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電商創業者眼中的618:平臺大變局互聯網+

今年短視頻平臺都在賣短劇,能夠在今年成為平臺標配的原因,有的平臺數據不好。
戰役結束了,戰斗還在繼續。
一位朋友去年5月創業,網上賣咖啡,這個賽道很擁擠,時機也不好,今年是他參加第一個618。朋友說,今年的目標是錘煉團隊,總結方法,以及最重要的——活下去。
朋友最早在湖南廣電,下海開過廣告公司,做過咖啡館,也做過餐飲,年近不惑,財務自由,平時就是收收租,踢踢球,也很無聊。看到長沙日新月異的新消費潮流,茶顏悅色、檸季、零食很忙、三頓半、果呀呀等,雨后春筍一樣涌現,他覺得,自己應該找點事做,做個品牌,折騰折騰。
“618從身邊很多朋友的體感來看,感覺不太行吧”,我問朋友,“星圖最新的數據,618全網7428億元比去年7987億,下降了7%”。
朋友說,星圖數據不完整,也站不住腳,這兩天,匯豐、花旗、高盛都發了618電商大促研報,包括淘寶天貓、抖音、拼多多、京東、快手在內,電商整體大盤GMV增速應該在10%左右。
有的平臺數據不好,有的行業數據不好,又或者個別商家出現問題,這樣的新聞容易被放大,過度報道加上信息推送機制和我們的社交閱讀習慣,也容易這種錯覺。
朋友說,天貓公布的數據是,365個品牌成交破億,超過36000個品牌成交翻倍,近3萬中小商家成交破百萬,他們就是成交翻倍破百萬的其中之一。前幾天國家郵政總局也公布快遞包裹統計數據,1-5月快遞業務同城是60.7億件,同比增長22.3%,異地快遞581.7億件,同比增長24.7%,5月份快遞業務是147.8億件,同比增長23.8%。
天貓的數據和郵政總局的統計可以交叉印證,是可信的。
今年的618從5月20日開始,取消了預售,平臺的價格補貼也到位,電商整體的數據上漲順理成章,大河漲水小河滿,他公司的訂單是平常的4倍。當然,利潤薄了也是有的,消費者價格越來越敏感了,也普遍存在,大家購物越來越理性了,這次618像巴寶莉、范思哲、紀梵希這些奢侈品都打折賣了,這是趨勢,畢竟茅臺都在降價了。
“今年的618,靜水流深,經歷著電商大變局。從易觀的618數據可以看出,綜合電商在恢復增長,直播電商增長放緩。這背后的原因是:看完熱鬧之后,消費者和商家都會回到電商的本質,無論是直播還是別的形式,都只是表象,一定是會過時的”,朋友說,“電商的本質就是好貨好價好服務,不是光有流量就能做好電商的,直播電商平臺過早催熟,內功離淘寶這樣的綜合電商平臺還差得遠”。
消費者回歸理性的同時,平臺也在回歸常識。
創業方法論失效了,做減法吧
朋友準備創業時,我幫他看了不少新消費的創業公司,這些公司的策略總結下來三步走:1、短視頻搞矩陣,做直播,做切片,做品牌影響力,做曝光;2、小紅書種草,找素人或KOC、KOL批量鋪稿,批量種草;3、最終落地在天貓期艦店,這是生意根基,也是品牌基礎。
嚴格來說,這一套方法論,跟上一輪(2016-2019)新品牌新消費浪潮幾乎如出一轍,不同的是,多了抖音平臺,尤其是抖音電商直播,過去兩年它的表現有目共睹。
朋友說起初他也想過去做短視頻直播的,但后來還是選擇觀望,原因很復雜。首先是出鏡的主播不好找,培養起來又周期太長,如果足夠幸運主播能夠千軍萬馬中沖出來了,維護成本又太高了,俞敏洪留下董宇輝的成本那么高,創業公司也就更難了。短視頻泛流量的確是很大,精準到電商再精確到咖啡,還是有限,如果是做店播,需要跟大主播們搶流量,還要跟短劇搶。短視頻電商這兩三年的迅猛發展下來,流量商業化潛力挖掘很深了,效果也明顯,但現在流量的成本優勢幾乎不存在了。他觀察下來,其實去年開始,像董宇輝、小楊哥、羅永浩等頭部主播的流量和成交下降趨勢很明顯,創業品牌想要以小搏大就越來越難了,想要入局,時機晚了點。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短視頻的分發機制,信息流和算法推薦為主,這要求公司有持續創作持續創新的能力,一旦沒有內容輸出了,也就沒有流量了,而信息流是SKU,單一的商品打爆款,這種形式有爆發力,但不利于品牌的持續性經營。朋友說,短劇的爆紅和電商瓶頸是流量的一體兩面,此消彼長,咖啡毛利低,短劇一本萬利,同樣的流量貨幣化肯定是賣短劇效率更高,今年短視頻平臺都在賣短劇。
