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過了阿里 港交所還會錯過螞蟻金服和小米嗎?通信
港交所該不該為“阿里巴巴們”的IPO單獨開綠燈?四年前的這場大爭論現在要“聽牌”了。
港交所該不該為“阿里巴巴們”的IPO單獨開綠燈?四年前的這場大爭論現在要“聽牌”了。
上周末,港交所公布了關于新興及創新產業公司上市制度的第二輪征詢意見稿,如果順利,有望上半年通過并實施新規。新規條款里最引人關注的是三個放寬變化,即針對同股不同權企業,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以及將香港作為第二上市地。這些舉措的共同利好是對內地互聯網公司赴港IPO及中概股回歸。
與當年恪守規則、拒絕合伙人制度相比,港交所這次主動求變已經算是一次很大的轉變。即便如此,新規里還是為保護市場秩序與股東利益而額外設置了詳細的“附加條款”,比如同股不同權公司上市時的市值不得低于100億港元,不同投票權股份所附帶的投票權不得超過普通股投票權的10倍,不同投票權公司想在香港第二上市時預期市值不低于400億港元等。
不難看出港交所對修改規則的謹慎,但字里行間也流露出它對大型優質科技公司IPO的渴望。來自德勤2017年末的數據,2017全年香港將增161只新股,總融資額1282億港元。新股數量較去年的120只增加34%,但融資額較去年的1953億港元下滑34%。數量增加,總額下降,最主要原因是缺少超大型新股IPO。
現在,港交所的全年IPO融資額基本穩定在全球第三位,排在紐交所和上交所之后,領先倫敦交易所。排名背后的一個主要影響因素正是紐交所吸引的超大型公司、特別是科技互聯網企業更多,而香港、倫敦市場缺乏這種對象。
不能說香港和倫敦缺乏這種吸引力,例如馬云當初對阿里巴巴上市地的首選是香港。但短時間內快速發展起來的互聯網公司往往具備不被一些傳統監管所認可的共性,比如創始人持股很低(導致采用AB股架構保證控制權),營收飛速上漲但賬面盈利卻是赤字等。相比,政策更靈活的美國市場對這些“全盤照收”,瑞典音樂流媒體服務商Spotify甚至打算采用不公開IPO、只用公司存量股票掛牌紐交所的另類上市路徑,SEC對此也是允許的,只是先前的個案極少。
從2017年香港新股的行業結構來看,香港還沒有成為科技公司IPO的樂土。2017年科技、傳媒和電信行業在香港新股中的占比為18%,低于2016年的19%。此外,金融服務業、消費行業的占比也有下降,而占比增加的主要來自房地產、制造業等傳統行業,房地產新股在2017年香港新股大盤中占比28%,排名第一。
可見,香港市場對境外科技類公司的吸引力還不夠強。其實,出于IPO成本、文化相近、市場熟悉度、投資者溝通便利等方面的優勢,中國內地不少獨角獸公司傾向于在香港IPO,中國獨角獸的崛起與資金渴求可以為香港市場注入很可觀的增量與活躍度。
比如小米,有可能上演今年全球最大的一樁科技類創業公司IPO,從內外部的跡象看,小米有較大概率會選擇香港。另一家比小米估值更高的超級獨角獸螞蟻金服的上市計劃最近備受關注,2月初有外媒報道螞蟻金服正在進行新一輪50億美元融資,并將其視為Pre-IPO輪融資。但螞蟻官方的態度是對此不予置評,且上市計劃沒有時間表。
外界對螞蟻金服的IPO似乎表現得比它自身更興奮,但從公司內部動向與接近人士的表述看,它像外界期盼那樣很快上市的可能性并不大,且“50億美元的Pre-IPO輪”一說也稍顯勉強。但有一點不能排除的是,螞蟻金服未來有可能選擇A+H(上海、香港)兩地同時上市。馬云已明確表達過希望螞蟻金服未來在A股上市、回饋中國股民的意愿,以它的現有體量看,兩地上市至少在理論上存在可能性。
這次的繡球可能又將拋給香港。顯然,這一輪上市制度的修訂與拓寬計劃將幫助香港接住更多這樣的繡球。針對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其實內地監管市場也在探索新路。去年11月,央行副行長范一飛在中國支付清算論壇上表示,將大幅度放寬市場準入,推進電子支付領域的對外開放,歡迎和鼓勵外資參與我國電子支付業務的發展和競爭;而這之前的8月份,國務院曾發布《關于促進外資增長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銀行、證券、保險等行業將進一步擴大市場準入對外開放范圍。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