模高達309.6億元。
而當前,上述兩家公司卻靠著醫用敷料的超高凈利率,在利潤規模上幾乎抹平了與主流功效護膚品公司的差距。如2022年,巨子生物在營收不及貝泰妮一半的情況下,取得與前者接近的凈利潤規模。
這背后透視著一個問題:巨子生物們太‘暴利’了。財報數字顯示,2022年,巨子生物與敷爾佳的凈利率分別為47.9%與42.4%,同期三家主要功效護膚品的凈利率平均數僅為16.4%。
但“暴利”邏輯并不適用于日常消費的功效護膚品,這是因為功效護膚品是一個充分競爭的市場,產品的競爭力不僅來自于專利背書,還有品牌對消費者的洞察、渠道力與品牌力的綜合比拼。
節點財經觀察到,當前巨子生物及敷爾佳的功效護膚品依然延續了“高價”風格,比如巨子生物“妝”字號的“可復美類人膠原蛋白修護貼5片裝”售價高達198元,而同樣的價格可以買到8片薇諾娜“酵母重組膠原蛋白敷料貼”,而且還是“械”字號的。
在品牌力不分上下的比拼中,價格更香一點的產品自然會更受青睞。
該制止的“劇場效應”
功效護膚品越賣越貴,已經成了消費者的不可承受之重。 拿一片面膜來舉例,據節點財經統計,某電商平臺上普通一片保濕、美白面膜的單價大概在4-10元區間,但加上“透明質酸”、“膠原蛋白”這些生物活性成分后,一片面膜售價就會來到20元-40元之間。 我們不可否認這些“成分面膜”在抗衰、修復等方面的功效性,但其高昂的售價將許多大眾消費者拒之門外。像小美這樣月入過萬的一線白領都吐槽單價35元的面膜太貴了,可見收入更低的消費者更是可望而不可即。 公開信息顯示,2022年我國人均化妝品消費額為407元左右,這一水平尚不及一盒30支裝的“可復美膠原棒”的售價。 功效護膚品為何越賣越貴?恐怕“生物活性成分”的加持只是幌子,而居高不下的消費費用才是真因。 據統計,2022年化妝品行業的銷售費用率高達近45%,這直接意味著消費者每100元的化妝品支出中,有45元花在了廣告渠道上。 如果說早期護膚品同質化嚴重,打廣告是擴大銷量的無奈之舉,如今做到可測評狀態的功效護膚品再次將大把鈔票扔向營銷費用上,實屬是行業“劇場效應”的惡果。 什么是“劇場效應”?其指一群人在劇場看戲,本來每個人都有座位,大家都能看到演員的演出。忽然有一個觀眾站起來看戲,又沒人制止,焦慮的氛圍讓每個人都不得不都站起來看戲,以致最后,所有人都站到凳子上看戲的怪誕現象。 顯然,化妝品行業一直在演繹這樣怪誕的行為。 以巨子生物為例,該公司在過去三年中銷售費用增長了7.5倍,遠高于同期公司營收增長大約2.5倍。 而展望整個行業,巨子生物的情況并非個例。同樣是2019年-2022年三年間,華熙生物的銷售費用增長了5.8倍、貝泰妮與珀萊雅分別增長了2.4倍與2.3倍,上其銷售費用增速均高于營收增速。
這些不斷抬高的銷售費用,最終由消費者來買單。
在一個強調消費返利時代——節約費用將省出來的錢通過降低產品價格讓利消費者,護膚品行業這種肆意增加銷售費用,虛抬售價最后又讓消費者買單的行為無疑是一種倒退。
我們呼吁消費者應該理性的選購銷售費用較低的護膚品產品,減少購買銷售費用率過高的護膚產品,以便給這股“不良風氣”按下暫停鍵。
但這對正大舉邁進功效護膚品市場的巨子生物而言并不現實。2022年,公司功效護膚品收入占總營收的比例為66%,這一水平不及珀萊雅、貝泰妮的九成左右,也不及華熙生物的72%。未來隨著功效護膚品SKU的增加,公司的銷售費用會只增不減。
獨家專利的價值到底有多大?
巨子生物等新晉功效護膚品公司產品售價較高的原因除了上述“械”字號的加持外,還有“獨家科技成分”的背書。 以公司2022年銷量最好的功效護膚單品“可復美膠原棒”(全名:可復美膠原棒Human-like重組膠原蛋白肌御修護次拋精華)為例,該產品是國內首款以“4種重組膠原蛋白”為核心成分的次拋精華,并以公司2013年授權的膠原蛋白發明專利為背書。
當前,據某自營電商平臺顯示,可復美膠原棒30支裝有5萬+評論,而敷爾佳于2021年上線的一款透明質酸鈉次拋精華有2萬+評論,該款產品并無獨家專利背書。
如果說獨家專利對次拋精華產品的賦能還尚可,那么其對于貼片/貼膜類產品的賦能作用就更小了。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統計,2021年敷爾佳分別以15.9%、17.5%的市占率位居貼片類專業皮膚護理產品及醫用敷料貼類產品的市場第一,并以13.5%的市占率位居功效護膚品貼膜類產品行業第二名。
敷爾佳都有什么?
其招股書顯示,2020年-2022年,公司研發費用分別為148萬元、524萬元及1543萬元, 占營收的比例分別為0.09%、0.32%及0.87%。而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敷爾佳總共有8名研發人員,這還是公司歷史上研發人員最多的時候。
在專利資源方面,招股書顯示,敷爾佳截至2022年底已授權的22項專利中,有多達15項為“外觀設計”類型,其余7項中也均未涉及相關“生物活性成分”的專利。
但在敷爾佳的產品布局中,包括“透明質酸、膠原蛋白、積雪草、蝦青素”等多種生物活性成分大范圍應用到公司的醫療器械與化妝品上。其中透明質酸以覆蓋13款產品位居第一,膠原蛋白與積雪草各覆蓋5款產品并列第二,蝦青素以覆蓋3款產品位居第三。
在缺乏獨家專利背書的情況下,敷爾佳在2022年實現凈利潤8.47億元,僅比同期的巨子生物少了1.55億元,這似乎說明獨家專利的賦能并不大。
除此之外,對于巨子生物而言一個值得警惕的跡象是:公司銷售費用的激增已經拖累到了凈利潤的增長。2022年,巨子生物營收同比增長52.3%,與此同時公司的凈利潤僅增長了21%,凈利潤不及營收增速的背后主要是公司銷售費用的翻倍增長。
這一現象也引發資本市場的擔憂,截至目前巨子生物的股價為34.5港元附近,已較4個月前的高點58港元下挫超40%。
未來,巨子生物能否在控制銷售費用激增的同時,分得更多功效護膚品的蛋糕?這才最考驗公司管理層的經營智慧。
節點財經聲明: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文章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節點財經不對因使用本文章所采取的任何行動承擔任何責任。

