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滴籌公益變功利,莫讓“愛心”變“寒心”觀點

水滴籌公益變得功利,愛心該何去何從?
近年來,互聯網籌款平臺的出現,為公益慈善事業提高了效率,節省了成本,讓許多家庭免于因病致貧。作為互聯網籌款平臺,其特點和優勢就在于便利、快速,可以線上申請籌款,愛心人士也只要動動手指就可以傳遞愛心。
水滴籌作為社交籌款平臺、是目前國內免費大病籌款平臺,但就是作為國內網絡大病籌款零手續費的創始者水滴籌,在最近被爆出地推掃樓式尋找患者而發起籌款,籌款就用水滴籌,靠譜的大病籌款平臺這時候這個文案格外的刺眼,公益變得功利,愛心該何去何從?
掃樓式籌款,審核再出問題
11月30日,梨視頻發布《高薪+績效考核,審核漏洞多》的視頻,拍客臥底水滴籌地推“志愿者”,然而發現地推人員掃樓式在逐個病房中引導患者發起籌款。若真的是都需要幫助的患者,那也是增加救人的效率,無可厚非,但是拍客發現地推員們對募捐金額填寫隨意,對求助者財產不加以審核甚至有所隱瞞,而且表示并沒有具體的什么監督。
這樣的操作不禁讓人想起在2019年4月8日,德云社相聲演員吳鶴臣突發腦出血,其家人通過水滴籌發起百萬眾籌,最后籌集近十五萬。可是最后發現其家庭有車有房,這次也是水滴籌審核過程的問題。然而在同年的十一月底又出現審核失范的問題,這次“水滴籌”要犯愁了。
掃樓式籌款,審核失范,讓愛心被消耗,這也違背了水滴籌“用互聯網助力大病患者脫離危難”的初衷。本來捐款助人是一件富有愛心的事情,捐款者都是愿意的,但是平臺線下團隊在審核中對受助者的財產狀況不以審核甚至隱瞞,愛心被消耗后,真正需要幫助的患者又該如何求助?
愛心變寒心,公益底線不可碰
在此次曝光的視頻中,“志愿者”用量來拼業績,每單最高提成150元,月入過萬,實行末尾淘汰制,當掃樓”志愿者”,走上致富之路。在平常崗位上這樣的激勵機制似乎也司空見慣,這樣做可以激發員工作的熱情,但是簡單粗暴地激勵方式會出現員工為了追求業績,而出現將求助者的真實情況進行隱瞞或是不告知,用套話的模板來發起求助。捐助者在知道自己被蒙騙,這樣消耗他人愛心,讓愛心變寒心,以后誰還會相信網絡上發起的籌款信息,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受到的波及可能是致命的。
分享經濟,傳遞愛心,本是自愿,但那是在知曉真實情況下,本人出于愛心,分享自己的經濟來幫助重病患者。本是參與公益,卻被觸碰到了底線,愛心怎能不寒心,公益底線更是不可碰。
信任有危機,網籌是否該存在
公眾的信任是一個公司生存的基石,水滴籌同樣認識到這一次的失誤,讓水滴籌遭遇到公眾對其的信任危機,在相關報道在網絡上發酵后,水滴籌官方微博作出關于“線下籌款顧問”相關報道的說明,說明中表示會積極調查,整頓違規行為。此次信任危機,危及的不只是水滴籌,而是整個網絡籌款的行業。大眾對公益的信任產生了動搖,愛公益的人心寒了,讓需要公益來幫助的人群來說也是一次不小的傷害,目前應該重拾公眾的信任,網籌不能把愛心做成生意。
在12月5日晚水滴籌創始人致歉,表示再管不好水滴籌愿意把水滴籌交給公益組織。其中也有回應道關于水滴籌為何組建線下地推團隊,這是為了方便那些年紀偏大、互聯網使用水平較低的患者。這樣看來似乎也是出于善意而不是為了功利,但是為什么到后來就演變成了現在這樣,問題肯定還是出現在公司內部監管與審核的問題上,這是無可厚非的。
關于水滴籌產生信任危機,網絡籌款平臺是否應該存在,江湖老劉團隊認為水滴籌雖然出現了問題但不能否定他在公益上的積極作用,不可否認水滴籌在網絡籌款上對部分有重大疾病患者起到了幫助的作用。
這一次水滴籌消極的一面被暴露出來,公益好像變成了功利,讓愛心”變“寒心”。水滴籌雖然是一個商業平臺,但是因為本身就帶有公益的性質,因此社會公眾對其的監督會更加的嚴格,希望這次水滴籌有效整改,積極承擔自身的社會責任。
對所有互聯網眾籌平臺來說,審核要嚴格,管理要規范,不可觸及底線,不能只是通過公眾的監督,自身的規范也很重要,不能每次等到公眾發現才去整頓。
江湖老劉,TMT行業觀察者,社交電商行業分析師,知名IT評論員。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