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崇拜VS中年危機,35歲職場人如何優雅地跳槽?觀點

年輕很美好,但只要你真正身懷絕技,且懂得如何提升自己的職場身價,35歲就遠遠談不上英雄遲暮,更不是所謂職場“生死線”。
不知從何時開始,年輕即是正義,成為當今職場輿論的“政治正確”,尤其在科技行業,普遍將員工平均年齡低視作一種炫耀資本,馬化騰那句“你什么都沒錯,你只是老了”,更是被不少自詡為時髦的公司奉為圭臬。
這種突如其來的“年輕崇拜”,讓不少職場人的“中年危機”在35歲左右提前來臨。對他們來說,這道永遠無法逾越的“生理門檻”,意味著:投簡歷時會遇到“年齡不符合要求”,運氣不好的話,甚至有被公司清退的危險。
當然了,對于真正自律上進的職場人,35歲肯定不會如此不堪,他們也不屑于被大眾輿論所裹挾——但必須承認,面對那些靈感豐富,體力充沛,毫無負擔的年輕員工,當你步入35歲的年紀,的確意味著周圍的人不會再將你的沖動視作熱血,不會再以包容心態原諒你的無知,也很少再將你的失敗視作成功之母。
35歲也同時意味著:你今后的任何一次職場轉折,都必須深思熟慮,在這個年紀跳槽,試錯成本要比年輕人大很多——大多數時候,甚至不允許你犯大錯。
我身邊就有一些35歲左右的朋友:在工作中,他們已經做到一定級別(比如媒體主編或公關總監),年薪30萬左右,經驗,能力,人脈,都有,但升職和加薪的空間都已受限,職業天花板觸手可及;在生活中,房貸,老人,孩子,他們也都有,責任逐漸與年齡協同增長,如影隨形——職場身份與家庭身份摻雜在一起,就換來了眼前的困境:他們一半是欲望,一半是焦慮,不安于工作現狀,對跳槽躍躍欲試,卻因年齡背后的責任變得謹小慎微,進退維谷。
這讓我想到,一些獵頭朋友經常在朋友圈感嘆:35歲職場人的真正約束不是能力本身,而是對職業生涯規劃的迫切性要比年輕人高許多。這種感嘆似乎已在整個招聘市場形成共識,上個周末,我去參加了一場獵聘舉辦的獵頭見面會,他們在上午特設了“35歲高端人才專場”,一批頂尖獵頭為35歲職場人現場提供職業咨詢,并基于個人經驗和優勢引薦崗位。
我聽了大概兩個小時獵頭與職場人的對話,最深感觸就是:年輕很美好,但只要你真正身懷絕技,且懂得如何提升自己的職場身價,35歲就遠遠談不上英雄遲暮,更不是所謂職場“生死線”。
從60到90分的躍升
之前聽到過一個說法:如果將職場身價滿分設為100,那么與一個人在其他領域的能力進化大抵相似(比如學棋),從0到60分很容易,智識正常,勤奮努力的人皆可達到;從60到90分就需要不斷自我精進的勇氣,以及外力的幫襯;從90到100分則需要能力,經驗,人脈,和最重要的運氣,在對的時間彼此相遇,達到的人鳳毛麟角——所以大多數職場人的中年危機,是發生在從60到90分的攀爬過程中,而提升自己的職場身價,是解決危機的最有效方式,這需要外力的協助。
過去幾年,雖與獵頭有過不少接觸,但線下溝通的機會并不多,而這次獵頭見面會給我的一個顯著認知提升就是:職場人的確可以通過獵頭或職業顧問的指導,提升自己的職場身價;在充分了解職位,仔細剖析自身競爭力的基礎上,完成一次幾乎沒有任何顧慮的跳槽。