“信息流算法推薦,底層邏輯是讓用戶選擇,對用戶友好,粉絲都是平臺的,就跟封建社會佃農種地一樣,我們都只是租借平臺土地,種什么莊稼,平臺說了算,肥料種子水什么的都要找地主買,收成好不好平臺都要收租,搞不好就收回去,一夜清零,沒有自留地,沒有責任田,我們都是無產階級佃農”。
項目啟動之初,朋友也想過做小紅書,也陸續找過素人KOC、KOL發種草貼,最后的結論是,小紅書發布作為信息展示,像百度百科那樣呈現商品是有價值的,但小紅書缺少爆發力,沒有勢能,小公司也沒辦法跟大品牌拼聲勢,大品牌可以一天鋪滿,也可以365天天天鋪內容。在他看來,小紅書更像是一個放大版的微信朋友圈,在預算有限的前提下,必須做減法。
朋友說,在熱錢年代,有融資,有VC,商家有底氣投錢做品牌,抖音、微信、小紅書批量投,軟文新聞稿批量投,羅永浩、李佳琦、董宇輝大大小小的主播挨個上,品牌建設往死里做,大賭大成,現在不一樣了,這幾天不是有個論壇嗎?王冉說一級市場基本上不存在了,對創業品牌來說就是把花里胡哨的預算砍掉,品效,品效,以前是注重“品”,現在注重“效”。
創業是個輪回。2020年開始,短視頻平臺重兵切入電商賽道,成為新的流量洼地,抖音是洼地,快手是洼地,小紅書也是洼地。隨著時間的推移,商家的涌入,洼地都填平了,平臺的經營效率反倒是創業品牌更看重的。
朋友說他記得英國有個廣告研究機構叫IPA,它對80個品類736個品牌進行了10年以上的追蹤調查,最后的結論是,品牌傳播占60%,效果占40%,這才是品效平衡的黃金比例。要想活下去,就得做減法,還是要看療效啊。
朋友說,他的減法是,集中優勢兵力,力出一孔,利出一孔,把一個平臺做好。朋友說,更務實的叫法應該是“品牌生意增長”,因為現在的品牌生意實在太難做了。
品牌生意是真難做啊!
2020年開始,電商發生了很多變化,平臺端是平臺的多元化,當然,還有媒介和平臺變遷,直播的洶涌,短視頻紛飛,這些變化帶來了競爭策略的改變,那就是——低價,今年的618,各個平臺也都在“卷價格”。
原本毛利本就有限的品類,既要花錢投流,還要跟平臺的補貼同步,自然利潤微薄,一些運氣不好的品類如果加上羊毛黨的退貨套利更是無利可圖。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于是也就有了今年618的一些“奇觀”:比如,圖書供應商對京東的倒戈相向,痛斥平臺“慷他人之慨”;比如,電商老兵、茵曼創始人老方對“取消強制運費險”的奔走相告,大聲疾呼;又比如,抖音女裝大店“羅拉密碼”宣布關店停播。
商家和平臺的關系在惡化,意料之中,也始料未及。
電商平臺的多元化,平臺間的競爭和制衡對創業者和品牌來說,絕對是件好事,但今年618的表現卻是與之相反。商家和品牌被裹挾,卷入了平臺間的競爭,成為棋子,成為燃料,困獸猶斗。死道友不死貧道,每個人都在做當下更利于自己的選擇。
從平臺規模來看,淘寶/天貓、拼多多、抖音,用戶規模旗鼓相當,京東還有一個身位的差距。平臺在用戶規模相差無幾的前提下,消費者就變得尤為重要,平臺需要優待消費者,需要消費者的支持。前兩年,抖音和拼多多,還需要跟淘寶天貓爭取商家入駐,爭取供應鏈支持,現在,平臺爭取的其實是消費者。這也是“僅退款”能夠在今年成為平臺標配的原因。服務售后要跟上,購物體驗要跟上,但更為直接且有效的策略是低價。同樣是低價策略,有的平臺依靠商家,同舟共濟,也有的平臺,向商家兄弟們砍了一刀又一刀。
前不久,財政部公布了4月全國財政收支情況:2024年1-4月份,我國國內增值稅25787億元,同比下降7.6%;消費稅6385億,同比增長8.3%;企業所得稅17898億元,同比增長0.9%;個人所得稅5007億元,同比下降7%;非稅收入13988億元,同比增長9.4%。
這一系列的數值,是品牌生意難做的根本原因,也是結果。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現階段品牌的生意究竟怎樣怎么難呢?
