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佬們的“北漂”是怎么熬過來的?金融
他們比如今的北漂更辛苦:編外人員,沒特別待遇,還經常加班。有人說,每天早上聽到鬧鈴鐘響,死的念頭都有了。本以為能在北京扎根,馬云卻無處不感到束縛,他不愿意作為政府的高級打工仔,長期…
馬云三進京城,矢志不渝
1995年,馬云的中國黃頁上線,這是馬云投身互聯網的一個事業。自從瞄準了互聯網商務,馬云辭掉了英語老師的工作。由于當時互聯網上的中國網站非常之少,第一個吃螃蟹的馬云很快嘗到了甜頭,杭州的望湖賓館、錢江事務所就是當時上線的,效果非常不錯。
緊接著,馬云到北京拜會張樹新,當時中國第一家互聯網公司“瀛海威”的創始人,是個女的。不過,兩個人并沒有共鳴。這是馬云在北京遭遇的第一次挫折,當時最早的互聯網公司并不看好他。
1996年,中央電視臺為馬云拍攝了一部紀錄片,馬云出現在鏡頭中,正在推銷自己的產品。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稚嫩的馬云在北京城中到處奔波,很少人能聽懂他的話,有個編導甚至干脆說,這人不像好人!可謂受盡冷嘲。
馬云也忿然說了一句狠話,再過幾年,北京都不會這么對我了,再過幾年,你們都知道我是干什么的。
這樣的激憤之言很少見,足見當時北京之行的艱辛。
但是,馬云沒耍嘴皮子,更大的成功來了。
1995年,中國黃頁為浙江外宣辦做了一個網站,獲得巨大成功。又一年,馬云的中國黃頁并入杭州電信,馬云賺到第一桶金。
馬云在杭州搞的中國黃頁火了以后,外經貿部也入了眼。1997年初,把馬云及他的團隊請到北京開發官網。
當時他們都坐在外經貿部東郊潘家園的集體宿舍里。一共13個人,分成三個小組群,就擠在三套小房間里。螞蟻金服CEO彭蕾也回憶說,住在潘家園,每天拎著兩個包子擠51路公交車前往外經貿部上班。
比起如今的北漂,他們甚至更辛苦。編外人員,沒有特別待遇,還經常加班。有人回憶說,每天早上聽到鬧鈴鐘響,死的念頭都有了。
但是,千辛萬苦搞出的官網沒有發揮應有效果,失敗了。這是政府方面定的方案,馬云只是照做。于是,馬云說服政府改變方案。
在馬云的主導下,一個成功的網站“網上中國商品交易市場”誕生并很快有了盈利。后來的外經貿部網站也成了國內最優秀的政府站點。馬云還得以在當時的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國務副總理吳儀、外經貿部長石廣生面前講演他的網站,風頭無兩。
本以為能夠在北京扎下根,畢竟北京的創業條件非常優越,但馬云卻感到無所不在的束縛和難以施展拳腳的不得志,政府工作的規矩教條讓他束手束腳,而他也不愿成為政府的高級打工仔,長期以編外人員存在。
1998年年底,馬云下定決心不再依靠政府這顆大樹,和小伙伴在長城上游玩了一圈,痛飲一番后離開北京,不再留戀。
這也是很多北漂人的人生軌跡。當然,離開北京并不意味著失敗,也不意味著北京之行毫無用處。
馬云短暫的北京之行還是獲得了更多,在中國最高級別的政府機構工作了一年多,長了經驗,增加了人脈。更重要的是,之后出現在湖畔花園的那十八個人已經經歷了一番磨礪,已經不是一無所知的十八個人,而是闖過大風大浪,見過了大世面的人。馬云如虎添翼。
再后來,誕生了我們熟悉的阿里巴巴。
北京給了馬云不小的挫折,在長達多年的時間里,阿里巴巴也沒有出現在北京公司的名錄里,但馬云其實還是向往北京的。
2000年,阿里巴巴首次在北京建立分支機構。后來,重心不斷向北京傾斜,投資里大把北京公司,如今阿里北京員工已經接近萬人。
2015年4月,馬云更進一步。當時,阿里巴巴在北京國家體育館舉行在京員工大會,馬云、阿里巴巴副主席蔡崇信、CEO陸兆禧、CPO彭蕾等,分布全球各地的高管團隊幾乎悉數到京。
馬云隆重宣布把北京定義電子商務以外的互聯網大本營,更首次鼓勵員工參與北京建設,釋放了大舉投資北京的信號。
北京是馬云心里的一座山,永遠想要翻越的大山。
李彥宏的北京創業史
三個大佬中,李彥宏和北京的緣分是最足的。因為百度總部就是在北京,而百度是地道的北京企業。
出生在山西陽泉普通家庭的李彥宏,是從北京大學的舞臺上起飛的,沒有北大,出身平凡的李彥宏恐怕很難有后來的成就。
1997年,李彥宏已經是信息搜索領域的杰出專家,手中握有從華爾街頂端公司道瓊斯子公司拿到的70萬股期權,豪宅名車一應俱有,儼然是華爾街翹楚。
