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遺忘的餓了么觀點
在京東和美團的這場外賣大戰里,似乎沒人把餓了么放在眼里。
在京東和美團的這場外賣大戰里,似乎沒人把餓了么放在眼里。
難道作為外賣配送領域的“二哥”,餓了么已經不配了么?
是鼻祖,是二哥啊
實際上,餓了么不僅是二哥,而且還是國內外賣即時配送領域的鼻祖。
餓了么最早是2008年由張旭豪和康嘉在上海交通大學讀書時創立的,最開始做的是校園外賣平臺,而后向校外市場逐漸拓展。
到2016年,阿里巴巴戰略投資了餓了么,2018年則對其進行了全資收購。由此,餓了么成為了阿里巴巴本地生活服務業務板塊的核心之一。
而如今在外賣即時配送領域穩坐頭把交椅的美團外賣,其實是2013年才加入的后來者。
遙想當年那個外賣即時配送剛剛興起的年代,餓了么和美團外賣之間的補貼大戰遠比今天京東和美團之間要熱鬧得多。
當時甚至百度外賣也加入了混戰,一度形成餓了么、美團外賣、百度外賣三強逐鹿的局面。
到了2017年,餓了么收購了百度外賣,市占率一度超過50%,外賣即時配送行業進入了兩強相爭的新時期。
不過,王興領導下的美團外賣確實能力很強。
當時除了不斷完善商家生態,美團外賣通過優先拓展二三線城市渠道,避開與餓了么的正面競爭,迅速積累了龐大的用戶基礎。
同時,它獲得了騰訊的戰略支持,得以快速觸達用戶,此外還通過精準補貼、強勢地推、優化配送算法、收購整合協同大眾點評資源等手段擴大市占率。
最終,美團外賣實現了對餓了么的強勢反超。
不過,雖然餓了么在與美團外賣的競爭中逐漸落了下風,但在京東外賣入局之前,餓了么的市占率約為35%,日均單量達到2000萬單,騎手規模約有400萬人,依舊是行業內非常有存在感的 “二哥”。
如今,京東外賣強勢入場,與美團外賣展開了一場補貼大戰,而餓了么并沒有選擇跟進這場補貼戰,其市場份額顯然將不可避免地受到分流影響。
阿里的本地生活
阿里巴巴收購餓了么當然不僅僅是為了外賣業務。
與美團、京東類似,本地生活服務也一直是阿里巴巴非常重視的業務方向。
在收購餓了么后,阿里巴巴不僅補齊了日常餐飲這一高頻消費場景,還通過整合其蜂鳥網絡,進一步擴大了其龐大且分布廣泛的騎手隊伍,這對其本地生活服務的發展來說,至關重要。
如今,餓了么的即時配送品類早已超越外賣,廣泛地覆蓋了生鮮、日消品、日用品、鮮花、藥品、商超等眾多非餐品類。
不過,盡管餓了么的業務一直在向前,但從財務上來看,其虧損規模雖在持續收窄,可盈利至今仍未實現。
此番京東外賣加入戰局,對餓了么的收入利潤難免產生影響,其扭虧為盈之路可能會因此變得更長一些。
會反擊嗎
既然餓了么是阿里巴巴本地生活服務業務的重要一環,那么面對京東外賣強勢入局和美團外賣強勢應戰導致的市場份額受壓,餓了么為何表現得如此冷靜?
這可能與其戰略調整、資源約束,以及時機都有關系。
2024年時,隨著阿里巴巴集團開始執行降本增效戰略,以及餓了么管理層調整,餓了么制定了“新三年”戰略,強調要與阿里巴巴生態體系協同共進,要通過技術驅動和差異化競爭實現增長,而不是單純依賴資源傾斜來推動平臺發展。
如果此時貿然加入京東外賣與美團外賣發起的補貼大戰,不僅與餓了么正在執行的內生式增長戰略相左,還可能給本就長期虧損的餓了么帶來更大的財務壓力。
而且,京東外賣和美團外賣之間的戰局才剛剛開始,雙方的巨額補貼能維持多久、接下來的補貼能維持在什么水平,以及未來的市場格局如何,目前仍不算特別明朗。
對于商家生態和騎手網絡已經比較完善的餓了么而言,立即加入這場消耗戰,其實未必劃算,暫時觀望或許是更好的選擇。
但是,如果接下來餓了么的市場份額持續被侵蝕,真的很難想象它會坐視不管。
畢竟,餓了么對阿里巴巴的本地生活服務業務很重要。一旦在外賣領域徹底落后,阿里巴巴的本地生活服務業務前景恐怕也會大打折扣。
很好奇餓了么他日會亮出哪些具體的破局招數,期待。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