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碑頻換馬甲,雙12難掩三重尷尬觀點

強調阿里新零售需要口碑,口碑在阿里生態中一直處于,口碑要為阿里打造下一個生活服務重鎮。
據說,12月6日,距離2017年的雙12還有6天,口碑開了一場誓師大會,口碑CEO范馳畫了一張大餅:完成5000萬張營銷券、帶去1000萬筆生意,沉淀2000萬商家會員。好一個豪邁。
數字看似美好,很顯然,口碑要為阿里打造下一個生活服務重鎮。但熟悉口碑歷史的人卻已經感到疲倦,這個“換馬甲”的戲碼,口碑已經重復上演了不止一次。這次,又回到了2004年的原點。
2004年,阿里巴巴第46號員工李治國離職創立了口碑網,2006年將其打造成生活服務類網站,賣身阿里。
被收購后,口碑得到了第一個馬甲,本地化生活信息社區,以補充阿里巴巴的電子商務與搜索業務。雖然名頭上劍指58同城,但口碑顯然達不到這樣的高度,,2008年甚至曾與雅虎合并。2011年,阿里直接暫停了對口碑的推廣。
2015年6月23日,阿里巴巴和螞蟻金融合資的混血兒“新口碑”成立,意圖借餐飲垂直類復活,“口碑外賣”的馬甲應運而生。而在阿里投資餓了么之后,口碑將外賣業務移交,業務再次踩空。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遲到了十一年的口碑,再也沒什么機會。當下,口碑淪落于如此被動的境地,原因大抵有三:
一是出身尷尬。
2015年6月23日的“復活”大戲,是阿里巴巴與螞蟻金融擲金60億砸出來的鬧劇。因為,在僅僅7天后,李彥宏看了看百度賬面,隨手就拿出了200億對賭O2O。
在當年的O2O大戰中,口碑甚至都沒擠進第一陣營,而淘寶電商、螞蟻金融等業務卻是風生水起,口碑的表現令人汗顏。
據悉,媒體盤點中,將口碑網位列“馬云‘打水漂’的投資”排行之二,僅次于“收購雅虎中國”。可以說,在阿里巴巴的體系中,口碑網早已缺失了早期的戰略價值,反而屢屢行走在傾覆邊緣,成為“拖后腿”的角色。這也是頗令人尷尬的地方。
二是地位尷尬。
此次誓師大會上,范馳為口碑找到了又一個新馬甲——“新零售”,強調阿里新零售需要口碑。而新零售一直是阿里巴巴重點布局的市場,口碑希望借此切入也無可厚非。
但這個新馬甲,更像是其在阿里大戰略中的強行套用。在馬云的演講中,新零售是將電商的產業鏈從云端“拉”到線下,可以看作是電商的延伸概念。對于O2O賽道的口碑來說,連接線上線下天生就是本職工作。無奈之下,口碑也只能抓住“線上”、“線下”這兩個關鍵詞,在大戰略中為自己強行加戲。但效果如何,真的不好說。
從此前的投資路徑來看,O2O在阿里巴巴的戰略中更像是是一場代理人戰爭。無論是外賣還是生活服務,口碑在阿里生態中一直處于“雞肋”地位。據媒體透露,馬云并不喜歡人海戰術和過于燒錢的業務,口碑也不例外。而依靠補貼的口碑,在歷屆阿里財報中接連虧損,終于在11月初阿里發布的第三季財報報道中缺位。
在這次雙12發布會上,不光沒有阿里集團高管站臺,連螞蟻金服、支付寶兩大投資主體都沒來個高管證言,場面極為冷清。這又是一個尷尬的處境。
三是基因尷尬。
馬云的“新零售”,是對線上電商平臺的一次重新審視,這與阿里基因一脈相承。而且在布局中貌似更強調傳統商超的卡位爭奪,這方面騰訊也已經開始入局,市場的競爭將更加延伸。
可以說,從1999年創立開始,阿里巴巴便一直在深耕線上流量生態。正是由于這樣的基因,阿里云才能迅速崛起,在一次次雙11的流量沖擊下經歷考驗,搶占云計算行業高地。
相比之下,出身本地生活服務的口碑,卻更具“線下”屬性。
阿里的成功之路,建立在扶持云端小商家的商業生態之上,通過生態吸引商家入駐;口碑的成功之路,只能依靠線下商家才能實現服務生態閉環,需要地推簽約商家入駐。
基因不同,口碑與阿里之間難免產生“排異反應”,這也是十余年來,不斷改弦易張的口碑始終無法與阿里體系完美兼容的深層原因。哪怕長期霸占支付寶的菜單欄,也無法改變這一事實。
三個月前,口碑終于推出了自己的獨立APP,現在,口碑的“日活”只有20萬左右,范馳希望雙12過后,明年達到千萬“日活”。但能不能實現還在兩說。
當然,對于口碑來說,若能繼續加大補貼,并在概念上繼續做文章,爆發型的數據增長并非一個不可能完成的KPI。
但即使KPI達成,口碑自身能否順利消化并服務好50倍增量的用戶,并及時匹配相應量級的商家資源,這才是在尷尬處境中尋回尊嚴的必答題。而能不能交出完美答卷,現在恐怕誰也說不清。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