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背后的消費戰爭: 焦慮的阿里, 激進的京東觀點

在今年11月1日0點-11日24點京東手機品類的銷售額同比增長遠超50%,其背后是京東超市飛速增長的女性群體消費數據,京東超市孕產品類女性用戶消費占比超過了70%。
一年以前,阿里用1207億的成交額宣告了一個消費新紀元的到來,渡過“七年之癢”的雙十一,仿佛一下子被推進了“瘋狂”的快車道,如脫韁之馬般滾滾向前,隨之而來的還有新零售、無界零售、智慧零售等新潮流的席卷,以及對消費升級、內需拉動的暗喻,一時間,幾乎所有人都無法置身于外。
1682億,一年后,這個數字被翻滾到了新的高度。事實上,在這個數字被最終定格前,很多人都在猜測,今年阿里的目標是不是要突破2000億。看來,阿里最終還是保守了。不過,京東卻正變得越來越鋒芒畢露,毫不吝嗇地展露著自己的侵略性。
截至11月11日24點,“京東11.11全球好物節”下單金額突破1271億元,同比增長超過50%,累計售出商品7.35億件。這是一個驚人的、爆炸性的數字,當然,這并不僅僅指數字有多高,而是“雙十一”這么多年來,京東首次底氣十足地亮出自己的底牌,說京東自此擁有了和阿里正面對決的資格也不為過。這對阿里來說并不是一個好的信號,也難怪阿里王帥會火急火燎地跳出來“指責”京東不厚道,大玩“數字游戲”。王帥這一手除了吃相難看,對局面其實沒有絲毫正向影響,吃瓜群眾們只會覺得——阿里,急了?
這個雙十一,以及過去這一年,究竟發生了什么讓局勢起了巨大的變化?又有哪些現象和趨勢,值得我們注意?我們不妨結合京東今年的各項表現來就事論事,盤點盤點。
總體的感受是,在技術進步和需求升級的共同推動下,全品類消費正在向品牌化、品質化、智能化、個性化轉變,國產品牌繼續強勢增長,國外品牌收獲頗豐,注重品質和個性的小眾品牌也屢創佳績;而生鮮、奢侈品、定制服裝等新興品類,文旅、汽車后市場、裝修等服務產品爆發式增長,消費需求和消費場景越來越多元化,電商成為更多行業騰飛的新機遇。
作為中國最大的線上手機零售平臺,京東手機銷量排行榜備受關注。在今年11月1日0點-11日24點京東手機品類的銷售額同比增長遠超50%,華為、榮耀成為最大的贏家。在雙11當天,華為成為銷售額最快破億的國產手機品牌,而榮耀則成為銷量及銷額的雙料冠軍,這也反映了隨著中國手機品牌的崛起,中國國民在手機領域的消費愈發理性,從追捧國際品牌到信賴國產品牌的轉變。
消費者對于品牌和品質的追求也成為京東全球好物節的鮮明旋律,據京東數據顯示,大促期間累計下單金額TOP5品類為手機、平板電視、筆記本、空調和游戲本。累計售出件數TOP5品類為休閑零食、衣物清潔、餅干蛋糕、紙品濕巾和洗發用品。
比較有意思的數據是,截至11日24時,京東平臺嬰兒紙尿褲賣出15億片;嬰兒奶粉售出2萬噸;牛奶售出8500萬升;美妝個護和日用消費品方面,面膜大賣5500萬張,歐萊雅、SK-II、玉蘭油銷售額分別是去年同期的3倍、2倍和2倍;食用油銷售達3500萬升,其中胡姬花銷售額是去年同期的11倍;大米售出4000萬斤,金龍魚米面是去年同期的6倍。
商品銷量的爆發式增長,其背后是京東超市飛速增長的女性群體消費數據。數據顯示,整個購物季期間,京東超市孕產品類女性用戶消費占比超過了70%;在堅果、酸奶、面、調味品的品類中,女性用戶消費金額占比超過60%;卸妝、精華品類的女性用戶數量是同期的2倍;清潔品類整體女性下單金額是去年同期4倍;購買洗衣液的新增用戶中有七成是女性。而隨著智能化消費時代的到來,家電3C領域女性用戶也表現出強勁的爆發力,美容儀、潔面儀、脫毛器等產品11日0時起1小時內同比平均增長3倍以上。