1992年,第一家獵頭公司在國內成立分部,26年之后,中國獵頭公司的數量越來越多,但由于某種隱匿的競爭壁壘,他們很少高密度地集中出現,我參加的這次大會可能是史上最大規模的獵頭直面活動了,CGL Consulting、Hays瀚納士、嘉馳國際、BRecruit、FMC、REForce、華德士、Michael Page等多家頂尖獵頭機構紛紛駐場。在活動現場,一位獵頭跟我說,一線獵頭機構其實是個相對低調且封閉的圈子,“排他性”很強,若非獵聘牽線搭橋,他們很難扎堆出現。
而這些高端獵頭之所以扎堆出現,是因為這里的高端人才也是扎堆出現。據悉,這次獵頭見面會北京場(此外還有上海,4月14日將開設深圳和杭州場)有6000人左右報名,80%都是經理人和總監級別。與之相對,獵頭在現場開出的職位也都是高管級別,我掃了一眼,年薪大概在50—200萬之間。
夾雜在人群中,我現場旁聽了一位求職者與獵頭的對話過程。在20分鐘的時間里,求職者向獵頭介紹了過去的工作背景,以及未來的職業期許,獵頭則針對其履歷,為他接洽了一家知名互聯網公司的總監職位,雙方初步達成了求職意向。
而聽過他們的對話,也讓我突然有一個感觸:就像人們通常覺得,每個人都應該有一位醫生朋友一樣,對職場人而言,多儲備幾個獵頭朋友也很有必要。
要知道,一位優秀的獵頭,除了隨時掌握最新行業資訊,他們往往會站在整個行業甚至產業鏈的宏大視角分析問題,平日與他們多聊天——哪怕只是在線上,都會擴充視野,培養大局觀。其次,獵頭能給你的不僅是工作機會,他們還能從專業視角,幫你完成更好的職場規劃,在你的職業路徑發生偏轉或瓶頸時,幫你調整方向——這就好比你的醫生朋友不僅能在生病時提供幫助,還能給你日常的生活建議。最后,從相對功利的角度,獵頭擁有龐大的人脈關系,不知道什么時候,他就會幫到你。
當然,擁有一位獵頭或者HR,還有一個微觀層面的好處:讓你的簡歷變得出類拔萃。頗值一提的是,在獵聘舉辦的獵頭見面會北京場還推出了一項名為“簡歷顧問”的服務:現場的簡歷顧問可以根據求職者的工作經歷和特長技能,對其簡歷進行免費的定制和整改優化。
此外頗值一提的是,獵頭見面會北京場還推出了一項名為“簡歷顧問”的服務:現場的簡歷顧問可以根據求職者的工作經歷和特長技能,對其簡歷進行免費的定制和整改優化。
這原本是獵聘不久前發布的一個付費產品:在獵聘平臺一鍵下單后,大數據會根據用戶所在地區,行業,工作年限和期望職位等信息,自動匹配適合的顧問,他們大多是知名企業的HR或資深獵頭,可以幫助求職者更好地梳理職業信息,工作經歷,發掘亮點,從招聘者視角“私人訂制”一份更好的簡歷,從而在一堆標準化簡歷中脫穎而出——要知道,大企業的HR頗為類似高考作文老師,每份簡歷大約查看3-6秒,這短暫的幾秒中,你努力試圖呈現的,和TA希望看到的,往往背道而馳。
看得出來,這款產品切中了不少求職者的痛點。在獵聘舉辦的獵頭見面會現場,我和一位排隊等待體驗的求職者聊了幾句,他以無比坦誠的口吻告訴我:人一旦上了年紀,在舒適區待久了,寫簡歷就變成一件蠻“尷尬”的事,因為已經不太懂得如何“投其所好”。
所以現在幾乎所有職場類內容付費產品都會告訴你,制作簡歷是一門技術活,但倘若從效率角度出發,相比用這些付費產品緩解職場焦慮,倒不如直接為制作簡歷本身付費。
生態協同進化
不難發現,這場35歲高端人才專場的初心,是希望幫助他們應對職場中年危機,同時為求職者,獵頭和企業三方之間搭建面對面溝通了解的平臺——而這種生態平臺的角色定位,恰是獵聘特有的戰略模式。
