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家羅森」們的危險時刻互聯網+
導讀
外資商超的昨天會不會就是外資便利店的今天?
外資商超的昨天會不會就是外資便利店的今天?
一鳴網專稿(文|任倩):在過去的2016年至2018年中,便利店在整個零售業態當中處于最快增長水平,平均增速達到18%。以2018年為例,中國便利店行業增速就達到19%,實現銷售額2264 億元,門店數量達到12萬家,且單店日均銷售額超過5300元人民幣,較2017年同期增長約7%,整體行業保持穩定高速增長。
即便是在前幾年實體經濟下行、電商沖擊之下,或是近兩年資本P2P爆雷、無人店及無人貨架退潮,便利店市場仍有較好表現。而當智慧零售的戰火從線上蔓延至線下,便利店更晉升為商超行業主力軍。
我國便利店業態始于1992年,7-Eleven進入深圳標志著我國首家便利店的誕生;1996年上海可的便利店在上海開業;同年羅森在上海市長寧區開設了第一家便利連鎖店;2004年全家進駐上海,7-Eleven進駐北京。此后便開始了7-Eleven、全家、羅森三大外資便利店逐鹿中國市場。
而近幾年,阿里、京東、蘇寧等電商巨頭們紛紛入局,競相加入到便利店爭奪戰中,在改造傳統便利店和資本助推新興便利店層出不窮的同時,外資便利店品牌也開始在恐慌中跑馬圈地、加速本土化經營,然而似乎還是難以招架中國本土對手的來勢洶洶。
下沉市場無前景
之所以在電商當道的今天,便利店業態仍有其存在的價值,是因為能夠貼近消費者生活,快速響應消費者的及時性需求。隨著我國城鎮化水平不斷加強,社區和商業區迅速增多,人口的不斷聚集更為便利店提供了生長土壤。
如果要從便利店行業的起源來看,這個20世紀90年代末期才進入中國市場的業態也算是個「舶來品」。初來乍到就選擇了從一線城市入手,北、上、廣、深都是我國便利店行業發展較為成熟地區,其中上海、深圳尤其典型,然而和發展較早同時而來的就是增速明顯放緩,以上海為例,由于市場競爭激烈和趨近飽和,增速僅為2.9%。
一、二線城市作為國內便利店的主要戰場,其門店數量、運營水平等都要高于其他幾線城市,但也面臨著更大的經營壓力,高房租、高人工、高費用讓開店成本不斷增加。隨著店址資源的逐漸稀缺,市場空間被進一步壓縮,再加上城市化進程以及消費分級的趨勢,便利店的炮火開始向著市場空間更大的三、四線城市進發,蘇寧零售云店、京東便利店、天貓小店都是巨頭們在如此大勢所趨下的產物。
蘇寧計劃通過「租、建、并、購、聯」等方式,3年內將門店擴張至2萬家;京東更是2017年就喊出5年內開出100萬家線下便利店、50%在農村的豪言壯語;阿里則計劃一年開1萬家天貓小店門店。
電商巨頭之外,還有無數中國本土便利店品牌占據一方,奮力與外來便利店的入侵相抗衡,比如廈門的見福、西安的每一天、武漢的Today等等,左右夾擊之下的外資便利店該如何存活?顯然,他們深知下沉市場的魅力,也開始迫切切入低線市場的進程。
上月,7-Eleven攜手唐山金匙集團與北京莊典集團設立的獨資公司「7-11(唐山)有限公司」正式成立。這是7-Eleven在中國首度進駐非省會城市,亦意味著其正式進入中國三線城市市場。據悉,7-Eleven2012年以來在中國持續以授權方式拓展市場,多數情況下還會與當地企業成立合資公司,而與之前進入青島、重慶、西安的方式不一樣的是,7-Eleven首次放開區域加盟的方式開拓新市場,此番開店策略的改變,與來自市場的競爭壓力不無關系。
然而「舶來品」能否獲得俘獲低線市場的芳心呢?便利店與傳統小賣鋪相比,除了字面意義上的「便利」之外,還被定義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注重便捷、個性、高品質的購物體驗的新一代消費者就是這些便利店消費市場的主力軍。據全家便利店的數據,目前80后、90后在來客中占比88.4%;7-11的數據也顯示,20歲至40歲的消費者在便利店消費人群中占比達到88%,而這一人群正是消費升級的推動力。