女性用戶開始聚集到京東平臺并迅速發揮效力,這一趨勢從今年618開始就已經成為顯性特征,這次雙十一也不例外。之前筆者曾撰文表示,這么多年來,要說阿里最大的成就是啥?我覺得應該是“馬云背后的女人們”,馬云成功激發了女人們的購物天性,用女性經濟為自己鋪設了走向電商帝國的羅馬大道。說“女人們”是馬云的“奶酪”也并不為過,但現在,京東竟公然動了這塊“奶酪”,不知道遠在杭州的馬云如今是什么樣的感受。
另外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今年生鮮、奢侈品等新興品類迎來大爆發,11.11京東生鮮累計銷售20000噸商品,恒都牛腱銷量同比增長1617%,海外直采泰國黑虎蝦狂銷50萬只,美威冷凍智利原味三文魚排的銷量同比增長1865%……等等。生鮮、奢侈品等品類以往因為物流、體驗及品質管控等問題難以“觸網”,尤其是生鮮,歷來被視為物流領域的“哥德巴赫猜想”。
而今年之所以能迎來爆發,恐怕要得益于京東近年來在物流領域的探索和創新。京東物流在智慧供應鏈方面不斷探索和突破,基于大數據的智慧決策、服務創新以及倉儲、分揀、運輸、配送、客服全供應鏈環節的無人科技等都實現了落地與應用。今年雙11期間,北京、上海、廣州、武漢等13個京東“亞洲一號”智慧物流中心及全球首個全流程無人倉、昆山無人分揀中心、全自主研發的武漢無人倉等全面投用,有效緩解訂單高峰的壓力。而且,京東物流陸續在全國范圍內投放超過20萬個智能保溫箱,以其為載體,搭建起了全球首個冷鏈物流全流程智能溫控體系,近220個城市的消費者有機會實時查看在京東上所購自營生鮮商品在倉儲、運輸、配送等各環節的溫度反饋和實時位置,實現全流程可溯源。此外,針對冷鏈標準化難題以及生鮮貨品源頭難把控的問題,京東物流創新地提出了“京東產地協同倉”的運營模式,技術端與運營端的無縫匹配都為生鮮等品類的爆發奠定了基礎。
京東集團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劉強東說,未來零售將跨越時間、空間的任何限制,數據充分融合流動,推動行業效率全面提升。今年11.11是一個全新的起點,京東將以全面擁抱“無界零售”的戰略思維,為消費者創造全新的購物體驗,為行業提供變革的澎湃力量,與社會共創共享價值。
無獨有偶,阿里巴巴CEO逍遙子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則認為,通過雙十一的增長,可以看到消費者強烈的消費力量,反應的是非常清晰的消費心理和消費行為的變化——這被認為是雙十一不斷創造新紀錄的動因。
毋庸置疑的是,消費升級這股大潮已經深度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對品質、體驗、個性化的訴求日益提升,這既給了阿里、京東這樣的電商巨頭施展拳腳提供了巨大的舞臺,也給垂直玩家留下了繼續“小富即安”活著的可能。
不過,換個角度,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類似雙十一這樣的狂歡節是否還有足夠的存在價值值得商榷。在一次次瘋狂的跟風消費之后,在整個社會經歷一次次的物流大考之后,即使我們這些“圍觀者”,也多多少少會有些疲憊,也許理想的品質生活狀態應該是——隨時隨地消費,而不是卯足了一個月的勁,蜂擁到一個特殊的節點。
當然,這是后話,無法否認的是,“雙十一”幾乎已經成為了一條不歸路,最先踏上不歸路的阿里,仿佛弦上之箭,開弓就只能拼命向前,還要時刻防備著京東這樣的挑戰者的威脅,年年新高幾乎是一項政治必然。張勇在被媒體問到對雙十一數字預估的問題時答到——“數字是個自然的結果”。真是這樣嗎?我毫不懷疑,明年雙十一,交易紀錄必然又會再創新高,2000億,這個數字也許剛剛好。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