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集連虧4年,會員電商夭折?觀點
作為以社交驅動的會員精品電商平臺,盡管云集才出現短短四年,但是其發展勢頭無疑是迅猛的,并于去年5月份以中國會員電商赴美第一股的角色,成功登陸納斯達克。
作為以社交驅動的會員精品電商平臺,盡管云集才出現短短四年,但是其發展勢頭無疑是迅猛的,并于去年5月份以中國會員電商赴美第一股的角色,成功登陸納斯達克。
和傳統的電商巨頭或者商超巨頭相比,社交電商最主要的聚集點還是在微信群和朋友圈,通過熟人關系,加上一系列的口碑傳播和營銷策略,將朋友變成用戶的過程。
這種社交裂變,本該是資本所看重的經濟效益,然而,事實似乎并非如此。
數日前,云集交出的首份年度財報讓投資者頗為不滿,其2019年營收同比下降10.3%至116.7億元,凈虧損同比擴大121%至1.24億元,至今已連虧四年。
原來自上市以來,云集的股價一直處于下滑通道,截止5月4日收盤,云集股價已經從發行價的11美元跌至3.61美元,市值僅剩7.66億美元,較上市之初蒸發約七成。
曾經,無論從訂單數量還是會員數量上來講,云集都是一個極具潛力的電商平臺。
從云集電商的模式上來看,會員裂變增長是云集早期業績爆發增長的原因,直至現在業績增長仍更多的依賴于會員數量的增長,而又受制于“會員電商”模式,云集業績增長乏力。
顯而易見,長期的虧損已經成為云集不可言說的痛,如果這一問題不能解決,云集的未來發展堪憂。
流血上市,虧損成頑疾
一年前,云集成功赴美上市,成為“中國會員電商第一股”,看似華麗的背后,實際上是云集難以言喻的虧損歷程,僅獲兩輪融資的云集,在資本的寒冬中最終決定通過赴美IPO來解除擴張中的資金壓力。
顯然,上市只不過是云集一直虧損的狀態下,企圖依賴融資自救的手段罷了。
我們都知道,云集的運營模式是以優惠的價格提供高質量的產品給付費會員用戶,并激勵會員在社交網絡分享云集的商品。
也因為這一模式,云集在招股書中將自己定位為“會員電商”。
因此不難發現,云集的快速擴張主要依靠改革后的會員人數激增,且會員成為主要的消費陣營。
也得益于會員制下的收徒模式,云集微店的用戶增長速度非常快。
查閱數據可以發現,在2016年,云集微店的注冊用戶為250萬,2017年這一數字上升至1690萬,2018年則達到2320萬。
但是,用戶增長并不一定能帶來可觀的收益。
相對于云集而言,通過會員推薦機制,店主會員自發去尋找消費者,刺激老用戶主動為平臺帶來新用戶,通過用戶之間的社交關系完成客戶裂變。
這種方式看起來天衣無縫,實際上就算你辛苦拉來會員也只是觀望,并沒有形成長期購買的沖動,大多數為了拉新回本而做的簡單信息傳遞,購物的目的不在于購物本身的時候,獲客成本就會無形增加。
加之云集的商品采用自營模式,庫存就會積壓嚴重,一邊是銷不出去的產品,另一邊是發展不來的會員,進退之間,云集搖擺不定,開啟會員制電商的道路步履維艱。
會員制不僅造就了云集的成功,也給云集帶來了未來發展的困境,特別是庫存方面的持續走高,也為云集未來的發展帶來不小變數。
會員制是雞肋
相比“社交電商”,靠微商起家云集更愿意強調自己的“會員電商”定位。
上市之后,云集啟動了“0元開店”會員體驗計劃,開始弱化手機開店賺錢,轉而強調“購物享受批發價”,意味著云集開始弱化分銷模式,向C端會員折扣電商轉型。
云集電商上市后,會員模式下會員裂變增長進入瓶頸,業績增長第二落點仍在探索中,推出商城業務效果暫未可知。
不僅如此,偏重自營模式的云集毛利較小成本較大,在此基礎上去年銷售和市場營銷等成本不斷升高升高,短期內云集無法改變“燒錢”現狀。
流量是電商,甚至可以說是所有互聯網公司的核心資源,電商平臺都努力從外部獲得更多流量,保住已有流量,并掌握流量分發的權力。
中國移動互聯網用戶規模增長放緩,網絡購物 app 的日均使用時長基本不變。