此前上海羅森便利店總經理曾給便利店人群做了一個畫像——「獨身、年輕、受過良好教育、喜歡用好東西」,這顯然與講究「低價、性價比」的小鎮青年截然相反,而壽司、飯團、意面這些冷食也終究暖不了「中國胃」。
或重走傳統賣場老路
數據顯示,在發達國家基本2000-2500人一個便利店,而在我國考慮到城鎮化水平不高,按10億城鎮居民來算,便利店的飽和度也僅為6000-7000人左右一個便利店。也就是說,便利店在中國市場的發展潛力非常巨大,可眼下存在的弊端仍不可忽視。
我國零售行業已經走到了線上線下高度融合發展的智慧零售時代,于是便利店業態中線上環節薄弱、供應鏈管理薄弱等問題漸顯,然而這些對于電商巨頭們來說似乎都不算問題。
首先,促進線上線下融合,一方面加強與線上平臺合作,借助龐大的用戶活躍和消費數據來為便利店的選址、選品、陳列、物流、支付、訂單分揀等環節賦能,并通過數據來分析各個社區不同人群的消費偏好,實現庫存優化;另一方面推動數字化經營,實現線上線下互通。其次,優化供應鏈,采用全渠道商業模式加自建倉配,并利用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加持,構建一套完整的供應鏈信息系統,實現倉儲、訂單、顧客、交易等環節的統一管理,不僅可以節約成本,提高物流速度與質量,也可以獲得更多價格優勢。
以蘇寧為例,其在零售場景上擁有完整的線上線下雙線場景,實現了全渠道、全品類、全客群的經營和發展,在產業生態上以零售為核心,形成了多產業協同發展的格局,并不斷通過技術和數據驅動創新零售業態、鞏固經營優勢。
目前,蘇寧小店已在全國落地近6000家門店,覆蓋35000多個社區,同時輻射CBD、醫院、學校、企業、交通樞紐等各類場景,服務用戶超過1.2億。只要消費者處在蘇寧小店輻射范圍內,就可線上線下同步享受到快捷、實惠、方便的服務,包括生鮮、快消、百貨、3C、生活電器等商品以及營養三餐、辦公用品,均可實現快速采買、一站式配齊,線上下單最快30分鐘就能配送上門。此外,蘇寧小店還接入了家電清洗維修保養、3C產品快修、二手房中介、快遞代為收發、家政、電信等服務,其目的就是要搭建用戶身邊的一站式生活服務平臺。
國產便利店已然崛起,無論從商品全品類,還是服務多樣性來說,都是全家、羅森、7-Eleven望塵莫及的,而他們的歸路又在何方呢?
上一個為這個問題殫精竭慮是傳統賣場。在遭遇電商沖擊和經濟放緩的雙重沖擊下,曾經在中國市場所向披靡的外資零售商品嘗到了潰敗的滋味——
2014年,Tesco在華業務被華潤集團收購,門店改名「華潤萬家」;
2015年,泰國零售巨頭尚泰百貨入華5年后關閉了最后一家百貨店;
2016年,英國馬莎百貨盡數關閉了中國內地市場的實體商鋪,之后又在2018年1月,進一步關閉了馬莎天貓旗艦店;
2017年,韓國零售商樂天瑪特宣布退出中國,旗下93家門店分別轉賣給本土企業物美和青島利群;
同年,韓國另一大零售商品牌易買得(E-mart)宣布,同樣以轉讓門店的方式離場,徹底退出中國市場;
2018年6月,梅西百貨關閉中國官網,12月又宣布其天貓官方旗艦店關閉;
2019年6月,家樂福中國「賣身」蘇寧易購的消息引發過行業的焦慮情緒;
2019年8月,上海高島屋百貨重拾信心放棄關門計劃繼續營業。
或發展遇阻,或本土收購,或敗走中國...外資商超的昨天會不會就是外資便利店的今天?我們不得而知,但在如今國內本土企業大勢之下,情況確實不容樂觀。
因循守舊無創新
問路互聯網,這是外資商超們在尋求新業態過程中的探尋方向。
