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百度AIG總負責人王海峰:AI時代會產生新巨頭觀點
吳恩達的繼任者。不難想象,在未來的很長一段時間里,王海峰都將被媒體貼上這樣一個標簽。
吳恩達的繼任者。
不難想象,在未來的很長一段時間里,王海峰都將被媒體貼上這樣一個標簽。
這實在是一件讓人頗感無奈的事情。與在人工智能領域聲名顯赫——“美國的技術人才們可能并不太了解百度,但人人都知道吳恩達”——的前任相比,王海峰曝光次數算不上多。百度官方也顯得有些信心不足,在宣布王海峰上任的內部郵件里特意附上了這位新晉Estaff成員的履歷。
在外界看來,吳恩達來到百度的原因之一,是想將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落實到產業中來;而他離開百度的原因,多少也和這三年間沒能拿出足夠亮眼的成果有關。反觀王海峰的履歷,2010年加入百度以來,搜索、Feed流等,無一不是關系百度命脈的核心業務。
相比吳恩達,王海峰是一個更加了解百度業務體系,在技術上更加注重實踐的角色。百度對王海峰也更加信任——吳恩達在百度雖然地位崇高,但畢竟沒有進入百度Estaff(百度最高決策委員會),而王海峰則在就任AIG總負責人的同時,就成為了Estaff的新晉成員。這樣看來,王海峰比吳恩達更可能成為百度在人工智能領域的那個“關鍵先生”。
為此,《中國人工智能之路》選擇了王海峰作為第一個對話對象,和他一同探討人工智能在各領域可能給中國社會,甚至給整個人類社會帶來的改變、福祉與困惑。
在對AI的看法上,王海峰同樣顯示出了他注重實際的一面,“應用”與“落地”是這場對話的關鍵詞。
王海峰認為我們須要從兩個方面來看待人工智能:
一方面是從技術角度。他坦承現在的技術和他加入百度的時候相比已經有了很大進步,業界已經從傳統的規則與統計方法轉向了深度學習與大數據。他認為百度的優勢在于“三位一體”——大數據、大計算以及先進的算法,這三個元素的結合將會對技術創新帶來很大的改變。
第二方面是技術的應用。他主張單點突破,逐步解決問題,最終達成一個系統性的創新。他認為現實的需求是一道復雜的應用題,很難采用某種單一的技術或方法來解決,“而要針對這個應用題,將很多技術綜合起來應用。在實際環境中,將各種復雜問題綜合解決,達成一個系統性的創新。”
王海峰認為,在人工智能領域,技術是基礎,但BAT這樣體量的公司能否取得成功更多取決于商業化落地的能力、速度和最終的效果。
在談及“人工智能領域是否會形成BAT強者恒強的狀態”時,王海峰承認,大公司的優勢很大,“有平臺的優勢,人才的優勢,包括數據等等也有一些優勢”,但同時,他也認為創業者也有創業者的優勢,“創業者未來可以看到很多機會。雖然說單個創業者都不大,但是總量多,所以一定會抓住很多未來的機會。由此可以產生新的大公司與新的巨頭”。
王海峰認為,目前人工智能產業正處在不斷試錯的過程中,存在一定的泡沫,但這是新興產業發展中的正?,F象。而隨著整個行業的發展,行業走向逐漸清晰,這些泡沫就會被自然擠出。
以下為對話實錄:
畢嘯南:在你看來,人工智能到底是什么呢?大眾其實并不了解它的本質。
王海峰:人工智能的本質,我認為是讓機器像人一樣,可以去感知世界,更重要的是可以去思考。我通常會把人工智能的一些技術分成兩個層次——感知層面的技術和認知層面的技術。
比如說我們人有聽覺,有視覺,相應的,我們如果讓機器也具有聽覺和視覺,這就是我們要做的語音技術和計算機視覺的技術,包括語音的識別、語音的合成、圖像的識別、人臉的識別、視頻的分析處理等等。這就是感知技術。
感知技術,就是人首先去感知外界第一步要做的事情,但是這個并不是人特有的。我們知道很多動物也有聽覺,也有視覺,甚至聽覺和視覺比人還靈敏還強,那么人特有的是什么呢,是認知的能力。
比如說人有語言,語言是人特有的,語言同時又是人類知識的載體,知識通過語言不斷地傳承下來。這些也需要計算機去掌握。掌握了這些以后,我們要讓計算機實現對客觀事件的認識。比如咱們倆之間,人和人還有一個互相的認知。這就是為什么我們除了做對客觀知識的認知之外,還要做對人的認知。比如說我們做用戶的畫像。
畢嘯南:你剛剛里面提到了一句話,我覺得挺重要的。你說人工智能在你理解當中,本質是讓機器具有像人一樣思考的能力,但是這個觀念也有很多科學家和業界的人士反對,“讓機器像人一樣具有思考的能力”,難道不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嗎?
