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折”已過萬重山,折疊屏手機“打翻”蘋果飯碗觀點
“輕折”已過萬重山,折疊屏手機“打翻”蘋果飯碗
最近,蘋果首款“折疊屏iPhone”的消息又傳開了。
郭明錤爆料,富士康將在2025年第三季度末或第四季度初正式開始生產“折疊屏iPhone”。
對于折疊iPhone的消息,人們已經麻了。過去幾年,我跟很多朋友一樣都在等折疊iPhone,但最近兩場發布會,讓我動了換折疊屏手機的念頭。
折疊屏手機上市已經很多年,身邊不少人都用上了,而我一直有所顧慮。
顧慮有三點:1、太重攜帶不便;2、擔心屏幕不耐用、續航時間不夠;3、折疊大屏利用率不高,不值得那個價格。
這可能也是大部分用戶都有的顧慮。
最近,情況似乎有了變化。
剛發布的AI輕薄旗艦榮耀Magic V5,把整機重量控制在219克,比16pro max還輕。前幾天vivo發布的全球最輕大折疊vivo X Fold5,鈦色版本做到了217克,也要比16pro max輕。
發布更早的華為Mate X6,重量做到了239克,只比16pro max的227克略重一點。
技術上,大折疊屏的體重問題已經解決了。
從第一代折疊屏手機發布到現在,到今天折疊屏手機已經發展到了第六代,柔性屏幕技術相對更成熟,更耐用,而價格從動輒一兩萬,也降到了主流的6000-8000元。
那么,對于我這樣的“直板機釘子戶”來說,今天的折疊屏手機到底能買嗎?
大折疊的“實用主義”時代,要來了
先來看IDC的一份數據。
2025年Q1國內折疊屏手機出貨量同比增長53.1%。份額上,一季度,折疊屏手機出貨量占整個手機出貨量市場的3.97%,每出貨100臺手機,折疊屏只占到3.9臺。
數據說明兩件事兒:
從滲透率上看,折疊屏依然是個增量市場。
怎么把折疊屏的滲透率提上去,依舊是各家廠商撓頭的問題。
折疊屏的成本結構決定了其產品只能定位于高端市場,換句話來說,對手機廠商而言,拿下了這個市場的用戶,就等于穩在了高端品牌的第一梯隊。
折疊屏滲透率上不去,其實還是那個問題,太小眾,不夠實用。所以,誰先拿下了“實用”這個心智標簽,誰就拿下了大折疊屏市場的制高點。
機械、硬件層面,鉸鏈、屏幕、攝影模組已經走到由物理決定階段,各家都在取舍,在某項參數上取得壓倒性優勢的可能性不大,大家都一個物理老師教的,破不了招。
大折疊要變得更實用,卷續航、卷輕薄,是個重要方向。
續航方面,今天的大折疊手機,6000毫安時的電池容量已經成了標配,隨著新一代半固態電池上機,芯片屏幕越來越省電,再加上有快充,續航反倒不是個大問題。
關鍵,還是重量。
你問一下身邊不喜歡折疊屏手機的朋友,他們是不喜歡大屏帶來的更好觀影體驗嗎?
他們否定折疊屏的第一句話永遠都是“太大、太沉了,不方便帶。”然后轉頭就拿起手里板磚手感一樣的iPhone16pro max。
所以,對折疊屏而言,“做輕薄”這件事兒,是能帶來增量的。
你看,今天市面上在售的大折疊,廠商在宣發上都不遺余力地要打透“輕薄”這個心智。
手機廠商打透用戶心智,靠的不是廣告,是技術。
因為折疊屏手機做“輕”,而且不犧牲體驗,需要很強的工業設計能力,和產業整合能力。
跟一個做工業設計的朋友聊天,他有一個很形象的比喻:做折疊屏手機的工業設計,其實有點像在一個80平的小三室設計出一個“五口之家”夠用的空間。
同樣,折疊屏那樣一個狹小的空間,更考廠商的硬件的設計、堆疊能力,材料研發能力,折疊屏內空間本來就小,堆疊能力越強,制造工藝越精細,手機才能做得越薄。
當年喬布斯發布iPhone為什么震驚行業?其實就是蘋果所展現出來的領先行業數年的工業設計、制造的能力。
后來手機屏幕越做越大,但蘋果的工業設計能力依舊在線,蘋果12mini發布時,很多博主都說這是庫克在“炫技”。
今天,國內的主流折疊屏廠商又何嘗不是在炫技?
vivo X Fold5,折疊狀態做到了9.2mm,榮耀Magic V5,做到了8.8mm,小米MIX Fold 3做到了10.96mm。華為Mate X6 折疊厚度9.85mm。
得益于全新的材料工藝,以及最新的半固態電池技術,今天的折疊屏手機,可以做得比以往更薄,更輕。
當主流的大折疊手機的重量,做到和直板機差不多的時候,也就意味著折疊屏的“iPhone”時刻,似乎已經不遠了。
從解決痛點到提供爽點:主打一個情緒價值
更高強度的鉸鏈機構,更柔韌耐用的屏幕,機身越做越薄,三圍體重向直板機看齊,折疊屏比以往任何時間都變得更實用了。但實用化,其實是解決用戶“痛點”,而非滿足用戶“爽點”
高端手機市場賣的是什么?是更好的影像?是更長的續航?畫質更好的屏幕?
