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投資者風險承受力 陸金所會攔截不匹配交易?金融
超過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一級的產品在確認后可以買,是否做到了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和產品風險匹配,如果超過投資者風險評級的產品。
當前投資者適當性管理中習慣性認為,投資者越有錢風險承受能力越強,但問卷調查反映出的并不一定符合真實情況,沒有真正做到投資者適當性管理。陸金所對投資者的
陸金所副總經理兼首席風險執行官楊峻
對話資管30人
比如,一個客觀實力特別強的人,但是風險偏好特別弱,他不具備相應金融知識、特別不愿意承擔損失,這樣的投資者通常在傳統評級中會被評價為進取型,給他匹配最高風險的產品,但我們只給他平衡型,只能買R3風險以下的產品。
“你的家庭年收入大致范圍是多少?”
“每月收入中有多少可以用于儲蓄和投資?”
“你有多久的金融產品投資經驗?”
“短期內,你對投資能容忍的虧損范圍是多大?”
上述風險測評問卷,在投資者購買理財產品時司空見慣,用于評估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和風險偏好,這些問題在每一家投資平臺上大同小異。但在陸金所副總經理兼首席風險執行官楊峻看來,這樣的測評與投資者真實的風險承受能力相去甚遠。
“問卷評估出的進取型投資者,在我們的大數據模型里60%的人落在C2和C3(風險承受能力較低)之間,真正有實力的投資者不到20%。而我們認為較有實力的投資者,即在平臺上投資余額超過50萬元的客戶,我們發現他們在問卷中經常把自己刻畫成C2和C3,甚至還有100多位投資者填寫問卷時稱家庭年收入在5萬元以下。”楊峻介紹,當前投資者適當性管理中習慣性認為,投資者越有錢風險承受能力越強,但問卷調查反映出的并不一定符合真實情況,沒有真正做到投資者適當性管理。
如何評測出投資者的真實財務實力和風險偏好?金融科技在其中又能起到什么作用?
產品風險評估是核心競爭力
《21世紀》:雖然問卷調查并不準確,但是陸金所仍會采用問卷調查形式,那么你們的問卷調查有何不同?
楊峻:一個人的風險承受力是由他的客觀實力和風險偏好兩方面組成的。現在問卷一般問的是家庭年收入多少、可投資資產多少,這個信息可能有用,但相當一部分是不準的。問卷更應該評測投資者的風險偏好。
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完全可以判斷投資者的財務實力,問卷中已經不需要設置收入、資產這樣的問題。但實際上仍會有,這是根據監管的要求。我們也會根據這個評測投資者的誠信偏離度,如果誠信度偏離較大要小心。
我們的投資者測評問卷共20道題,大概要花一分半鐘做完。我們會問一些和金融沒有關系的心理測試題目,更多關注他的風險認知水平、投資規劃、風險敏感度,看他是否具備真正的風險承受能力。平安積累了比較多的金融機構信息,在這一基礎上,我們在機器學習模型中會加入基礎信息、資產信息、投資行為、消費行為、理財偏好等。
我們對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評測體系中,橫軸是客觀實力,從弱到強分為五檔,縱軸是風險偏好,也分成了五檔,構成25宮格,從保守到進取,分為五類。
比如,一個客觀實力特別強的人,但是風險偏好特別弱,他不具備相應金融知識,特別不愿意承擔損失,這樣的投資者通常在傳統評級中會被評價為進取型,給他匹配最高風險的產品,但我們只給他平衡型,只能買R3風險以下的產品。
此外,許多金融機構可以做多次測評,一直到符合自己的期望為止,一些理財經理也會引導投資者怎樣做選項才可以買到高風險、高收益的產品。但一個投資者在陸金所一年最多只能做三次測評,這是為了防止操縱結果。目前實踐效果不錯,我們也希望做一些技術輸出,與行業協會共同推進相應標準的制定。
《21世紀》:既然要求買者自負,那賣者應盡到哪些責任?
楊峻:好的投資者適當性管理體系應當包含五個模塊。首先一定要建立完整、全流程對產品的風險評估體系,即KYP(KnowYourProduct),如果產品風險有多高自己都搞不清楚,何談對投資者負責?然后是對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的評估,即KYC(KnowYourCustomer)。在對這兩者進行準確評估的基礎上,按量化模型對兩者進行匹配,輔之以清晰、完整、全流程的信息披露以及投資者教育,實現資產和資金的精準匹配和產品全生命周期風險管理,將合適的產品賣給合適的投資人,這樣才是完整、有效的投資者適當性管理體系。
實際上,KYP是基礎,也是我們的核心差異化競爭優勢。
在KYP上,我們比較多的借鑒了傳統金融機構對資產風險管理的模式,建立政策體系、評級體系、披露體系和持續監控體系。金融科技在其中得到應用。比如在P2P的個人信貸上,就可以利用微表情識別技術去判斷用戶是否存在欺詐風險。
對公資產上,我們也在嘗試建立預警系統,和平安集團合作開發機器學習模型,用大數據判斷不同行業、不同企業的數據相關性,進行智能化預警監控。從我的經驗來看,90%以上的違約都是貸后發生的。貸前把控各家機構的差別不大,貸后不同機構的管理差異就顯現出來了。金融產品不像買一瓶礦泉水,它的風險有滯后性,不僅要在買之前告訴他這是什么產品、風險評級多少,更重要的是對產品風險進行全流程、動態監控,一旦產品評級發生變化,平臺有責任告訴投資者,這個產品風險等級出現變化,建議轉讓或賣出給相應風險承受力的投資者。
主動攔截不匹配交易
《21世紀》:是否做到了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和產品風險匹配,平臺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楊峻:監管要求,如果超過投資者風險評級的產品,一定要投資者再次確認,確認視為愿意承擔產品風險后仍然可以購買。不過,在陸金所做了一些超額投資限制,超過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一級的產品在確認后可以買,但超過兩級及以上的,就拒絕購買了,因為他們不太能承擔其中的風險。對于‘堅果財智’760分以下的投資者,購買單一非標產品也不能超過500萬元。
我們對一些高齡投資者也做了特別的保護,投資安全性對老年人更重要,他們對新事物的接受度較低,要確保他們理解其中的風險。對于老年人第一次購買陸金所的產品,或購買R3級別以上的產品,都會要求打電話確認,對他們的風險評測結果也會再適當減分,把他們的風險承受能力刻畫得更低一點,對他們保護更多一點。
《21世紀》:一般來說,平臺考核中交易量會是一個重要的指標,但做到上述限制,對交易量會有怎樣的影響?
楊峻:互聯網交易中最討厭的就是交易中斷,我們的一些做法卻是比較反互聯網的。執行下來,我們的體系攔截了約3000多億元的交易量。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