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打擊黑灰產案超50起 餓了么保障用戶數據安全互聯網+

“其中,產業鏈的上游、源頭,將是著重打擊的對象,我們絕不手軟。”
隨著本地生活服務行業數字化升級步伐的加快,利用互聯網技術進行偷盜、詐騙、敲詐等各類違法犯罪案件也頻繁發生。
“餓了么始終將用戶的個人信息和隱私保護放在第一位,并通過各種新的技術手段和措施為用戶的信息和隱私提供更好的保護。”餓了么信息安全中心負責人說。
在打擊黑灰產方面,餓了么同樣不遺余力。2018年,餓了么打擊的黑灰產案件達50余起、查處120余人,總涉案金額達上億元。目前,這些案件均移送公安機關,大多已進入起訴審判階段。
“虛擬號碼”全面保障用戶隱私
去年6月,餓了么宣布, 對每一筆訂單的買家姓名、手機號等信息都作自動屏蔽處理,用戶無需再手動勾選“匿名購買”。今后, 騎手和商家都將只能通過虛擬電話號碼(阿里小號)和APP內置聊天工具聯系用戶,訂單完成后,虛擬號碼和聊天頁面永久失效,騎手和商家端保存的用戶地址信息也將被隱藏 。
該功能上線后,用戶的隱私安全得到全面保障,徹底杜絕惡意來電騷擾和信息泄露等風險。
“保護用戶信息安全的核心是產品技術,此前使用虛擬電話號碼時,由于全行業的技術限制,會出現一定頻次的電話無法接通的問題,但餓了么一直在努力改進產品技術,目前這一難題已經得到解決。”餓了么信息安全中心負責人說,“在保護用戶信息安全上,我們絕不會考慮成本。”
同樣地,正是由于“匿名購買”功能的實現,用戶在平臺上的用餐評價、消費記錄等信息難以被外部追蹤,避免了第三方擅自修改、刪除用戶評價的可能性。
“餓了么嚴格保護用戶隱私,任何必要的信息采集都會在取得用戶事先同意的前提下進行,在合法合規的范圍內使用。”上述人士表示,餓了么自建的數據安全保護系統,能夠對用戶注冊數據、日志數據進行整理、歸檔、留存、加密、脫敏及防泄漏。通過實時維護的數據風控規則,監控、阻斷惡意獲取用戶留存信息的行為,從而達到了保障用戶數據安全的目的。
聯動警方打擊多個黑灰產團伙
目前,餓了么已經獲得了27001、等保三級(4個系統)等行業或者國家級別的安全認證,并且每年會進行內部風險審計及安全自查,也會配合政府部門做各項合規檢查,及時處置發現內、外部風險問題。
2017年11月,餓了么發現,有不法分子使用一款名為“任我行”的改機軟件,讓同一部手機登錄“餓了么”APP時修改自身設備串碼,迷惑平臺系統,誤判定是一部新手機,以獲取平臺專為新用戶發放的15至20元不等的首單紅包。
調查人員順藤摸瓜,最終會同公安機關在多地抓獲該改機軟件的開發運營者曾某等7人及其下游代理商何某等14名犯罪嫌疑人。
2018年12月,經過多日調查,餓了么配合公安機關在福州抓獲涉嫌重復刷單詐騙的犯罪嫌疑人黃某、陳某某、王某某等7人。
經查,犯罪嫌疑人黃某成了了專業刷單詐騙公司,通過非法途徑采購了700余部手機、1000余張銀行卡、1000余張手機卡,并雇人利用名下12家餐廳交叉下虛擬訂單,騙取餓了么紅包補貼,共套取平臺補貼款28萬余元,其行為已構成詐騙罪。
“去年共配合查處相關詐騙、虛假交易或惡意投訴騙取平臺款項等各類案件超過50起。”餓了么相關負責人表示。
黑灰產的上游、源頭,將是著重打擊對象
公開數據顯示,通過互聯網技術實施偷盜、詐騙、敲詐的案件數,正在以每年30%的增速增長。有業內人士認為,網絡黑灰產業已達千億元規模。
“過去幾年,圍繞互聯網衍生的黑灰產行業正在加速蔓延。”餓了么方面表示,黑灰產業猖獗,不僅讓用戶遭受財產損失,對企業來講,增加了安全防范成本,更直接帶來巨大的利益損失。而在整個行業,全年因垃圾短信、詐騙信息、個人信息泄露等造成的經濟損失至少達千億元。
據介紹,當前網絡黑灰產已形成了較為清晰的產業鏈條。上游的軟件開發環節,有軟件提供商,中游有垃圾賬號注冊、分銷團伙,在下游,更是存在眾多的惡意牟利行為。
目前,餓了么已聯動執法部門,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安全體系和完善的防范打擊流程,對黑灰產的上、中、下游進行全方位打擊防范。
“其中,產業鏈的上游、源頭,將是著重打擊的對象,我們絕不手軟。”餓了么相關負責人說,平臺會不斷嘗試新技術,鉆研新方法,協助公檢法機關等各界解決網絡黑灰產這一社會問題,保障平臺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