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窺狂”小紅書觀點
面對質疑,小紅書給出了一個充滿“中國特色”的回應:3月26日,客服稱“權限開啟后出現高頻訪問屬于正常現象”;次日,官方賬號“薯管家”發布公告,將問題歸因于“跑步場景需要持續定位”或“搜索附近地點時的功能需求”。
每一條定位數據可能都在回答三個問題:你是誰?你在哪?你可能買什么?
凌晨三點,你早已熟睡,但手機里的小紅書應用仍在工作——過去30天內,它像一位不知疲倦的私家偵探,對你的定位信息可能進行了71,000次訪問,平均每分鐘超過1.6次。
它甚至比你的鬧鐘還準時。
你不是一個人被“偷窺”。在微博、知乎等平臺,數萬用戶貼出類似的隱私訪問記錄:有人發現小紅書在關閉后臺后仍“潛伏”讀取定位;有人從未使用過“附近推薦”功能,卻被記錄了46,000次位置信息。
很多人建議小紅書進軍天氣預報行業——畢竟每分鐘查7次位置,預報精準度或超中國氣象局。
1
面對質疑,小紅書給出了一個充滿“中國特色”的回應:3月26日,客服稱“權限開啟后出現高頻訪問屬于正常現象”;次日,官方賬號“薯管家”發布公告,將問題歸因于“跑步場景需要持續定位”或“搜索附近地點時的功能需求”。
官方回應“甩鍋三連”,用戶并不買賬。
“我從未發布過跑步動態,為什么凌晨兩點還在被定位?”一位北京用戶展示后臺記錄:3月18日2:07至2:09,小紅書連續讀取位置信息23次,而當時她正在沉睡。
專家直懟:不說明具體場景和必要性,就是耍流氓!這波回應太糊弄了。
更耐人尋味的是技術邏輯的矛盾。據稱即便是實時導航類應用,定位頻率通常為每秒1次(約每分鐘60次),而小紅書某些時段的讀取頻率高達每分鐘100次以上。
“這就像為了測量室溫,每隔0.6秒就打開一次冰箱門。”硅谷某地圖應用開發者評論道。
有程序員推測:可能是代碼中定位請求沒設觸發條件,導致APP在后臺“夢游式”反復讀取位置,連用戶睡覺時都在“打卡”。
2
在這場爭議中,一個未被言明的真相浮出水面:在當代中國互聯網生態中,用戶位置信息早已成為比黃金更誘人的資源。
小紅書為何瘋狂“查崗”?背后的算盤可能是——精準廣告的“吸金密碼”。
用戶定位=知道你在哪兒=推送附近奶茶店廣告=商家掏錢買曝光,這可能是小紅書「007式定位」的終極目標。你的位置越清晰,廣告主越愿意砸錢。
每一條定位數據可能都在回答三個問題:你是誰?你在哪?你可能買什么?
小紅書等平臺通過高頻定位構建用戶“移動圖譜”——常去高端商場的女性會被推送奢侈品廣告;頻繁出現在醫院的用戶可能收到保健品推薦;甚至通勤路線都能成為推測收入水平的依據。
有人擔心,這些數據經過脫敏處理后,會以每千次曝光50-200元的價格賣給廣告主。
這種商業模式與監管的灰色地帶形成微妙共振。盡管中國《個人信息保護法》明確要求“最小必要原則”,但何為“必要”始終缺乏清晰界定。企業常以’提升用戶體驗’為借口過度收集數據,而用戶幾乎無法舉證其不合理性。
3
這是一場“數據饑渴癥”與隱私權的掰頭。
小紅書高頻定位事件,本質是平臺“數據貪婪癥”發作——用你的隱私換它的KPI。這場博弈,輸贏不在技術,而在底線
相較于歐盟《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的雷霆手段——違規企業最高面臨全球營收4%的罰款,或如蘋果iOS系統強制應用征求用戶追蹤許可——中國的監管更像一場“貓鼠游戲”。
蘋果iOS強制彈窗問用戶“是否允許跟蹤”,據說80%用戶選擇拒絕——小紅書敢這么玩嗎?
2023年7月,小紅書就因“未明示收集使用個人信息規則”被上海網信辦約談,但處罰結果至今未公開。
此次事件發酵五日后,監管部門仍未介入。這傳遞了一個危險信號:只要不引發重大輿情,企業可以繼續在紅線邊緣試探。
抄作業都不會嗎?是不是應該強制企業公開數據用途清單(比如:定位用來賣廣告還是防走失)?另外,就不能讓高頻采集自動觸發監管審查嗎?用戶可一鍵拉黑過度索權APP。
監管該出手了!
4
這是一場不對等的技術冷戰。
普通用戶正用最原始的方式抵抗數據收割。有人將小紅書權限改為“使用時允許”,有人直接卸載應用,更多人開始研究手機系統中的“隱私報告”功能——這個被埋藏在設置菜單深處的工具,意外成了數字時代的“照妖鏡”。
我們被迫成為自己的隱私保安。但誰能24小時盯著手機?這根本是絕望的防御。
截至發稿,小紅書的定位讀取頻率仍是個謎。官方承諾的“技術自查”尚未公布時間表,而應用商店的下載頁面上,“持續定位”依然隱藏在密密麻麻的權限列表中,像一則晦澀的免責聲明。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