王海峰:我們做人工智能,是讓機器具有一定程度的思考能力,但并不是說讓機器徹底變成一個和人一樣的生物,或者說一個新的物種。而是說機器可以有一些能力,會比人更強。比如說這種存儲計算的能力,獲得大規模知識的能力,但也有很多能力,我認為機器是永遠不會替代人的。比如科學家與工程師。在研究人工智能的過程當中,最后并不會把人工智能變成了一個對人造成傷害的技術,而是幫助人,幫助人們的生活變得更美好。
畢嘯南:你是從2010年加入百度的,見證了百度人工智能的發展歷程。這七年當中,你個人也好,百度也好,對人工智能的理解有哪些大的變化?分幾個階段?
王海峰:實際上還是有的,我說得再遠一點,我是百度第二個十年開始的時候加入百度的。百度是2000年初成立的。百度成立之初就是搜索,搜索背后實際上一直就會有一些人工智能的技術,比如說今天我提了幾次的自然語言處理,搜索從開始做的時候,就要處理網頁上這些文字,要處理用戶輸入的query(查詢),就要用一些自然語言處理的技術。
所以說從百度成立的那天起,就會有一些跟人工智能相關的技術在做。而真正大規模開始投入,的確就是2010年我加入以后。我來百度之后做的第一個方向就是自然語言處理,現在在人工智能領域也是非常熱門的一個話題。后來陸陸續續做語言、做頭像、做深入學習、做大數據等等,做了很多,都是人工智能相關的這些技術。
我們認知的變化是什么呢?我覺得有兩方面。
一方面是從技術角度。我剛加入百度的時候,是八年以前了,那時候我們更多是用一些相對傳統的人工智能的方法,比如說規則的方法,一些統計進行學習的方法在做。經常是解決應用中的一個單點的問題,比如說搜索里我要解決客人理解的問題,我要解決用戶反饋的問題,我用一個方法去解決。而那時候數據量也沒那么大,相對來講是特定問題有限的數據在做,而隨著我們整個工作的進展,積累的數據越來越多,然后計算平臺也越來越強大,同時方法也在進步。我加入百度兩年以后,2012年初,我們就開始去做深入學習的這種技術,更大的數據,更強的計算能力,再加上我們很先進的方法,這時候整個方法逐漸地就有一個非常大的變化。大數據、大計算以及先進的算法三個更好的結合起來,這是技術創新的角度發生了一個很大的變化。
第二方面是對技術應用。剛才我說起了,早期更多就是單點解決問題,后來越來越多,變成了一個系統性的創新。比如說我們的搜索系統,后來基本就變成一個徹底的人工智能的系統了。另外就是在面對一些新的業務的時候,往往不是一個技術、一個方法,所能解決的。而是針對這個應用題,很多技術綜合起來應用。在實際環境中,面向各種復雜問題,去綜合解決,這樣一個系統性的創新。
畢嘯南:一些觀點認為,人工智能的核心算法、數據、場景等等都掌握在BAT手里,這會形成BAT強者恒強,或者愈強的狀態嗎?對于中小創業者而言,在AI這股浪潮之中他們的機會在哪里?