事實上,與大多數以B端和C端為主的雙邊招聘平臺不同,獵聘在商業邏輯上最大的創新,是構建了一個B(企業)-H(獵頭)-C(求職者)三端共生的生態平臺。簡單來說,獵聘通過引進專業獵頭,拉動了中高端個人用戶的增長,委托獵頭招聘的同時也提升了企業對職位候選人的滿意度,這又拉動了企業用戶的增長,最終形成了一個招聘多邊市場:目前獵聘在企業端,獵頭端和個人端積累的用戶分別超過了50萬,30萬和4000萬,盤踞在這個生態系統里的所有參與者,都能以某種類似生物界“協同進化”的方式形成共贏,降低選擇成本,提升招聘效率。
獵聘對招聘生態的構建,集中體現在為求職者,獵頭和企業三方同時賦能的產品創新上。
攤開時間軸:2015年,獵聘就推出O2O產品“面試快”,實現了打通閉環交易和根據結果付費的交易新模式;一年之后,又相繼推出“入職快”和“獵頭快”,這些“快系列”產品大大提升了求職者,獵頭和企業三方的招聘體驗和效率,據媒體報道,在獵聘平臺采用“快系列”產品后,大約有85-90%的候選人能進入溝通環節,60%-70%能進入面試環節,30-40%的人能最終成功入職,這是個非常高的比例。
2017年,受益于獵聘在企業端,獵頭端和個人端積累的數據優勢,基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應用,獵聘又發布了簡歷透鏡,職位智能評估和伯樂機器人三款產品:簡歷透鏡能對職場人完成更微觀精準的分析和評估;職位智能評估可以精準分析出職位招聘的難易程度,幫助企業HR和獵頭更科學地設計招聘策略;伯樂機器人則能夠基于職位供需雙方的訴求痛點,快速實現人崗匹配。
而為了進一步完善招聘生態,獵聘最近還推出了簡歷顧問和職場信用兩款產品:前者如前所述,是求職者與其他競爭者博弈的利器;后者則是獵聘通過數據分析,對求職者的身份認證,社交人脈,簡歷質量,行為偏好和信用歷史等不同維度進行綜合分析,最終得出職場信用分,為企業提供精準的信用依據。
總之不難發現,依托于創新的商業模式,以及利用大數據和AI技術研發的高科技產品,如今的獵聘早已脫離一家單純的“招聘網站”,而更像是“科技驅動的人力資源服務公司”。
獵聘創始人戴科彬曾為如今的人才供應鏈下過一個精準定義:“這是一個標準化產品連接個性化服務的時代,獵聘創新戰略背后的商業邏輯,就是通過在線的標準化產品去連接更多的個性化服務,讓每一個企業都能獲得標準的個性化服務,以滿足他們的招聘需求和人力資源的發展需求?!?/p>
而某種意義上,獵聘商業模式的成功也證明了一點:在不同垂直領域搭建生態,或許是誕生下一批互聯網巨頭的最大機會。這并不難理解,在不少學者眼中,在這個分工不斷細化的時代,同一產業鏈上不同角色的相互依存度也越來越高,這個時候,任何領域里那個最具野心的企業,其實都應該扮演某種“中樞”角色,以自我為中心編織一張價值網絡,然后盡量讓其他產業角色的利益深度嵌入到這張網絡中——依附在這張網絡上的人和資源越多,它自身獲取最大利益的可能性也越大。
無論在哪個行業,誰最深諳此道,誰離成功也就越近。
在這場職場生存的博弈中,職場人也應該去逐漸學會編制一張屬于自己的價值網絡,技能、人脈、能力,在獵聘即將召開的4月14日的深圳、杭州“獵頭見面會”中抓住機遇,為自身獲取最大利益。
李北辰/文(科技自媒體;微信公號:李北辰)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