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后,螞蟻集團被傳“重啟上市”快訊
而螞蟻官方沒有回應這個消息。直到11月12日,有媒體報道,一位接近螞蟻集團人士就此次傳聞表示,目前無法評價該傳聞。
11月11日,螞蟻集團兩次登上熱搜:
一是支付寶致歉。
針對11月11日出現服務異常的問題,支付寶發文致歉,稱因系統消息庫出現局部故障,導致部分用戶的支付功能受到影響。
二是網傳螞蟻集團要重啟上市。
2020年11月3日,上海證券交易所發布公告,決定暫緩螞蟻集團的上市計劃。4年過去,這是螞蟻第一次被“正式”傳出要重啟上市。
而螞蟻官方沒有回應這個消息。直到11月12日,有媒體報道,一位接近螞蟻集團人士就此次傳聞表示,目前無法評價該傳聞。
自2020年螞蟻在上市“臨門一腳”前被叫停后,螞蟻對業務、組織人員進行了全面的調整。尤其是近兩年,被處71.23億元罰款、與阿里集團切割、內部業務架構改組等,每一次大的動作,都會有“螞蟻在為重新上市做準備”的聲音傳出。
具體而言,螞蟻集團的調整分為三個部分:1 金融合規;2 與阿里切割;3 拓展AI和其他新業務。
首先,是“去金融化”。
2020年那場風波中,螞蟻金融是被質疑和審視的重點;而螞蟻集團“花唄、借唄30多億資本金搞到了3000多億,放大了100倍”的例子,也被認為是無視金融風險的典型案例。
上市被叫停后,螞蟻集團開啟了“去金融化”、以及金融合規等整改,比如對借唄和花唄啟動品牌隔離,和網商銀行進行切割,關閉“相互寶”等。
2023年7月7日,金融管理部門公布了對螞蟻集團的重磅“罰單”,對螞蟻集團及旗下機構處以71.23億元的罰款(含沒收違法所得)。這次罰款標志著螞蟻集團的金融業務整改即將結束,螞蟻開啟了新篇章。當晚美股開盤,阿里巴巴上漲3.47%。
螞蟻集團也繼續金融合規化進展。在接到罰單3個月后,2023年10月25日,螞蟻消費金融增資至230億元。
而今年雙11當天,還有一條關于螞蟻集團的消息:央行批準錢塘征信個人征信業務許可,錢塘征信成為繼百行征信、樸道征信之后,第三家獲批的市場化個人征信機構。而螞蟻集團持股35%,與浙江省旅游投資集團并列為錢塘征信第一大股東。
其次,是與阿里的切割。
2024年1月7日,螞蟻集團發布公告,稱為了進一步適應現代公司治理體系的要求,推動股東投票權與其經濟利益相匹配,螞蟻集團主要股東及相關受益人擬對螞蟻集團股東上層結構進行調整。
而本次調整的核心是螞蟻集團主要股東投票權的變化。其中,馬云股份表決權從原有的53.46%下降至6.208%,不再存在股東單一或共同控制螞蟻集團的情形。
“螞蟻集團的股份表決權更加透明且分散,這是對公司治理結構的進一步優化。”螞蟻集團在公告中稱。
隨后,阿里也在港交所發布公告,強調阿里巴巴集團在螞蟻集團的股權保持不變,以及阿里巴巴集團或任何其他股東均不控制螞蟻集團。
事實上,在這次“隔離”之前,阿里和螞蟻集團已經在雙方高管名單上做了調整。
2023年7月26日,阿里巴巴在2022財年的財報中披露了最新的合伙人名單,螞蟻集團的一眾高管,包括螞蟻董事長兼CEO井賢棟、首席技術官倪行軍、首席人才官曾松柏、副首席人才官吳敏芝、首席可持續發展官彭翼捷、副總裁邵文瀾以及前CEO胡曉明等,在名單中集體“消失”。
除了高管股東切割,螞蟻集團和阿里還做了數據切割。
也是在上述財報中顯示,阿里與螞蟻集團同意終止《數據共享協議》,并稱將按雙方向各自客戶提供服務的必要限度,根據個案并依照適用法律及法規協商數據共享安排的條款。
據媒體報道,螞蟻集團與阿里巴巴在2014年8月簽署了《數據共享協議》,原本協議期限是至2064年8月,或者杭州阿里巴巴入股完成后阿里巴巴集團持有的螞蟻集團股份降低至一定數量后滿5年時(以孰早者為準)。
在2020年謀求上市時,上交所曾發問詢函,要求螞蟻集團回答與數據共享相關的一系列問題。因此,在“共享”數據8年之后,螞蟻和阿里完成了數據切割,也符合監管對雙方數據共享和數據安全的要求。
但無法回避的問題是,如果螞蟻集團重啟上市計劃,必須面對估值縮水的現狀。
2020年謀求上市時,螞蟻集團估值3150億美元,約合2.2萬億人民幣。2023年7月,螞蟻集團披露了股份回購計劃,彼時公司的估值約為5671億元,已經縮水超過七成。
雖然很難再回到估值巔峰,但螞蟻集團已經在講述新的故事。
今年3月,螞蟻集團宣布全力推進“AI First、支付寶雙飛輪、加速全球化”三大戰略。
與此同時,螞蟻集團董事長兼CEO井賢棟發布全員信,宣布新一輪組織架構升級,新設集團總裁崗位。螞蟻國際、OceanBase、螞蟻數科三項創新業務將分別成立董事會,面向市場,獨立運營。
這是螞蟻集團自2020年以來最大的內部業務架構改組。
值得注意的是,螞蟻集團首席財務官韓歆毅被任命為螞蟻集團總裁,全面負責數字支付、數字互聯和數字金融業務,并向井賢棟匯報。這一變化,被外界解讀為螞蟻集團整改合規后再上市的戰略相符。
而在“AI First”戰略下,螞蟻集團在AI領域動作頻頻。
去年11月,螞蟻百靈大模型完成備案,媒體報道稱,螞蟻將在金融服務、醫療服務、生活服務三個核心方向,推出大模型商業化應用。
在今年外灘大會上,螞蟻推出了多款AI應用,包括生活管家“支小寶”、AI 金融管家“螞小財”、AI 健康管家等。
據晚點報道,去年以來,螞蟻集團在 AI 領域已至少投資 6 家公司,包括大模型公司智譜 AI、月之暗面,視頻生成公司愛詩科技、生數科技,AI 芯片公司墨芯和秘塔。
除此之外,螞蟻集團內部成立了“NextEvo”部門,專注于AI創新研發與應用的部門,螞蟻集團副總裁徐鵬擔任負責人。
而今年6月13日,螞蟻集團發布的2023年度的可持續發展報告顯示,2023年螞蟻集團研發投入高達211.9億元
新的AI故事能給螞蟻集團的估值帶來多大幫助?螞蟻何時會正式宣布重啟上市計劃?我們將持續關注。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