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的這座達摩院,能代表商業公司研究院的未來嗎?觀點
在2017云棲大會上,阿里巴巴正式成立了獨立的技術研究部門“達摩院”,稱將進行“基礎科學和顛覆式技術創新研究”。
在2017云棲大會上,阿里巴巴正式成立了獨立的技術研究部門“達摩院”,稱將進行“基礎科學和顛覆式技術創新研究”。首批公布的學術咨詢委員會十人中有三位中國兩院院士、五位美國科學院院士,陣容堪稱豪華。
達摩院的研究方向主要還是以信息技術為主,具體包括:量子計算、機器學習、基礎算法、網絡安全、視覺計算、自然語言處理、下一代人機交互、芯片技術、傳感器技術、嵌入式系統等。阿里巴巴將在未來3年向達摩院投資1000億人民幣。
關于達摩院的成立初衷,馬云說,在阿里成立后的前八年里,他曾嚴令禁止公司成立研究院,認為很多公司的科技研發機構“研而不發”,阿里要確保有足夠的盈利后才能在科研方面往前走。而隨著近些年阿里巴巴的體量增大,馬云認為阿里已有必要在科學技術領域有所思考和沉淀,這才有了達摩院的誕生。
說到達摩院的愿景,馬云在發布會上透露:
1、“達摩院”要有獨立生存能力,且必須活得比阿里巴巴長,至少85年(馬云曾稱阿里巴巴要存在超過102年,目前已成立18年,所以還有84年)
2、達摩院要服務全世界至少20億人口。
3、達摩院要學會自營自立,阿里雖給予了1000億人民幣啟動資金,但未來達摩院要靠自己掙錢。
這三個愿景看似羚羊掛角,其實卻真正指出了商業公司旗下科研機構的幾個核心問題:
1、機構到底能否相對獨立?能否并行而不是依附于母公司?
2、研究成果的影響力有多廣?
3、研究成果的商業轉換率有多大?
這三點從本質上是相關甚至依存的:研究成果的影響力廣,專利價值才能大;商業轉換率高,機構獲得了穩定充沛的資金,擁有了相對自由的研發環境,研發才可以不受限于母公司的短期商業需求;擁有了話語權,才能讓科技回歸科技本身,而不是Research for profit(為利潤研究)。
但落到實處,能做好這套循環體系真的不容易。
在AI領域培養了大量人才的微軟研究院,盡管論文水平在業內遙遙領先,但技術成果的商業轉換率并不可觀。馬云在演講中意有所指:“我們不能僅僅靠論文活下來,90%以上研究的東西,不能只在實驗室里面,必須在市場上。”
再譬如,誕生于1925年的貝爾實驗室先后屬于ATT與朗訊公司,研發出晶體管、移動電話技術、太陽能電池、激光、UNIX系統、C語言等成果,對人類信息技術發展進程起到了無可比擬的奠基作用。
但貝爾實驗室終究衰敗了,因為它研發資金大部分來自母公司,當ATT遭遇拆分變故或經營績效差的時候,自然就影響到了實驗室的研發投入。貝爾實驗室在基礎研究上的成果顯著,但基礎性研究終究投入大、見效慢、周期長、風險高,大部分商業公司都不愿意承擔這樣的成本。現在貝爾實驗室的母公司阿爾卡特朗訊正促使其退出基礎科研領域,更傾向于讓其向市場熱門技術轉型,如網絡、高速電子學、無線技術、軟件等。
此外,商業公司屬下的研究機構,還要學會應對知識的溢出效應。當年施樂公司的帕洛阿爾托研究中心(PARC)發明了用戶圖形界面,實際上卻成就了微軟與蘋果兩家公司,其自身并沒有多少收益。
阿里的達摩院號稱要兼顧基礎科學研究與技術創新的,但目前也面臨一個悖論,那就是科研與創新是兩個不同的階段。3M公司的Geoffrey Nicholson博士曾給出明確的定義來區分兩者,他認為“科研是將金錢轉換為知識的過程”,而“創新則是將知識轉換為金錢的過程”;美國工程院院士、普林斯頓大學教授李凱進一步闡釋,說“科研是為了發現新知識,而創新是為了構建新產品。”“成功的創新是市場驅動的,而不是技術驅動的。”
馬云對達摩院是有比較清晰的認知“它應該解決足夠大的社會問題,解決的問題越大,收益就越大”,但達摩院畢竟才剛剛起步,具體如何處理獨立性、技術影響力與商業轉換率之間的關系,還需要阿里管理層與科學家們認真籌劃。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