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撈上市后麻煩不斷,張勇卸任CEO“退出江湖”為哪般?觀點
疫情后的2021年,海底撈遭受著上市以來前所未有的嚴重虧損,菜品漲價、店鋪歇業、凈利下滑、翻臺率下降等等……處于逆境下的海底撈,不再沸騰了。
近日,海底撈方發布管理層人事任命公告:副首席執行官兼首席運營官楊利娟調任首席執行官,董事會主席兼前首席執行官張勇將繼續擔任董事會主席及執行董事;李瑜出任海底撈中國大陸地區首席運營官,王金平出任港澳臺及海外地區首席運營官。
海底撈此時的人事變動,似乎也在意料之中。
疫情后的2021年,海底撈遭受著上市以來前所未有的嚴重虧損,菜品漲價、店鋪歇業、凈利下滑、翻臺率下降等等……處于逆境下的海底撈,不再沸騰了。
逆勢下瘋狂擴張,禍端不斷
自2018年海底撈上市獲得融資后,門店數量持續增長。數據顯示,2020年新開544家門店,相較比2019年增長近8成,而2021年上半年繼續“野蠻生長”,新開299家門店。截至2021年6月末,海底撈總計擁有門店1597家,多數開在三線及以下城市。
但這場“瘋狂”的擴張,看似是豪賭,實則是一場禍端。疫情發酵下的實體餐飲業顯得蕭條了不少,顧客到店就餐的熱情并不高漲。
由于業務擴張,2021年上半年海底撈的資本負債率達75.4%,加劇了發展壓力。據了解,2021年上半年海底撈員工成本達71.61億元,同比增長75.8%,物業租金及相關支出達1.98億元,同比增長125.2%。
與此同時,海底撈的經營數據也不盡如人意。2018年—2020年,海底撈翻臺率已經連續三年下滑,分別為5.0、4.8、3.5,2021年上半年更是低至3.0。
2021年下半年海底撈來了個“急剎車”。2021年11月5日,海底撈稱決定在年底前逐步關停300家左右經營未達預期門店,這也是海底撈成立以來首次大規模關店。
鏡面商業認為,海底撈的逆勢下野蠻擴張,對企業本身的現金流造成了巨大的沖擊,從而導致資金周轉下滑。并且當下火鍋市場競爭十分激烈,新晉玩家不斷涌現,這類玩家也“來勢兇猛”,海底撈也更加陷入困局。
負面新聞接踵而來,麻煩不斷
近幾年的海底撈可謂是個多事之秋,負面報道不斷。
2020年7月的海底撈,一連爆出了兩次食品問題。2020年7月20日,海底撈因“塑料烏雞卷”事件登上熱搜,當事人稱在第二天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胃部不適癥狀。沒過多久,海底撈旗下一家門店所用筷子檢出大腸菌群不合格,又一次將其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
與此同時,近日海底撈又因為“標簽”事件讓大眾大跌眼鏡。據了解,海底撈在其會員系統中對用戶的標簽描述,除了顧客的外貌描述,還有喜歡吃的食物以及一些禁忌等等,但也有“喜歡在APP投訴”類似這樣的內容,這標簽放在誰身上都會不舒服。
鏡面商業認為,企業對消費者進行主觀性和易讓人誤會的標簽難免會引起不適和反感。如果商家為了給用戶提供更個性化的體驗,給用戶喜好和禁忌標簽是值得倡導的,但是稍不注意就會得不償失。
高層緊急換血,未來之路如何發展
針對目前海底撈的困境,海底撈也一直在尋求新的出路。例如連續推出多個子品牌、新餐廳:“十八汆”、“佰麩私房面”、“撈派有面兒”、“新秦派面館”等9個餐飲品牌,但就目前來看,消費者對些“副牌”的感知度比較低,多品牌運營能力并不理想,也尚未激起水花。
2021年11月5日,海底撈宣布由楊利娟全面負責“啄木鳥計劃”,將持續對經營業績不佳的門店采取整改措施。同時,將重建和強化部分職能部門,恢復大區管理體系。
楊利娟獲委任為首席執行官后,也將繼續負責“啄木鳥計劃”的落實與推進。海底撈稱自“啄木鳥計劃”實施以來,公司內部管理和運營明顯改善。
鏡面商業認為,這么看來,由楊麗娟接任海底撈這艘大船,似乎是在遭遇大風浪之后的應勢而為。在目前的環境看來,海底撈十分關鍵的一點是要做到有針對性的整改,從而提升企業的市場效率。
換帥后海底撈又將如何前行,我們拭目以待。
鏡面商業論,混跡在商業江湖的從業者,做商業評論的領跑者!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