王海峰:首先我承認大公司會有很多優勢,有平臺的優勢,人才的優勢,包括數據等等也有一些優勢,所以大公司的確會在一些它看重的領域里做得非常好。但我們今天也講到,這次人工智能的浪潮會帶來一次工業革命,而這次工業革命會影響社會的方方面面,會影響各行各業,這遠遠不是任何一個公司所能完全壟斷的。
創業者也有創業者的優勢,創業者未來可以看到很多機會。雖然說單個創業者都不大,但是它總量多,因此一定會抓住很多未來的機會,產生未來新的大公司和新的巨頭。
畢嘯南:但是這些機會目前來講并不存在的,我大公司看到了(一些機會),我不去做,這不大可能,對不對?比如,BAT現在說,我就是主要做無人駕駛這些領域,那些小的地方我不做了。這是不可能的。其實大家都還是全面布局的。
王海峰:我的觀點是這樣,第一,任何一個公司或者任何一個人,都會有所不為,不會所有的機會都抓的。任何一個公司也沒有實力說把世界上所有機會都做一遍,這個是不可能做得到的。第二,現在并沒有人說這個機會未來就一定是一個特別大的機會,恰恰有很多不確定性,尤其是在開始階段。
畢嘯南:所以人工智能領域現在就是一個試錯的階段,可以這么說嗎?
王海峰:對,不斷地去嘗試,一定是有的成,有的不成,然后又回到了我們前面說的,相對而言哪幾個領域可能是在目前能夠看得到的,會比較有可能性。但更多的領域一定也有機會。比如,現在也有很多做教育的創業公司,教育一定是個很大的產業。類似這樣的產業我們能說出來很多。
畢嘯南:百度呢,你認為百度在不斷分析和總結的過程中,可能面對的最大挑戰是什么?在AI領域,或者說整個BAT面臨的挑戰是什么?
王海峰:首先,其實剛才我說了一些人工智能我們要注意一些什么,比如說技術的邊界等等。剛才我說的那些問題,對于像BAT這樣的公司也是需要注意的。另一方面,BAT這樣的公司有非常強的技術的能力,但我認為技術是基礎,最終有多大成功還是取決于商業化落地的這種的效果和速度。我們一方面不斷地夯實技術能力,另一方面則是探索這種商業化機會。
所以我認為最終商業化落地的能力、速度和最終的效果,可能是成敗的關鍵。
畢嘯南:我從旁觀者的角度提一個問題,我在接觸到這么多AI公司以后,會不會BAT這種互聯網巨頭,它龐大的管理體系和已經成熟的運行規則,反而是它創新的一種阻力呢,尤其是在管理上。
王海峰:這個會有挑戰,但是解決得好,它不會成為阻力,反倒會借助這個平臺的優勢,更好的抓住這個機會。比如百度公司整體的戰略,一方面我們仍然繼續夯實移動基礎,另一方面,要決勝AI。
實際上這兩方面的確會有一些不同,但這個呢,相當于公司真的是能很清楚地認識到,把這個戰略想清楚,然后這個布局布好,是可以既把我們已經傳統上有優勢的,繼續做得更牢靠,另一方面會開拓出新的業務了。
畢嘯南:其實你之前已經有提及過了,也是對市場的一種反思和警醒。現在所有人似乎都在講,一夜之間AI吹遍了中國大地,你認為目前泡沫化嚴重嗎?
王海峰:我認為是這樣,任何一個新興行業,在它發展的時候,都會不可避免的帶進來一些泡沫,但這個泡沫本身并不可怕,隨著這個技術的創新,產品的創新,整個這個行業的發展,慢慢這些泡沫就會逐漸地被擠出。但擠出的結果,不是一個災難性的結果,而是行業逐漸地在發展成熟,包括整個用戶環境,各方面用戶的接受程度也都逐漸成熟。
所以我認為泡沫是一個行業發展過程中必然存在的現象。但是沒有關系,只要我們真正看清楚這個行業會往哪個方向走,逐漸往前走,這些泡沫自然就擠出了。
畢嘯南:所以投資或者創業之前,最重要就是看清楚,了解它,尤其是了解他的規律、特質和歷史。
(來源:創事記 作者:畢嘯南)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