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人為控制”大模型輸出?情緒大于事實的輿論怪象,正在浸染嚴肅技術領域觀點

情緒大于事實,這種情緒大于事實的輿論怪象,而這樣的情緒大于事實的輿論怪象。
文 | 智能相對論
作者 | 葉遠風
幾乎每天,互聯網上都會各種熱點爆出來。
追隨著每件事、每個熱點,人們樂此不疲地評論、互動,構成了互聯網信息交互的基本盤。
這其中,憤怒、怨恨、同情、焦慮……情緒貫穿著全程,甚至,某種程度上引導著輿論的方向。
一件事情發生,能夠引爆其輿論的,往往不是事實本身,而是它能夠帶來的情緒。
在娛樂等本身就屬于“文化消遣”的領域,這無可厚非。
那些吃瓜“反轉”的不斷出現,本身就是事實被發現,人們發現自己當初的“情緒”錯了罷了。
錯了就錯了,能怎么樣呢?
問題在于,這種情緒大于事實的輿論怪象,不分場景。
在嚴肅的技術領域,同樣存在一味追求情緒釋放,而不是探究技術事實的情況。
而對事實的尊重,恰恰是面對技術創新最應該有的輿論態度。
一場“人為控制”大模型輸出的輿論風波,背后是事實的缺位
5月10日,以“一起昇騰,逐夢未來”為主題的昇騰AI開發者峰會在北京舉行。
會上,華為昇騰計算業務總裁張迪煊發表《一起昇騰,逐夢未來》主題演講。
這本來是一場相對常規的峰會,是大模型時代,昇騰AI生態發展過程中必要的開發者生態構建的動作,自然也要向開發者展示一些新能力、新價值。
會上,昇騰社區面向開發者,演示了其mxRAG SDK功能,其中最亮眼的,是通過十幾行代碼就可以完成RAG應用開發。
面向開源社區的開發者(而不是不太涉及具體技術的客戶、伙伴等),這樣的展示,自然而然要采用真實代碼,而非某些人說的“不小心露了出來”。
然而,就這個展示,捅了馬蜂窩。
大會過去數天,一張現場展示源代碼的照片突然流出,針對其中出現的time.sleep(6),一些網友得出了“人為控制從輸入到輸出,過程6秒鐘”的結論,認為圖文結果并非大模型生產,而是預先準備好的素材。
各種嘲諷如潮水般涌來,在寂寞無聊的上班摸魚時光,網友們又找到一個好的發泄對象。
的確,在Python語言中,time.sleep作為典型的“延遲函數”,是控制結果輸出時間的重要手段。
但其價值,往往在于讓應用的輸出更有節奏,讓線程的執行過程更合理,就好比廚房做飯各種工序有序安排,有些在執行,有些菜切好了需要放著等待。
在昇騰社區的回復中,其表示該命令“等待讀取外部開源大模型實時生成的圖片,并非調取預置圖片”。
這其中,有兩點值得事實關注:
1、等待讀取大模型圖片,本來就是需要設置time.sleep函數的,因為是外接大模型而非直接執行,需要有線程安排;
2、調取的是“外部開源大模型”的結果,而不是昇騰社區自己做了個什么大模型的結果。
為什么網友的情緒一下子起來了?
究其根本,過去中國大模型發展存在很多槽點,在國外大模型飛速發展時,這些結果不太令人滿意,甚至一些廠商的騷操作令人憤怒。
在這樣的情緒下,很多人對“大模型搞貓膩”深惡痛絕,只要與“大模型質量不行但強行要裝”沾點邊,怒火就會被點燃。
這次事件,就成為那個火星子。
然而,情緒之下,很多人忽視了,昇騰社區這次展示的,只是一個“調用外部開源大模型”的開發能力,而非昇騰自己做了一個什么大模型然后非要強調這個大模型多么厲害。
情緒的槍口打錯了靶子。
從事實而言,作為一種“調用”的開發能力,與Python強大的函數調用能力一樣,調用外部大模型和調用一張準備好的圖片,在開發上沒有本質的邏輯區別,昇騰社區犯不著提前準備好內容素材去調用。
就算最終呈現的效果不好,那也是“外部大模型”本身的能力不行,與昇騰想要展示的“開發能力”是不相關的。
昇騰完全沒有必要去這么做,沒有動機,更沒有事實。
關鍵要素點燃情緒,技術領域無法例外甚至更為嚴重
每天技術口發生這么多事,為什么是這次事件就燃了?
這恰恰說明,情緒大于事實,與領域無關。
嚴肅技術領域,與娛樂八卦、明星家事地位對等,甚至,更可能成為情緒的重災區。
來看看這次事件的主體。
昇騰,是華為旗下的人工智能計算芯片;
包括昇騰社區在內的昇騰AI,是當下重要的AI計算產業生態,其中華為在著力參與、推進,并做出了很多貢獻;
大模型,破圈的當紅炸子雞概念。
盡管處在嚴肅的技術領域,但這里,有撩起情緒的幾個關鍵要素:
有巨大的靶子:華為,一個深耕技術創新確常常被各種懷著不同目的的人長期攻擊,甚至是有組織地攻擊。在大眾習慣性“否定權威”的思潮下,批判華為以及與華為相關的一切,成了很多人的政治正確。換作別的企業,可能這件事一點水花都沒有——盡管,“出事”的是昇騰社區,華為只是重要貢獻者,但關聯上了,就是“原罪”,就容易撩撥情緒。
有自帶“高溫”的概念:大模型,人人都知道,街邊老頭都能講出個一二三,關注度是空前的。
有滿足情緒價值的事件:與造假有關的事件點,就是火藥桶。這背后,是很多在網絡發表評論的人,常常陷入“我就知道是這樣”、“你看,我說的對吧,X是垃圾”的自我智商優越感中,這是一種對工作、生活壓力的彌補,總要有對象,這次代碼展示的事件,簡直太合適不過。
有隔絕事實的“認知差”:代碼是個有門檻的事,普通人不懂的背后,其實是事實變得更遙遠,“思考”、“求證”變得更難,情緒更容易占據主要位置。
如此種種,此次事件能否一定程度掀起輿論風波,在當下情緒大于事實的環境下,是一種必然,而非偶然。
在流量為王的輿論時代,這種風氣只會越發嚴重,越來越多的事實被情緒所掩蓋,本應該充滿嚴謹的技術領域,因為對上述情緒迸發要素的“親和”,可能更加成為重災區。
狂歡過后,不管有沒有“反轉”,都不會有人再為曾經的“誤會”負責,因為他們的目光,已經轉移到下一個情緒點上了。
只是,對中國本就充滿艱辛的新技術發展而言,這樣的輿論環境時不時要“點個炮”,毫無疑問將影響產業、生態的發展,造成我們不想看到的后果。
那些真的“搞了貓膩”的廠商有負時代、有負期待,而這樣的情緒大于事實的輿論怪象,帶來的傷害同樣不小。
尊重事實,不要為情緒所控制,“怒噴”前先思考事實是什么,也許是很多普通人為這個國家的技術發展應該要做的、能夠做到的。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