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影業原地打轉互聯網+
「流量明星+IP」的票房靈藥已成為毒藥。剛剛發布的半年報的阿里影業,正是這一現象的「親歷者」
「流量明星+IP」的票房靈藥已成為毒藥。剛剛發布的半年報的阿里影業,正是這一現象的「親歷者」。
11月8日,阿里影業發布截至2018年9月30日的半年財務業績。報告期內,營業收入達到15.32億元人民幣,較上一年同期六個月的11.84億元人民幣,增長率達到29.4%;經營凈虧損為1.54億元人民幣,較上一年同期的4.31億元人民幣大幅縮窄64.1%。
凈虧損正在縮窄,這無疑是個好消息。
但仔細一讀財報,氫媒財經發現,這家成立4年換3任CEO蒸發7成市值的企業,仍沒走上正軌。
1、重投資,輕內容
阿里影業在財報中宣布加大內容制作業務,除了將主投主控的《古劍奇譚之流月昭明》推向市場外,阿里影業采取了「廣撒網」的策略,大手筆參投(聯合出品)多部影片。
奇葩的是,主控項目一塌糊涂,聯合出品爆款不斷。
阿里影業聯合出品并發行的影片《我不是藥神》、《西虹市首富》分別以逾30億元和25億元的票房成為暑期檔冠亞軍,《碟中諜6》票房則超過12億元,也是暑期爆款;領跑了國慶檔大盤的《無雙》,出品方也有阿里影業的身影。
財報顯示,今年暑期檔,中國電影市場累計票房達173.7億,其中近一半的票房與阿里影業有關。此外,截至目前,2018年票房過10億元的15部影片,其中8部都有阿里影業的身影。
阿里影業正成為一家成功的投資公司。但同時它也正成為一家慘敗的內容公司。
在《古劍奇譚之流月昭明》這一典型「流量明星+IP」類型的影片上,阿里影業再一次遭遇滑鐵盧——王力宏、宋茜等全明星主演、著名游戲IP、斥上億巨資打造特效場景,結果上映20天換來約1400萬票房就慘淡下線(最后片方只分到總共不到500萬)。
之所以說「再一次」,是因為阿里影業近年主導投資運作的項目,除了《古劍奇譚》之外,《擺渡人》、《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阿修羅》等一系列影片——或在口碑或在票房或兩者兼有——全都嚴重撲街。
其中小鮮肉吳磊主演的《阿修羅》,籌備6年、斥資7.5億,換來不到5千萬票房!
▲你們感受一下畫風
阿里影業近年來似乎患上了對「流量明星+IP」的重度依賴癥。然而,「流量明星+IP」配方沒變,市場卻變了。
「只要是IP+小鮮肉組合,我就會不自覺地戴上有色眼鏡走進電影院,大多數時候是大跌眼鏡,扶墻而出,屁滾尿流,臥床不起。」一位自媒體影評人用戲謔的口吻告訴氫媒財經。
如今在不少人眼中,「流量明星+IP」不僅成了票房毒藥,甚至電影沒上映就廣受質疑。「流量明星+IP」正被污名化。
電影圈隔壁的電視劇圈內,從去年到現在,各類一線超級IP+流量明星的組合也集體失靈:諸如《斗破蒼穹》、《擇天記》、《武動乾坤》的全部收視滑鐵盧,陳坤主演的《凰權》、楊冪主演的《扶搖》以及周迅主演的《如懿傳》播放效果同樣未達預期。
反而于正的《延禧攻略》和一部并非暢銷書的《香蜜沉沉燼如霜》雖無流量明星,卻逆襲成為了現象級的爆款。
可見,「流量明星+IP」彼時靈藥,今成砒霜。
把砒霜當做「定時定量服用的太太口服液」?阿里影視是時候轉變思路了。
2、沉迷宣發無法自拔?
