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碾壓伊利蒙牛的光明乳業,如今營收連跌,輝煌不再為哪般?觀點
2025 年,光明乳業將爭取實現營收261.96億元,凈利潤3.39億元,凈利潤率保持1.3%的水平,和伊利股份的9%相比,是天壤之別。
2025 年,光明乳業將爭取實現營收261.96億元,凈利潤3.39億元,凈利潤率保持1.3%的水平,和伊利股份的9%相比,是天壤之別。從其近年來的業績走向,光明乳業營收增長停滯甚至下滑,與伊利等企業差距逐漸拉大,曾經乳業龍頭的輝煌與當下的境遇形成鮮明對比。
從“乳業第一股”到營收三連跌
光明乳業的歷史可追溯到上世紀。1996 年,上海市牛奶公司與上海實業集團合資成立 “上海光明乳業有限公司”,為其發展奠定新基石。2002 年堪稱光明乳業的高光時刻,這一年,光明乳業成功上市,成為 “乳業第一股”,風光無限。在市場表現上,當年營收突破 50 億元,彼時第二名伊利的營收與之相比低 25%,而蒙牛主營收入僅 16.68 億元,光明乳業的營收規模近乎是蒙牛的 3 倍 ,在產銷量、銷售收入、利稅總額、市場占有率等方面均在國內乳業獨占鰲頭 。
然而,近年來光明乳業的財報數據卻不容樂觀。2021 年其營收達 292.06 億元后,2022-2024 年連續下滑 。2022 年總營收為 282.15 億元,僅約為伊利當年營收的五分之一 。曾經乳業三強并立的局面中,光明乳業逐漸掉隊,與伊利、蒙牛的差距愈發明顯。
困局溯源:區域枷鎖、產品短板與成本泥潭如何拖垮巨頭?
曾經的行業龍頭,緣何走向營收連跌的現狀?從區域依賴層面看,光明乳業長期以來對長三角地區尤其是上海大本營市場依賴度極高。2024 年,光明乳業上海市場營收為 67.29 億元,同比下降 5.39%,而外地市場營業收入同比減少 14.73%。這表明,即便在大本營市場趨于飽和、營收下滑的情況下,其外地市場也未能及時補足缺口。反觀伊利、蒙牛等全國化布局更為成功,在各區域協同發力,營收增長動力強勁。
產品結構方面,光明乳業產品結構存在一定問題。早期靠低溫奶發展壯大,在巴氏奶領域有先發優勢,可隨著行業發展,常溫奶市場份額迅速擴張。伊利、蒙牛憑借 90 年代引進的超高溫瞬時滅菌技術和利樂無菌包裝技術,成功突破物理距離限制,將 “北奶” 銷往全國。2021 年上半年,伊利、蒙牛在常溫奶市場就占據了高達 67.6% 的市場份額,長期穩居行業前列。據數據顯示,2022 年在我國白奶市場中常溫奶份額占比約七成 。光明乳業在常溫奶領域布局滯后,產品種類和市場份額均落后。截至 2021 年,光明乳業在低溫奶市場占有率為 12%,在常溫奶市場的份額遠低于伊利和蒙牛。盡管光明乳業推出過常溫酸奶品牌 “莫斯利安”,且初期表現良好,2014 年莫斯利安單品突破 60 億銷售額,但后續未能持續打造出如伊利特侖蘇、蒙牛純甄這樣高辨識度、銷售持久火爆的大單品。2024 年,光明乳業推出超 40 款新品,但多數未能形成規模效應,產品結構難以支撐營收持續增長 。
冷鏈成本也是光明乳業面臨的一大挑戰。低溫奶產品對冷鏈運輸和儲存要求極高,從牧場到工廠再到銷售終端,整個冷鏈環節需持續投入大量資金維持低溫環境。2024 年光明乳業毛利率為 20.01%,較 2023 年下降 1.30 個百分點,2025 年一季度進一步降至 18.66%,其中冷鏈成本的高企是拉低毛利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光明乳業低溫奶業務占比較大,居高不下的冷鏈成本,侵蝕了大量利潤空間,限制了在市場推廣、產品研發等其他關鍵環節的投入,影響企業綜合競爭力與營收增長 。
頻繁更迭下的戰略迷失與突圍之路在何方?
管理層決策對企業發展至關重要,光明乳業在發展歷程中,管理層在戰略方向選擇上存在一些失誤。比如在常溫奶市場發展初期,未能及時把握機遇大力投入;在產品創新推廣節奏上,未能持續推出適應市場且能長期占據市場份額的新品,在奶源布局等上游產業鏈建設方面,與伊利、蒙牛相比也存在差距,這些決策層面的問題逐漸累積,導致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優勢不再,營收受到嚴重影響 。
光明乳業從曾經乳業龍頭走向營收連跌,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在如今競爭激烈的乳業市場,光明乳業需正視自身問題,從優化區域布局、調整產品結構、降低冷鏈成本、提升管理層決策水平等多方面發力,才有望重回增長軌道,重塑乳業輝煌。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