其實,是情緒價值。
越高端化的生意,往往越是賣情緒價值。
汽車市場上,50萬級別的汽車,安全性、舒適度各個方面都已經能夠做到頂級,可為什么保時捷賣到百萬,大勞賣到千萬?核心就在于情緒價值。
YU7一上市就賣那么火,也是滿足了人們的情緒價值,
手機行業里,華為三折疊發布時候市場一片驚呼,市面上一機難求,原因不是三折疊真的多么好用,就是給了用戶一份獨特的情緒價值。
蘋果是最能給用戶提供情緒價值的品牌,所以,每次發布新品,蘋果的高管總是在發布會上強調很多審美細節。
對蘋果的用戶而言,細節審美也是一種情緒價值。
今天,人們對手機功能的需求,其實早就超過了功能本身:電池能量密度越來越高,屏幕像素越來越密,攝影模組越來越大,是因為技術、產業不斷發展的結果,人們對手機的需求,已經被參數裹挾,被產業增長要素裹挾。
你買一個8000塊的手機,大部分時候并不需要那么頂級的參數,更多的時候是需要那點情緒價值。
所以,折疊屏要想賣得好,需要找到那份核心的情緒價值。
在提供情緒價值上,折疊屏是天然有優勢的。
屏幕是最能刺激用戶感官情緒的手機零部件,因此,大屏最能滿足情緒價值。
折疊屏滿足用戶的情緒價值,關鍵在于兩點:差異化的場景,精準的生態位。
找差異化的場景,就是做“直板手機做不到的事兒”。
榮耀的思路是,用AI打通生態場景,在生產力上做差異化。
拿新發布的Magic V5來說,嵌入了AI智能體之后,語言生成PPT、一句話匯總出差發票報,辦公場景中的差異化就更明顯了。
辦公場景下,用戶是天然需要一塊更大的屏幕的。
對此,我是深有體會的,平時審稿,經常要在手機上看文檔,折疊屏幕更大,如果辦公軟件適配好一些,AI能力再強大一些,處理文檔、看批注,都會更方便,更有效率。
此外,有了滿血版的驍龍8至尊領先版,Magic V5不擔心AI算力,內置的多模態大模型以及榮耀的AI智能體生態,再加上跨設備互聯生態,也能夠實現更多的AI生產力應用。
辦公之外,Magic V5也能聯動不同的硬件生態,比如實現手機、PC、平板、手表、耳機設備的文件互傳、數據同步,并且兼容Android、蘋果、Windows多個平臺。
這其實也符合榮耀的阿爾法戰略:開放、共創、共享,構建以人為本的AI終端生態。
天眼查APP信息顯示,2024年12月,榮耀變更為股份有限公司,最近榮耀CFO表示,目前公司上市進展很順利。
與榮耀不同,vivo的策略,則是精準地找到一個新的生態位,做蘋果生態的“互補品”。
無論是在產品功能,還是在用戶體驗的一致性上,vivo X Fold5,有意地在向蘋果用戶習慣靠攏。
比如,側邊新增的自定義按鍵,再比如,讓人熟悉的UI設計和動效設計。
不只如此,vivo X Fold5的系統里,你甚至可以直接打開iCloud,鏈接上你的所有蘋果硬件之后,可以無縫替代你的iPhone,成為你蘋果全家桶的一員,更重要的是幾乎沒有體驗上的割裂。
vivo的思路是,不是替代iPhone,而是成為另一種“iPhone”。
線下體驗過vivo X Fold5,有一個印象很深的是,多任務功能,更符合Mac PC的交互直覺,重度蘋果用戶使用起來很流暢。
在產品上,不是替代現有iPhone的生態位,而是給蘋果用戶多一種選擇,同時你可能保持完整的蘋果硬件生態的體驗。
這種策略的好處在于,蘋果生態被撕開一個口子,用戶可以“無縫”切換到vivo:蘋果折疊屏手機“難產”?想要折疊屏的果粉們不用慌,vivo X Fold5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跟小米汽車拼命給蘋果用戶做兼容適配,是一個邏輯。
一方面,從蘋果用戶核心人群切入,可以扎根高端市場更穩。另一方面,一些很有特色的能力,也能撬動用戶心智,進一步反哺自身品牌高端化。
不管是在AI、生產力上找差異化,還是找到一個精準的生態位,在高端化之路上穩扎穩打,其實都反映出一點:折疊屏手機要增長,不僅要靠硬件參數上錙銖必較,也要靠軟件、生態能力的開放與融合。
而今天的手機行業,早就已經過拼賣硬件參數的階段,而是以產業能力、AI實力、軟件生態為一體的綜合體驗較量。
AI也好,折疊也好,今天的手機行業,一直都在等一個新的浪潮。即便是面對即將加入戰局的蘋果,國內廠商也不會退縮半步。
何況,今天的蘋果早已不同往日,折戟VR、造車之后,蘋果似乎早已不是那個堅不可摧的蘋果。
折疊屏會不會是撬動行業格局的關鍵轉折?誰心里都沒有底。
畢竟,類似的事情,已經在隔壁汽車行業發生過了。
經歷過早期“騙補”“電池成本”質疑之后,新能源浪潮還是引發了汽車行業格局巨變,問界、小米、蔚來、理想戰勝奔馳、寶馬、奧迪,已經走在引領行業科技豪華的道路上。
打破秩序,建立新秩序的景象會不會在手機市場再現?
我們且行且看。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