阿里影業為什么會對「流量明星+IP」上癮呢?其背后是營銷廣告的思維作怪。
財報顯示,阿里影業三塊業務——互聯網宣發、內容制作和綜合開發,在半年內分別實現收入11.72億元、3.10億元和0.49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9.2%、83.9%和55.7%。
雖然內容制作增速最高,但就收入來看,阿里影業更多的是一家「互聯網宣發」企業。換而言之,與光線、華誼等不同,阿里影業沉迷宣發無法自拔,更關注營銷的成功與否,并不太關心內容的好壞。
雖然內容好壞很大程度決定了營銷結果,但阿里影業似乎認為營銷能力(特別是有大數據加持后)能在很大程度上扭轉內容劣勢。畢竟2017年口碑撲街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最終憑借也獲得了5.35億的票房,阿里影業自稱賺了8千萬。
這也是此后《古劍奇譚》、《阿修羅》等爛片頻出的原因——阿里影業在拿營銷廣告的思維做內容。
在這樣的思路下,我們可以看到阿里影業連續幾部主導的電影都有幾個共同特點:大IP+小鮮肉、輕內容+重特效、國外制作班底+中國故事。并不是這些特點「好」,而是從以往經驗來看,這些特點「好賣」。
但如今恰逢影視業寒冬——A股上市的、公布Q3財報的18家影視公司中,第三季度凈利潤比往年下滑的影視公司共有13家,占比超過50%,其中包括光線傳媒、華誼兄弟、萬達電影等頭部公司。再加上觀眾注意力被「流量明星+IP」爛片透支,變得更加理性等原因。阿里影業同樣的套路,再難起作用。
除了急功近利難以主導產出優質內容外,這樣的思路會帶來更嚴重的問題:數據依賴癥。
阿里影業自稱采用雙輪驅動的戰略,即基礎設施+優質內容。但現在看來其在基礎設施上的能力遠遠大于優質內容。
換而言之,這兩個輪子一大一小不對稱。
目前,阿里影業搭建了由淘票票、燈塔和云智組成的宣發「三駕馬車」。該項業務于報告期內獲得收入11.72億元人民幣,較上一年同期的9.84億元人民幣增長了19.2%;獲得經營利潤0.64億元人民幣,相比去年同期的經營虧損2.2億元人民幣,實現扭虧為盈。
這對于投資者當然是不錯的消息。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淘票票、燈塔和云智實質上是分別針對普通用戶、影視公司、影院的數據化營銷產品,它們共同的特征是:大數據主導決策。
相對于拍腦袋,大數據當然是更科學的決策依據,但過度依賴數據,仍然會有一系列問題:
①大數據的采集、解讀是滯后而非實時的,因此無法把握最新動向;
②大數據反映的是加總的現象,但影視行業觀眾畢竟是復雜、多樣的人,準確度存疑;
③影視行業是一個強調創意、人性的行業,大數據反映的結果可能過于機械;
④不論是淘票票還是阿里的數據銀行的數據,多來自一二線城市,普遍性存疑。
舉個例子。
去年2017西湖IP大會上,阿里巴巴文化娛樂集團UC和浙數文化東方星空數娛聯合發布了《文娛IP白皮書》。這份數據顯示,2017年1-9月,上映的IP類電影共108部,總票房比去年同期增長了47.99%,高達339.74億元。與此同時,2017年的觀影人數9.79億人次,也比去年同期增長44.18%。
關于這些數據,阿里的通稿得出的結論是「由此可見,用戶對IP電影的關注度是在成倍增長的」。
但是剛剛提到,大數據是模糊的、加總的、歷史數據,而一部電影從立項到上映一般需要約1年至2年時間,更別說阿里主導的多是斥資上億的大制作。
拿歷史數據決定未來1-2年的投資、拍攝的決策,當然會出現問題——它沒考慮到行業的變化。(于是就有了票房撲街的《阿修羅》、《古劍奇譚》)
今天不在昨天的延長線上,明天又怎么會在今天的延長線上呢?
瞬息萬變的影視行業,不能太過依賴阿里引以為傲的大數據決策。
3、結語:阿里影業應該進行戰略反思
成立4年換3任CEO蒸發7成市值的阿里影視,似乎仍沒有走上正軌。它像個「探出腳腕進門,身體卻在門外」的內容行業門外漢。
阿里影業所謂雙輪驅動釋放的動能并不對等:主導的內容制作可謂一塌糊涂,但宣發營銷卻不斷向好。這根本是源于阿里長期以來沒有媒體內容的基因,只有電商數據基因的緣故。
對電影、營銷和數據駕輕就熟的阿里影業,以大數據營銷、宣發的思維做影業集團,應該盡量不去主導內容制作(投資或者參與制作就好)。畢竟阿里影業對市場快速變化的內容行業,存在巨大的誤解和信息鴻溝。
又或者通過兼并收購或是加大內容人員投入的方式,讓全身(至少是半邊身子)進入內容行業門內。
在內容行業主導制作的淺嘗輒止,只會帶來不專業與不專注。
阿里應該進行戰略反思。眾所周知,輪子一大一小,只能原地打轉。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