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也要做知識付費,你有什么想法觀點
甚至我們不能這樣認為:知識付費不傳授知識,所以很邪惡。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一
昨兒藍鯨發了一條消息,稱今日頭條也要進入知識付費這塊地盤。
有人發現今日頭條正在拉勾網上招聘語音合成科學家、語音識別工程師等崗位,據知情人士透露,今日頭條將于近期上線音頻內容,名叫「新知」,據這個新頻道的名字來判斷,也許還與知識付費有關。
昨兒我又去了一趟某互聯網音頻公司參加一個內部研討,會上該公司首腦們的言論,讓我有一種很強烈的打算在知識付費領域中要大干一場的感覺——當然,他們現在已經在干了。
知識付費恐怕是內容行業里2017年最火爆的一個詞之一。
幾乎每一個行業頭部都在考慮這件事,抑或,索性在做這件事。
但批評聲也不絕于耳。
在我的觀察里,對于知識付費最主要的批評大致是這樣的:
他們根本傳授不了知識;
他們其實在制造焦慮;
他們兜售的,其實是某種針對焦慮的感性解藥。似乎買了,就可以不焦慮了。
但其實越買越焦慮。
這種批評不能說全無道理。但從商業上而言,這種批評并不能和“知識付費商業模式不成立”劃上等號。
甚至我們不能這樣認為:知識付費不傳授知識,所以很邪惡。
如果說這樣的事是邪惡的話,那么,太多人類社會里的商業行為,都是邪惡的。
二
作為一個直男中的直男,我到現在無法理解女性對包包的渴望。恐怕這輩子都不可能理解了。
從功能角度講,一款大牌包,怕是和一個環保袋沒啥區別。
但這不妨礙幾乎所有的女性,對所謂大牌包的趨之若鶩。
而且據我的觀察,入手一個大牌包,并不能緩解女性對包包的繼續趨之如騖。
她們通常還會考慮下一個大牌包,且需要更大牌,更昂貴。
比如說,從雪奈兒到驢牌再到愛馬仕再到什么——抱歉,我對包包了解得不多,可能鄙視鏈寫錯了。
雖然直男很難理解這件事,但這一點不妨礙包包成為一個站得住的行業,而且做得還不小。
三
但我能理解旅游這件事。因為我每年都要出去旅游,還不止一次。
其實旅游并沒有什么功能性的東西——包包好歹還能放東西。
在資訊如此發達的今天,要了解一個地方,未必一定要親身前往。親身前往非常貴,而資訊非常便宜,甚至可以說是免費的。
旅游帶來的是三樣東西的滿足:感性、感覺、感知。
后來社交網絡時代興起,地理位置大賽和照片大賽,還帶來炫耀性的滿足。其實,這也能算入“感性”的范疇。
了解一個地方,明明有很便宜的方式去解決,非要費錢費力肉身抵達,這和理性什么的一點關系都沒有。
有人說,旅游我可以吃到原汁原味的當地美食呀。
對這種說法,理性的態度是:
當地美食不一定要當地去吃;
如果口味有差,太多人恐怕舌頭沒那么敏感;
真的來個原汁原味,太多人未必能適應那種口感;
好吃,說到底,還是感性感覺感知的感。吃完了不也就是得去“五谷輪回之所”去輪回吃下去的東西。
旅游這個事是有癮的,就像買包一樣。
當你開啟旅游生活時,隔三差五的,你就又想去旅游了。
有些地方,你甚至還會頻繁造訪。
放飛心情。典型的與三感有關的四個字。
四
舉了兩個例子,其實無非是想說明,人類很多c端的交易,并不見得要做理性考量。這和b端交易不同。
人類不是人工智能,不是說什么付出都需要在那里計算理性回報。
三感回報也是回報:感性、感覺、感知。
我有個朋友,邀請了一枚學者,在豆瓣上做了一個課程,叫“哲學閃耀時——不一樣的西方哲學史”,送了我一個碼,請我免費聽。
我聽了一集,還挺好的。
但我的確后來沒再聽下去。
忙。
我現在回顧一下,如果我在豆瓣上發現了這個課程,且讓我自己掏腰包,我會不會買?
可能真的會。
買了以后聽不聽?
可能真的就只聽一集。
我會不會后悔?
不會,因為我老覺得我以后會有時間和場景去聽的——請注意這句話里的“覺得”二字。
這和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何其相似!
五
現有的知識付費產品,能不能用“良莠不齊”這四個字?
這事真的不好講。
每個人的眼界都不一樣,這就決定了單個內容,在不同的人的眼里,價值是不一樣的。
如果是一個理工科類型的知識欄目,比如“編寫APP入門”,這個恐怕能判斷好壞。
但如果是一個文科性質的呢?比如“***正講三國”,這事不好判斷的——只要史實細節基本沒搞錯,主觀發揮這件事,就不好講。
很多人瞧不上于丹講的東西,但你不可否認,還有很多人瞧得上。
做生意嘛,又不是打算把東西賣給14億人,一部分人認同就行了。
如果你第一次接觸,覺得“良”,這件事就算做對了——至于你是不是以后一年都頻繁“學習”,這事壓根不重要。正如我前段所言,我“覺得”以后我有空的時候,會再聽的。
六
但的確有可能知識付費這一行里的供給者,會有新入局者。
這群人是:出版社的策劃編輯們。這些人一部分已經入局,接下來可能規模化入局。
一個資深的策劃編輯,有“選題”的能力,也就是ta大致知道什么樣的題目,會有足夠的受眾覆蓋。
而且他們還有做目錄的能力,也就是制訂書的架構。
有些作者,其實是策劃編輯弄好了目錄,ta在那里逐章逐節地填空罷了。
不要小看架構的作用。
很多人買書的時候,會根據標題和目錄——當然也有人還會參考腰封。
一個好的架構使得內容得以體系化。
內容制作者會因為有架構使得內容生產變得有效率。這句話我一點不夸張。
以音頻為介質的課程,特別需要目錄。每個目錄都是小標題,消費者一般依靠這種小標題來判斷要不要聽這一節。音頻和圖文不同,后者如果2000字,判斷是否值得可能要不了三十秒。前者得聽完一半才能知道。判斷成本非常高,尤其需要目錄,提綱攜領制作精良的目錄。
據說,某音頻平臺的老大,近日去了一趟北京,拜訪了一堆出版社的策劃編輯。
這批人會成為2018知識付費的核心人群的:幕后操盤手。
七
依然會有人問,知識付費總盤子到底會有多大。
首先要說明,收費媒體不是知識付費。比如紐約時報付費墻,最近宣布全網收費的財新。
收費媒體不兜售焦慮,也不兜售三感。它們不是靠這個的。
應該說,內容付費兩翼:所謂知識付費,所謂媒體收費。(交錢做會員看視頻影視劇,恐怕越發不能算知識付費,勉勉強強算內容付費吧)
知識付費是大部分非虛構寫作的圖書的替代者,不過不是教科書及學術書籍(知識付費在可見的未來里無法成為職稱考評的依據,至今大部分網絡文章不能算論文,當然中國有些奇葩規則)的替代者。這是知識付費長遠的方向。
過個若干年,可能某場演講上臺的speaker是這么介紹的:
某知識產品的制作人,狂賣數十萬份。
這就類似今天的speaker介紹:著有狂賣百萬冊的暢銷書《*****》。
如果能到達這一步,知識付費將替代圖書業的大部分。
八
至于這些書,買回去到底多少人讀完了?
重要嗎?
(來源:鈦媒體,作者:魏武揮,天奇阿米巴基金投資合伙人,執教于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微信公號ItTalks)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