功成名就的李彥宏還過上了養老的生活,種菜澆水,日子好不快活,但馬東敏看著不爽,激勵他不能甘于安逸,最后有了李彥宏的回國創業。
1998年末,李彥宏帶著120萬美元來到北京,注冊成立了百度公司,正式開啟了北漂的人生。
李彥宏回北京創業幾乎是順理成章的。
1998年,李彥宏受邀去清華大學講座。臺下坐著搜狐的人,當時,在北京創業的搜狐已經聲名鵲起。李彥宏的講座吸引了他們,他們紛紛建議李彥宏回國創業,并承諾搜狐會買他的技術。
還是在1998年,李彥宏找到了北大校友徐勇一同回國創業。他就是后來百度的聯合創始人,算得上百度第二號員工。
徐勇當時和一些在硅谷工作的中國人一同拍攝了反映華人硅谷事跡的紀錄片《走進硅谷》,李彥宏參加了首映式,后來這部電視劇還放在北京電視臺播。
1999年,李彥宏受邀回北京觀禮建國五十周年“國慶典禮”,這是他第一次全面了解中國發展狀況,堅定了他回國創業的決心。
一切和北京密切相關。當然了,當時互聯網的第一波熱潮——門戶網站的興起就在北京,這也為百度的提供了成長土壤。
后來,百度還把辦公室設置在北大資源樓420室,緊靠北大,接收了大量北大技術人才。
從這些來看,北京為李彥宏提供了不少優質條件。
不過,北京也給了李彥宏不小的打擊。
當時,李彥宏也是北漂。他的家,老婆孩子都在美國。李彥宏選擇回國創業,但馬東敏仍然留在美國工作,為李彥宏留下退路。李彥宏回國不久后,馬東敏就生了小孩。所以,長期以來,李彥宏忍受著與親人的分離之苦。這點和很多北漂人是一樣的。
而且,百度成立后的三年內,百度業務進展頗不順利,沒有盈利,每天都在支出大筆錢。
當時,李彥宏自己都急了,他和馬東敏說,如果真的過上沒有房子沒有車子的生活,承受得了么?
從華爾街精英變成一個處境尷尬的創業者,落差之大,一般人顯然難以承受。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打擊。百度如今是香餑餑,可以拿到各種政策優惠,但那時候可沒有。
今年5月,李彥宏在百度聯盟大會上回憶起當時的百度。他說,剛創立百度的時候,他到各地與政府溝通希望能得到一些優惠條件。但是十幾年前政府扶持軟件行業,對互聯網還沒有扶持。當時一些政府領導還勸他把百度變成軟件企業。
和親人遠隔重洋、遭遇創業挫折、不被理解,求助無門……相信那個時候,李彥宏對北京的感覺是糟糕透了的。
當然,李彥宏還是挺了過來,4年后,百度在美國上市,創美國股市213年以來外國公司首日漲幅的最高記錄,舉世矚目。李彥宏后來的北漂之旅也就順利多了。
馬化騰眼里的“北漂”
相比而言,馬化騰對北京的記憶應該是最少的。
馬化騰是深圳人,童年在海南度過,在深圳讀大學,后來又在深圳創業,缺乏北京生活的經歷。馬化騰的父親馬陳術是深圳國企的負責人,在深圳有多年的經營和積累,馬化騰也無需跑到北京創業。
如今,馬化騰周末經常飛香港,在他的香港豪宅中度周末,而不是飛去北京。總之,馬化騰和北京的緣分并不深。
不過,對于北京,馬化騰還是有一些經歷的。
早年間,騰訊的發展并不順利,尤其缺乏投資。2000年,互聯網寒冬來了,情況嚴重到可能賣掉QQ。
當時,騰訊找的投資人有很多,當然也少不了去北京。因為當時的投資人都在北京。
就在去年,馬云還感慨說,我們在第一屆高交會拿到風險投資,那時候深圳也非常難,互聯網所有的VC、PE全都在北京,沒有VC過來深圳,所以沒有深圳舉辦的高交會平臺,小企業非常難接觸到這些資本。
此外,馬化騰也曾回憶說,IDG曾經拉我們去見新浪等互聯網公司,開始感興趣,但都沒看上我們。據說,當時新浪拒絕的理由是,技術人員覺得一個月就能做出QQ這個軟件。
尋找投資人的失利無疑是北京留給馬化騰的深刻印象。以至于多年之后,他仍然多次提起。
去年,知名網紅和菜頭發了一篇文章《北漂八年》,描述了自己在北京漂泊的八年人生。沒想到,馬化騰也回復了一句。
馬化騰的言下之意不難明白,意思是說他 “北漂”了32年。
在馬化騰心里,北漂并沒有特別的意義,和他曾經在海南、深圳的漂泊日子是一樣的。這一想法還是比較新鮮的,因為在很多人看來,北漂和其他的漂泊、人生經歷是截然不同的。
看完三位大佬的北漂經歷,想必不少人都有不少感慨。
毋庸置疑,那個時候的北京對所謂北漂更加不友好。但那個時候,似乎沒有人在埋怨、懷疑、止步不前,大家都在努力戰勝“北漂”帶來的失落和恐懼,這才有了如今人們都趨之若鶩的北京。
來源:微信公眾號 互聯網圈內事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