近些年,隨著輕醫美等新型護膚項目的滲透,專業護膚品賽道迎來井噴式發展。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統計,2017年-2021年,我國專業皮膚護理產品的市場規模由108億元增長至378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36.7%。 這其中功能性護膚品市場規模從102.5億元增長至309.6億元,醫用敷料產品市場規模從5.7億元增長至68.2億元,雙方的年均復合增長率分別為31.8%和86.3%。 巨大的行業紅利下,包括巨子生物、貝泰妮、華熙生物、敷爾佳等公司在短短數年間完成質的蛻變,它們不僅規模成長飛快,而且賺錢能力讓人眼紅。 不過,雨露均沾的同時分化也不小,像華熙生物、貝泰妮已經成功升級為功效護膚品公司,但巨子生物、敷爾佳則尚未擺脫對“醫用敷料”的業績依賴,而當前它們企圖用“高價”切入功效性護膚品市場的邏輯也正在受到越來越多的質疑。

自年初接觸到水光針之后,小美今年在護膚上已經多花了近萬元費用。 她說,一次水光針1000元,這還是在公立醫院打的,每次打完之后都要買兩盒修復面部創口的醫用敷料,一盒5貼的醫用敷料售價接近200元,偶然打折,平均算下來每次買膠原貼會花掉自己350元。 水光針需要連續打6個月皮膚基底才會穩定,接著每隔2個月還要打一次,但醫用敷料打完水光針之后的第一周每天都要用。 她評價道:水光針的效果很不錯,連續打了半年之后自己的膚質明顯好多了,但醫用敷料的價格太貴了,除了打完水光針的第一周用之外,她平時都用性價比更高的其他護膚品。 據節點財經了解,像小美這樣開始使用輕醫美項目的年輕女性不在少數。據艾瑞咨詢報告,國內輕醫美的主要用戶畫像以生活在一、二線城市的高收入年輕女性為主,而且初次體驗的人群年齡越來越小。 醫用敷料之所以得到消費者的普遍青睞,是因為其作為第二類醫療器械產品,較化妝品更為衛生與安全。



功效護膚品越賣越貴,已經成了消費者的不可承受之重。 拿一片面膜來舉例,據節點財經統計,某電商平臺上普通一片保濕、美白面膜的單價大概在4-10元區間,但加上“透明質酸”、“膠原蛋白”這些生物活性成分后,一片面膜售價就會來到20元-40元之間。 我們不可否認這些“成分面膜”在抗衰、修復等方面的功效性,但其高昂的售價將許多大眾消費者拒之門外。像小美這樣月入過萬的一線白領都吐槽單價35元的面膜太貴了,可見收入更低的消費者更是可望而不可即。 公開信息顯示,2022年我國人均化妝品消費額為407元左右,這一水平尚不及一盒30支裝的“可復美膠原棒”的售價。 功效護膚品為何越賣越貴?恐怕“生物活性成分”的加持只是幌子,而居高不下的消費費用才是真因。 據統計,2022年化妝品行業的銷售費用率高達近45%,這直接意味著消費者每100元的化妝品支出中,有45元花在了廣告渠道上。 如果說早期護膚品同質化嚴重,打廣告是擴大銷量的無奈之舉,如今做到可測評狀態的功效護膚品再次將大把鈔票扔向營銷費用上,實屬是行業“劇場效應”的惡果。 什么是“劇場效應”?其指一群人在劇場看戲,本來每個人都有座位,大家都能看到演員的演出。忽然有一個觀眾站起來看戲,又沒人制止,焦慮的氛圍讓每個人都不得不都站起來看戲,以致最后,所有人都站到凳子上看戲的怪誕現象。 顯然,化妝品行業一直在演繹這樣怪誕的行為。 以巨子生物為例,該公司在過去三年中銷售費用增長了7.5倍,遠高于同期公司營收增長大約2.5倍。 而展望整個行業,巨子生物的情況并非個例。同樣是2019年-2022年三年間,華熙生物的銷售費用增長了5.8倍、貝泰妮與珀萊雅分別增長了2.4倍與2.3倍,上其銷售費用增速均高于營收增速。


巨子生物等新晉功效護膚品公司產品售價較高的原因除了上述“械”字號的加持外,還有“獨家科技成分”的背書。 以公司2022年銷量最好的功效護膚單品“可復美膠原棒”(全名:可復美膠原棒Human-like重組膠原蛋白肌御修護次拋精華)為例,該產品是國內首款以“4種重組膠原蛋白”為核心成分的次拋精華,并以公司2013年授權的膠原蛋白發明專利為背書。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