沃爾瑪從2012年起就開始迫切地投資電商,從收購1號店開始,到2016年將1號店出售給京東、入股京東、投資到家業務達達等一些列動作,再到去年8月進一步對達達-京東到家增加大約3.2億美元的投資,股權占比增至10%;比沃爾瑪更徹底的,是阿里巴巴總價224億港元收購高鑫零售約36%股權,后者是擁有歐尚、大潤發的大型零售商,雙方合作將以大數據和商業互聯網化為核心進行新零售改造,其中門店升級是最核心的一環;頻頻被傳賣身的家樂福也在今年塵埃落定,被蘇寧收入囊中,這個大賣場業態的首創者、歐洲第一大零售商也開始尋求中國的發展提速。
眼下,與京東、阿里、蘇寧這樣的互聯網巨頭合作成了外資零售的轉型之計。而相比于外資商超們的積極求變,外資便利店倒顯得過于沉默。或許它們也曾試圖聯手京東到家、餓了么等互聯網平臺,打通線上線下渠道,探索新零售方式,確實獲取到了更多用戶訂單,但是這些動作在自帶互聯網基因的新興便利店面前不足為道。
便利店是零售的業態之一,而零售的本質是打造優質產品和服務,數字化就是智慧零售的核心驅動力,所謂智慧零售,就是運用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技術,構建商品、物流、支付等零售要素的數字化,采購、銷售、服務等零售運營的智能化,以更高的效率、更好的體驗為用戶提供商品和服務。這是如今整個零售業的大勢所趨,因循守舊的外資便利店卻還困于原地。
當蘇寧小店、天貓小店、京東小店等密集在繁華都市的各個角落布局,7-Eleven在中國市場正面臨門店增長停滯,同店銷售下行的窘境;當便利蜂在進入北京、上海、天津、南京等地一年就開出了200多家店鋪,7-Eleven進入北京15年后僅僅開出266家店;當便利店成了巨頭們血雨腥風的爭奪戰場7-Eleven不進則退,近三年來不但很難拓展新店,還不得不關店減虧。
面對這個蓬勃生機的中國市場,外資便利店的活路究竟在哪?或許多些因地制宜的市場策略、或許拒絕抱殘守缺、裹足不前,這樣的窘況會好很多吧。
即便是在前幾年實體經濟下行、電商沖擊之下,或是近兩年資本P2P爆雷、無人店及無人貨架退潮,便利店市場仍有較好表現。而當智慧零售的戰火從線上蔓延至線下,便利店更晉升為商超行業主力軍。
我國便利店業態始于1992年,7-Eleven進入深圳標志著我國首家便利店的誕生;1996年上海可的便利店在上海開業;同年羅森在上海市長寧區開設了第一家便利連鎖店;2004年全家進駐上海,7-Eleven進駐北京。此后便開始了7-Eleven、全家、羅森三大外資便利店逐鹿中國市場。
而近幾年,阿里、京東、蘇寧等電商巨頭們紛紛入局,競相加入到便利店爭奪戰中,在改造傳統便利店和資本助推新興便利店層出不窮的同時,外資便利店品牌也開始在恐慌中跑馬圈地、加速本土化經營,然而似乎還是難以招架中國本土對手的來勢洶洶。

下沉市場無前景
之所以在電商當道的今天,便利店業態仍有其存在的價值,是因為能夠貼近消費者生活,快速響應消費者的及時性需求。隨著我國城鎮化水平不斷加強,社區和商業區迅速增多,人口的不斷聚集更為便利店提供了生長土壤。
如果要從便利店行業的起源來看,這個20世紀90年代末期才進入中國市場的業態也算是個「舶來品」。初來乍到就選擇了從一線城市入手,北、上、廣、深都是我國便利店行業發展較為成熟地區,其中上海、深圳尤其典型,然而和發展較早同時而來的就是增速明顯放緩,以上海為例,由于市場競爭激烈和趨近飽和,增速僅為2.9%。
一、二線城市作為國內便利店的主要戰場,其門店數量、運營水平等都要高于其他幾線城市,但也面臨著更大的經營壓力,高房租、高人工、高費用讓開店成本不斷增加。隨著店址資源的逐漸稀缺,市場空間被進一步壓縮,再加上城市化進程以及消費分級的趨勢,便利店的炮火開始向著市場空間更大的三、四線城市進發,蘇寧零售云店、京東便利店、天貓小店都是巨頭們在如此大勢所趨下的產物。
