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1億元B輪的“融云”,下一步要怎么走?金融
日前,即時通訊云服務提供商“融云”獲得了1億元的B輪融資,由金浦投資領投,天星資本、上海嘉存跟投。在此之前,融云還曾于去年2月28日完成由中興合創領投的5000萬元A輪融資。
脫身飛信,IM起家
2014年2月,曾任職飛信VP的韓迎帶著幾名老員工創立了融云,回憶起飛信的項目經歷,“挺可惜,飛信當時已經做到1億用戶,但在體制內,很多新想法不能被落地實踐。”再加上移動互聯網的爆發,韓迎認為,在任何場景中,IM都將是剛需,不妨做一款產品,把即時通訊的能力開放出來。
起初,融云就是給開發者提供即時通訊云服務,能夠應用在單聊、群聊、聊天室、客服等多種場景。這樣一來,APP開發者不需要自己開發IM,使用融云的API就可縮短開發周期,降低開發成本。
“開發一個聊天功能看似沒什么門檻,幾百人用戶的產品,用開源架構簡單一搭就可以,但是當用戶量增長上去,想要支撐起千萬、億級別的業務流量,就變得很困難,”韓迎表示,當時能做到的也就只有騰訊、飛信這種大企業。融云CTO楊攀補充到,即便是用開源架構,企業至少也得出安卓、iOS、服務端、測試、產品5個人來負責維護,成本在上百萬。并且市面上最常容易拿到的開源協議是XMPP,這是1999年基于PC推出的協議,在移動端并不能保證消息必達。而融云的穩定性體現在三方面,首先,服務端不能宕機,其次,手機端到服務端的通信協議保證消息必達,最后不斷優化云主機到節點之間的復雜網絡,因為問題大部分發現在“最后一公里”上。
就這樣做到現在,融云服務了12萬企業客戶,總激活用戶數已達到16億,日活躍5500萬+,平臺上每天發送150億條消息,日消息量峰值2218億條。
這里有一個問題就是,小企業付費能力相對較低,而大企業通常傾向于自己開發,“再加上,前幾年價格戰打的比較厲害,你敢降價,就有人敢免費,所以平臺上積累的基本都是免費客戶,”韓迎如是說,至于收費模式,則是根據產品日活來定。而融云的成本結構,除了人力,最主要的就是服務器等基礎云設施,據悉,融云采用了金山云、AWS、阿里云、青云等6大廠商的服務器,節點分布國內外。
變現得靠大客戶
雖然早期的客戶雖然沒有貢獻太多利潤,但韓迎總結,“最大的價值是建立了融云的品牌。”
回頭看IM,說通俗點就是聊天,順著這個思路,廠商在后期的發展,通常有兩條路徑:一個是做客服,36氪此前報道的環信就是典型案例,另一類是做企業OA。融云算是后者。
“你看,之前產品首頁都是九宮格的設計,現在一打開都是聊天頁面作為首屏,”韓迎認為這就是IM的機會,“現在大型企業,尤其是傳統企業,都在趕‘互聯網+’的風口。但企業很多系統都是定制的,短期內不太可能被創業型廠商替換,而移動端是他們此前薄弱的環節,所以,下一波增長點出在企業移動信息化。”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融云探索企業即時通訊解決方案RCE。就是指,融云在底層IM上,又向上多做了一層,加入了音視頻、電話會議等基礎套件,然后一起封裝給渠道商,渠道商給大企業做定制時,可以直接用融云解決70%的問題,剩下的個性化需求再自己研發。
與釘釘等同類產品不同,融云RCE并非是一個App或者SaaS產品,而是一個可私有化部署的解決方案。根據渠道商需要,甚至可以把源代碼部分開放給合作伙伴。
據韓迎透露,像致遠、泛微就在用融云的底層做OEM,費用方面則根據使用賬號收費,大的渠道商一年可以帶來幾百萬的營收,目前融云已經合作了幾十家渠道。此外,楊攀還介紹,融云的產品可以采用4種部署模式,包括公有云、私有云、專有云和海外云。在安全方面,融云從上線開始就推出了自主研發的二進制通訊協議EverSync,公開承諾消息不丟、不重復、不亂序。
當問及為什么不涉水客服業務時,韓迎表示,客服行業涉及的客戶群跟之前不一樣,如果嘗試,就得搭建兩套體系的團隊。據悉,融云團隊現在150多人,七成為研發,兩成為銷售,公司在今年上半年已經盈虧平衡。
融云收購了云凈網,是一家做垃圾消息過濾的服務商。本輪融資,融云將投入研發、產品、渠道,以及出海場景的基礎設施建設。
來源:徐寧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