湖北《化妝品觀察》一篇報道中,多家美妝品牌表示,“國貨美妝今年面臨更嚴峻的經營挑戰,2024年會繼續出清、淘汰一批品牌。”2024年截至目前,至少有10家化妝品原料或代工企業宣告破產,另有約8家本土美妝品牌宣布關停、倒閉。
品牌的投流成本越來越高。有企業就說:“當前在線上平臺,美妝投流比能做到1:0.8 (1:0.8 指的是投入 100 萬,能夠帶來 80 萬的銷售額,還未扣除退貨等情況)已經算是理想狀態,但多數都在1:0.7或以下,品牌無法依靠流量投入獲取增長”。
餐飲和食品行業,光是烘焙賽道,就哀鴻遍野了。去年以來,熊貓不走、虎頭局、墨茉點心局破產倒閉、LeTAO小樽洋果子鋪深圳門店全關、還有知名甜甜圈品牌唐恩都樂退出中國市場、老牌烘焙克莉絲汀門店全關、賣樓抵債、牛角村被曝破產清算…
至于常見的,也是電商傳統賽道——服裝行業,從2023年以來,快時尚品牌ZARA、H&M、cache cache紛紛陷入關店潮。2022年20家發文告別、退出的企業中,快時尚企業就有10家,占總數的一半。更有甚者,連優衣庫也開始關店,雖然優衣庫新開店鋪仍然大于關門店鋪,但“凈新增”店鋪數量已從過往百來家跌落至30家。
“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東西都被褻瀆了,人們終于不得不冷靜地直面他們生活的真實狀況和他們的相互關系”,朋友熟讀《資本論》,他引用馬克思名言說。
“品牌生意越來越難做了,但還是要堅做品牌”,朋友說,“今年的618,電商正式進入后流量時代”,對他這樣的創業品牌來說,存量在天貓,增量也在天貓。
不動搖,堅持做品牌
易觀分析的數據顯示,618第一周,幾個平臺都實現了穩健的增長:抖音增速最快,以30.2%的增速領跑市場,其次是快手的18.7%,拼多多的18.6%,然后是淘寶天貓14.6%托起了電商基礎底盤,京東的增速只有9.5%。在平臺成交額占比方面,淘寶天貓是47.6%,抖音17.4%直追京東的17.9%,拼多多是13.2%,快手是3.9%。
從這份數據來看,平臺間的較量已經白熱化了,這也側面回答了一個問題——為什么今年的電商平臺都在“卷低價”?——2024年的618大促是電商平臺格局排序重新調整的節點。有的平臺保持領先,有平臺沖到前列,也有平臺落后、式微。
“卷低價”是平臺較量的唯一出路嗎?朋友說,未必。
他說,低價策略讓各大平臺紛紛布局產業帶白牌,所謂白牌,就是白做品牌,白牌背后是一堆白骨,白牌最終成了平臺繁榮的養料,也成了平臺崛起的燃料。越是這個時候,越需要做品牌,堅持做品牌,不動搖。只不過,現在的品牌需要重新定義,也需要升級內核,適應更理性的消費環境和更激蕩的市場變化。
日本在30年期間就誕生了優衣庫,誕生了無印良品,我們也有機會,智能手機早就已經證明過了——2008年北京奧運前后的華強北車水馬龍,欣欣向榮,但華強北山寨機的繁榮,只是短暫的,曇花一現,僅存的碩果是傳音控股,它把手機賣到亞非拉,它賣的也是品牌手機,TECNO 、Infinix、itel,華強北倒下了多少所謂的“白牌”或山寨機,但小米、華為、OPPO、vivo們笑到了今天,因為他們是品牌。
成熟的品牌建設自帶免費流量,實現“人找貨”。低廉的山寨機或白牌崛起,品牌附加值難以維系,也不可能持續吸引人才,做產品設計的迭代和科技創新,行業的繁榮自然是曇花一現。前車之鑒,他山之石,不可不察。
“為什么要堅持做品牌”這個問題,也可以用經濟學家科斯《企業的性質》和《社會成本問題》兩本著作回答。說到底,品牌能夠降低社會監督成本,降低消費者的選擇成本,也能降低企業營銷成本。監督、選擇、營銷,其實也就是平臺、消費者、商家利益三方。朋友說,現在做電商需要的是確定性的生意增長。
確定性的生意增長,需要用戶規模和活躍度、復購率,是多維度的,消費者的需求也是千差萬別。朋友說,從618大促的數據來看,天貓仍然是品牌商家營銷和爆發主陣地。天貓有兩個基本盤,用戶和商家,在用戶規模基礎上它的88VIP會員人數3500萬,覆蓋高購買力人群,此外,還有數十萬的品牌旗艦店,品牌商家的基本盤也在天貓。今年天貓Top Talk的發布會上,相關負責人就表示,“天貓在新一年將全面聚焦品牌增長,繼續加大平臺對新品、新品牌和爆品打造的資源投入,優化運營舉措,升級88VIP權益,提升品牌獲客和會員運營效率”。“同時,行業一線也將獲得更高的自主決策權,主導更多資源分配,為商家提供確定性資源”。
不是其他平臺做不起,而是天貓更有性價比。就目前來說,是這樣的。
在朋友看來,僅退款成為電商標配,618期間拼多多、抖音也上線了“比價功能”,天貓干脆取消預售,直接采用發大額減免券,平臺們這一系列的策略其實都是在偏向消費者,爭取消費者,但最終服務消費者的還是商家和品牌。618的數據說明一點:與品牌商家共進退,同樣能為平臺帶來商業價值上的增長。“史上最慘618”之后,各家平臺應該都會復盤和反思,做策略的調整。有些平臺會重新意識到,商家和品牌的重要。非常時期,市場在回歸理性,平臺也需要回歸常識,商家和平臺要同舟共濟。越是這個時候,越不能相互傷害。
朋友說,他是想法的,但不大,就想做一個小而美的品牌。希望他的咖啡越賣越好。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