蘇寧計劃通過「租、建、并、購、聯」等方式,3年內將門店擴張至2萬家;京東更是2017年就喊出5年內開出100萬家線下便利店、50%在農村的豪言壯語;阿里則計劃一年開1萬家天貓小店門店。
電商巨頭之外,還有無數中國本土便利店品牌占據一方,奮力與外來便利店的入侵相抗衡,比如廈門的見福、西安的每一天、武漢的Today等等,左右夾擊之下的外資便利店該如何存活?顯然,他們深知下沉市場的魅力,也開始迫切切入低線市場的進程。
上月,7-Eleven攜手唐山金匙集團與北京莊典集團設立的獨資公司「7-11(唐山)有限公司」正式成立。這是7-Eleven在中國首度進駐非省會城市,亦意味著其正式進入中國三線城市市場。據悉,7-Eleven2012年以來在中國持續以授權方式拓展市場,多數情況下還會與當地企業成立合資公司,而與之前進入青島、重慶、西安的方式不一樣的是,7-Eleven首次放開區域加盟的方式開拓新市場,此番開店策略的改變,與來自市場的競爭壓力不無關系。

然而「舶來品」能否獲得俘獲低線市場的芳心呢?便利店與傳統小賣鋪相比,除了字面意義上的「便利」之外,還被定義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注重便捷、個性、高品質的購物體驗的新一代消費者就是這些便利店消費市場的主力軍。據全家便利店的數據,目前80后、90后在來客中占比88.4%;7-11的數據也顯示,20歲至40歲的消費者在便利店消費人群中占比達到88%,而這一人群正是消費升級的推動力。
此前上海羅森便利店總經理曾給便利店人群做了一個畫像——「獨身、年輕、受過良好教育、喜歡用好東西」,這顯然與講究「低價、性價比」的小鎮青年截然相反,而壽司、飯團、意面這些冷食也終究暖不了「中國胃」。
或重走傳統賣場老路
數據顯示,在發達國家基本2000-2500人一個便利店,而在我國考慮到城鎮化水平不高,按10億城鎮居民來算,便利店的飽和度也僅為6000-7000人左右一個便利店。也就是說,便利店在中國市場的發展潛力非常巨大,可眼下存在的弊端仍不可忽視。
我國零售行業已經走到了線上線下高度融合發展的智慧零售時代,于是便利店業態中線上環節薄弱、供應鏈管理薄弱等問題漸顯,然而這些對于電商巨頭們來說似乎都不算問題。
首先,促進線上線下融合,一方面加強與線上平臺合作,借助龐大的用戶活躍和消費數據來為便利店的選址、選品、陳列、物流、支付、訂單分揀等環節賦能,并通過數據來分析各個社區不同人群的消費偏好,實現庫存優化;另一方面推動數字化經營,實現線上線下互通。其次,優化供應鏈,采用全渠道商業模式加自建倉配,并利用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加持,構建一套完整的供應鏈信息系統,實現倉儲、訂單、顧客、交易等環節的統一管理,不僅可以節約成本,提高物流速度與質量,也可以獲得更多價格優勢。
以蘇寧為例,其在零售場景上擁有完整的線上線下雙線場景,實現了全渠道、全品類、全客群的經營和發展,在產業生態上以零售為核心,形成了多產業協同發展的格局,并不斷通過技術和數據驅動創新零售業態、鞏固經營優勢。
目前,蘇寧小店已在全國落地近6000家門店,覆蓋35000多個社區,同時輻射CBD、醫院、學校、企業、交通樞紐等各類場景,服務用戶超過1.2億。只要消費者處在蘇寧小店輻射范圍內,就可線上線下同步享受到快捷、實惠、方便的服務,包括生鮮、快消、百貨、3C、生活電器等商品以及營養三餐、辦公用品,均可實現快速采買、一站式配齊,線上下單最快30分鐘就能配送上門。此外,蘇寧小店還接入了家電清洗維修保養、3C產品快修、二手房中介、快遞代為收發、家政、電信等服務,其目的就是要搭建用戶身邊的一站式生活服務平臺。

國產便利店已然崛起,無論從商品全品類,還是服務多樣性來說,都是全家、羅森、7-Eleven望塵莫及的,而他們的歸路又在何方呢?
