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億增資難救主?賽力斯“去華為化”陣痛遠超預期觀點
賽力斯向港交所遞交A+H股戰略融資,試圖構建雙融資平臺。主力車型銷量下滑,業績下滑。建議賽力斯加大研發投入,培育新爆款車型,重塑市場地位。
當華為的光環逐漸褪去,賽力斯該何去何從?
4月28日,賽力斯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叩響港股資本市場的大門,試圖構建“A+H”雙融資平臺以拓展融資渠道、推進全球化布局;6月24日,賽力斯汽車完成 50 億元戰略增資,引入工銀金融資產投資有限公司等一眾實力機構,期望借此強化資本實力、優化財務結構。
這兩項資本運作能否對沖“去華為化”帶來的陣痛,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畢竟,在國內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已突破 40% 的當下,賽力斯既要面對小鵬、理想等競爭對手的挑戰,又要防范“同門品牌”的搶食,破局之路困難重重。
主力車型銷量銳減
在新能源汽車市場狂飆突進之際,賽力斯卻陷入了“冰火兩重天”的尷尬境地。
好的一面是,營業收入大幅增長,首次實現扭虧。財報數據顯示,2025年第一季度,賽力斯實現營業收入191.5億元,凈利潤達7.5億元,同比增幅240.6%。2024年全年,賽力斯汽車營業收入1373.69億元,凈利潤51.18億元。
壞的一面是,主力車型銷量下滑,銷量端持續承壓。
賽力斯品牌汽車產量為37,475輛,同比增長5.76%,1-5月累計產量為113,682輛,累計同比下降21.97%;銷量為36,450輛,同比增長13.19%,1-5月累計銷量為108,788輛,累計同比下降22.92%,主力車型問界M7交付疲軟。
問界M7曾是賽力斯的流量密碼,其借助華為的技術背書與渠道資源,一度沖擊新勢力銷冠。如今,消費者對“華為賦能”的新鮮感消退,問界的溢價紅利正在快速流失。對比理想汽車的強勢崛起,這種銷量差距更刺眼。
理想靠“家庭用車”精準定位,用增程式技術解決續航焦慮,以冰箱、彩電、大沙發的體驗擊中用戶痛點,實現了銷量的增長。1 - 3月累計銷量92864輛,超過問界同期銷量的2倍,且銷量仍在保持同比增長。
在這樣的背景下,培育新爆款車型成為賽力斯重塑市場地位的關鍵。2025年4月,問界探索新豪華的又一力作M8上市,大定訂單已突破8萬輛,成績不俗。但能否再續M7的銷量神話,仍需時間驗證。
更嚴峻的是財務壓力越來越大了。 2024年年報顯示,賽力斯負債率已攀升至87.38%,創下了上市以來的新高,應付賬款更是高達685億,同比增長127%,相比2020年末的109億,增長幅度超過了6倍,大量占用了供應商的資金。
總之,短期拿不出顛覆性產品,賽力斯不僅將徹底喪失市場存在感,更可能在殘酷洗牌中被清場。這場生死時速的突圍,是對其戰略定力的終極審判,更是對其能否斷腕重生的靈魂拷問。
擺脫“華為依賴癥”不容易
眾所周知,華為的技術注入,從智能座艙到先進的自動駕駛輔助系統,讓賽力斯的產品瞬間擁有了強大的競爭力。問界系列車型一經推出便備受矚目,銷量一路高歌猛進,賽力斯也借此成功躋身新能源汽車銷量前列。
然而,花無百日紅。
華為不斷擴大其在汽車領域的合作版圖,先后與奇瑞、北汽、江淮等車企攜手,推出智界、享界、尊界等眾多品牌,將資源向新合作品牌傾斜。賽力斯隨之失去技術與營銷雙引擎加持的賽力斯,在產品同質化嚴重的市場中,逐漸失去了差異化優勢。
與此同時,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競爭愈發白熱化,特別是豪華SUV市場競爭日趨激烈。2025年第一季度,中國新能源中大型SUV市場迎來新一輪產品爆發。領克900、問界M9、理想L8、騰勢N9、奇瑞風云T11等車型密集上市,競爭焦點從單一的續航里程轉向智能化+場景化的綜合能力。
內憂外患來襲,賽力斯深刻認識到擺脫“華為依賴癥”刻不容緩。其必須證明,即便沒有華為全方位的技術兜底,自己依然具備獨立定義產品、打造爆款的能力,可要實現這一目標并不容易。
其一,技術研發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和時間積累,在短期內可能難以看到顯著成效。只有掌握了核心技術,賽力斯才能在產品迭代上擁有更大的自主權,其必須加大在智能駕駛、三電系統等核心領域的研發投入,建立起自己的技術團隊和研發體系,避免淪為單純的“代工廠”。
其二,品牌重塑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和精準的市場策略。賽力斯被視為“華為附屬品”,要想擺脫這一標簽,賽力斯需要重構品牌認知,從產品設計、營銷推廣到售后服務等各個環節,全方位塑造獨立的新能源品牌形象。
其三,賽力斯需要在核心技術研發、品牌建設、銷售渠道拓展等方面進行大量的資金投入,而賽力斯目前的財務狀況使其在資金分配上面臨一定困難。
賽力斯集團董事長張興海透露:“計劃于2025年投入50億元巨資建設自有研發中心,專注于800V高壓平臺技術及下一代固態電池技術的研發。未來三年,賽力斯的核心技術自主率要從30%提升至70%。”
所以說,擺脫“華為依賴癥”,從來不是簡單的切斷合作,而是一場漫長的從技術、產品到品牌的改革。
野心背后的生存賭局
新的一年,賽力斯提出了新目標。張興海在內部信中明確表示:“我們的目標是在未來三年內實現新能源汽車銷售百萬輛的壯舉。為此,公司將集中所有資源,并制定相應的激勵機制來支持這一目標的實現。”
不過,行業淘汰賽的槍聲已響,面臨內憂外患的賽力斯,接下來的每一步都關乎存續。
在外部,政策補貼退潮、價格戰慘烈、技術迭代加速,新能源汽車市場正以驚人的效率清洗弱者。在內部,銷量下滑、“去華為化”陣痛與高額負債的多重夾擊。賽力斯嘗試以出海擴張、資本運作雙線突圍,有用嗎?
在出海層面,賽力斯避開了單純產品輸出的粗放模式,轉而聚焦屬地化開發與產品認證,加速核心車型導入,試圖以本土化運營扎根海外市場。據了解,截至目前賽力斯已成功進入全球70多個國家和地區,累計出口量突破55萬臺,市場遍及歐洲、中東、美洲、非洲。
不過,歐洲市場對新能源汽車的環保標準、技術認證要求嚴苛,非洲市場基礎設施薄弱、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接受度參差不齊,賽力斯能否跨越這些障礙,將市場覆蓋轉化為實際銷量增長,仍是未知數。
在資本層面,50 億元戰略增資與港股上市計劃,雖能暫時緩解賽力斯的資金壓力,為技術研發、市場開拓注入強心劑,但這只能解決燃眉之急。汽車行業是典型的資金密集型與技術密集型產業,從產品研發到生產線建設,從品牌營銷到渠道鋪設,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巨額資金持續投入。
此外,行業發展趨勢也給賽力斯的百萬銷量目標增添了更多不確定性。
新能源汽車市場增速逐漸放緩,行業進入存量競爭階段,市場份額爭奪愈發激烈。同時,技術創新日新月異,固態電池、氫能源等新技術不斷涌現,若賽力斯在技術路線選擇上出現偏差,或無法跟上技術迭代速度,將進一步被市場邊緣化。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