云集借助會員制的概念在做產品促銷,所有的會員都有銷售的任務,為了賺取傭金,產品質量的好壞反而不是最重要的。
而渠道下沉是建立在產品質量為前提的一次博弈,如果基層消費者對你的產品不認可。
但靠資本助推下的流量不會長久的,云集在一個市場上獲客的時候,這是一個標簽,一旦這個標簽形成就很難撕掉,但是完成獲客總是要付出一定的代價的。
而另一方面,因為會員制度并非是云集獨有,相對于整個電商市場,會員市場要小的多,很多參與網購的人并沒有意愿發展成為會員。
同時一旦成為一個平臺的會員,不同于視頻、音樂等有版權問題的平臺,會員基本不會再去開通成為另一個平臺的會員,這就導致了會員增速放緩成為必然的趨勢,推動云集發展的,也將阻礙云集的發展。
會員制是一個有價值的模式,從它推動云集上市,阿里、亞馬遜、Costco等眾多巨頭紛紛開展會員制就可見一斑。
會員制+社交電商是云集的一大優勢,但這一模式可能難以持續。
首先,國內互聯網流量已經增長困難,電商平臺的獲客成本不斷提升。
其次,云集會員的主力軍“寶媽”的數量并非無限,未來必然出現增長瓶頸,因此云集已經開始面臨如何轉型的問題。
如果說會員制成就了云集,但由于會員制的“三級分銷”模式,也讓上升中的云集迎來發展中的困境,如何轉型、如何探索新的模式,才能從根本上解除發展中的硬傷。
互聯網“紅利”,硝煙四起
當下社交電商已是一個萬億規模,涉及數億人購物消費的大市場,多重因素倒逼行業進行深度改革。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會員制的“人頭費” 模式也將受到市場的“驅逐”。
一方面,在官方不斷打壓下,社交電商平臺會發起自我凈化。
一方面,微信為首的社交平臺已開始嚴厲打擊擾亂秩序的違規社交電商,存在“拉人頭”問題的平臺會逐步被清理出局。
隨著互聯網的“紅利”席卷。社交電商已經被業內看作近兩年年已經來臨的風口。
巨頭入場,中小玩家紛爭:京東拼購、蘇寧拼購、貝店、網易推手、微選、云品倉、淘寶特價版,此外還有洋蔥海外倉、有好東西等拼團、分銷,基本上已經成為國內電商的“標配玩法”。
通過用戶分享,在社交媒介(微信等平臺)利用社交關系幫助商品傳播,低門檻促銷活動來抓住用戶貪婪、炫耀、興奮等人性需求刺激用戶幫助產品找用戶,以此完成銷售裂變的電商模式。拼多多是當仁不讓的典型案例。
這種模式的商業邏輯,建立在社交平臺龐大的免費流量池之上,通過多人拼團可以拿到折扣的吸引力,在微信10億用戶中將對低價敏感的用戶篩選出來。
這種模式,可以用低成本激活曾被主流電商平臺忽視的“五環外”人群的購物熱情,拼多多成功后,淘寶、京東等電商巨頭也開始通過各種方式將觸角伸進這個領域。
另一方面,社交內容電商的崛起也不容小覷,以內容驅動成交,用戶基于同一興趣聚合在符合“調性”的社區,由用戶自發創造的海量質量內容來吸引更多同類用戶聚集在一起,然后引導用戶裂變與成交的電商模式,最為典型的就是小紅書。
電商市場瞬息萬變,云集5年前抓住時機,迅速做到上市,但在如今互聯網洗牌大潮的處境下,再不變,將會面臨被淘汰的命運。
變則通,不變則亡
持續虧損以及會員硬傷病根難除,再加上互聯網外部環境競爭激烈的背景下,留給云集的時間已經不多。對于云集而言,云集不僅需要一個足以扭轉自己在人們心中形象的重要節點,還需得有一個拿得上臺面的盈利模式,需要對產業鏈更加深耕。會員制的核心在于優質產品和服務。在保證高品質和低毛利以及高速周轉的同時,把高性價比的商品和服務提供給會員,讓會員主動付費,并保持相對較高的忠誠度,而相對于云集的“分銷”模式下的會員制,這才是云集需要學習并且轉變思維的精髓。而隨著社交電商模式作為一種新興的商業業態,它的潛力的確巨大,已經成為電商領域無法忽視的一股力量。
云集需要在一眾競爭對手中能夠找準自身定位與方向,有效解決目前面臨的重大爭議,或許才能找到活下去的希望。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