上一個為這個問題殫精竭慮是傳統賣場。在遭遇電商沖擊和經濟放緩的雙重沖擊下,曾經在中國市場所向披靡的外資零售商品嘗到了潰敗的滋味——
2014年,Tesco在華業務被華潤集團收購,門店改名「華潤萬家」;
2015年,泰國零售巨頭尚泰百貨入華5年后關閉了最后一家百貨店;
2016年,英國馬莎百貨盡數關閉了中國內地市場的實體商鋪,之后又在2018年1月,進一步關閉了馬莎天貓旗艦店;
2017年,韓國零售商樂天瑪特宣布退出中國,旗下93家門店分別轉賣給本土企業物美和青島利群;
同年,韓國另一大零售商品牌易買得(E-mart)宣布,同樣以轉讓門店的方式離場,徹底退出中國市場;
2018年6月,梅西百貨關閉中國官網,12月又宣布其天貓官方旗艦店關閉;
2019年6月,家樂福中國「賣身」蘇寧易購的消息引發過行業的焦慮情緒;
2019年8月,上海高島屋百貨重拾信心放棄關門計劃繼續營業。
或發展遇阻,或本土收購,或敗走中國...外資商超的昨天會不會就是外資便利店的今天?我們不得而知,但在如今國內本土企業大勢之下,情況確實不容樂觀。
因循守舊無創新
問路互聯網,這是外資商超們在尋求新業態過程中的探尋方向。
沃爾瑪從2012年起就開始迫切地投資電商,從收購1號店開始,到2016年將1號店出售給京東、入股京東、投資到家業務達達等一些列動作,再到去年8月進一步對達達-京東到家增加大約3.2億美元的投資,股權占比增至10%;比沃爾瑪更徹底的,是阿里巴巴總價224億港元收購高鑫零售約36%股權,后者是擁有歐尚、大潤發的大型零售商,雙方合作將以大數據和商業互聯網化為核心進行新零售改造,其中門店升級是最核心的一環;頻頻被傳賣身的家樂福也在今年塵埃落定,被蘇寧收入囊中,這個大賣場業態的首創者、歐洲第一大零售商也開始尋求中國的發展提速。

眼下,與京東、阿里、蘇寧這樣的互聯網巨頭合作成了外資零售的轉型之計。而相比于外資商超們的積極求變,外資便利店倒顯得過于沉默。或許它們也曾試圖聯手京東到家、餓了么等互聯網平臺,打通線上線下渠道,探索新零售方式,確實獲取到了更多用戶訂單,但是這些動作在自帶互聯網基因的新興便利店面前不足為道。
便利店是零售的業態之一,而零售的本質是打造優質產品和服務,數字化就是智慧零售的核心驅動力,所謂智慧零售,就是運用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技術,構建商品、物流、支付等零售要素的數字化,采購、銷售、服務等零售運營的智能化,以更高的效率、更好的體驗為用戶提供商品和服務。這是如今整個零售業的大勢所趨,因循守舊的外資便利店卻還困于原地。
當蘇寧小店、天貓小店、京東小店等密集在繁華都市的各個角落布局,7-Eleven在中國市場正面臨門店增長停滯,同店銷售下行的窘境;當便利蜂在進入北京、上海、天津、南京等地一年就開出了200多家店鋪,7-Eleven進入北京15年后僅僅開出266家店;當便利店成了巨頭們血雨腥風的爭奪戰場7-Eleven不進則退,近三年來不但很難拓展新店,還不得不關店減虧。
面對這個蓬勃生機的中國市場,外資便利店的活路究竟在哪?或許多些因地制宜的市場策略、或許拒絕抱殘守缺、裹足不前,這樣的窘況會好很多吧。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