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單車出海或為中國互聯網應用出海帶來新可能觀點
BAT拳頭產品雖然借助出境游實現了海外落地,但卻很難實現海外生根發芽,原因在于它并未給海外本土用戶創造一種其必須要使用BAT服務產品的場景。
隨著互聯網人口紅利消失殆盡,獲客成本的不斷高企,國內互聯網進入下半場早已成為行業共識,而為了獲取進一步的發展增量空間,在以人工智能為主基調的技術加持之外,通過擁抱更為廣闊的海外市場,也成為了國內互聯網廠商不約而同地選擇。
一、借助出境游熱潮,中國互聯網應用實現海外落地
而事實上國內的BAT三巨頭對于海外市場的擁抱,也是動作已久,我們看到他們正載著出境游的東風,推動著旗下的支付、地圖(百度地圖、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等多方面業務的海外擴張,并在數據上取得了頗為顯著的成就。
我曾在《借助出境旅游的東風,看BAT如何擁抱海外市場》這篇文章中,對BAT的產品海外落地路徑和成果做了一個簡要總結:
從路徑上來說:BAT借助的是出境游的東風,通過幾年人次過億并且同比增長迅速的出境游市場,BAT旗下拳頭產品(導航、支付)成為了可以貫穿中國游客在海外市場旅行全過程——景點、酒店、出行、餐飲、購物等諸多環節不可或缺的高頻剛需應用,搭建起來了頗為天然的用戶場景。而中國游客所具備的強勁購買力更是促進了國外政府、商家紛紛與BAT們展開深入合作,賦力其獲得本地化優勢,為消費者提供更為便捷、熟悉的境外游體驗,以進一步刺激境外消費需求。
也正是在國內游客強勁購買力的支撐下,BAT拳頭產品海外落地的數據表現上佳。我們看到:百度地圖達成了直抵南美、橫跨歐亞,布局全球209個國家和地區,開啟了從“中國地圖”到“世界地圖”的蛻變之路;支付寶國外市場形成了“填補東南亞,入俗歐美日韓”的市場格局,已經深入日韓、歐洲、東南亞等國的零售、機場、餐飲等終端支付場所。
二、中國應用借助出境游熱潮落地困境:雖實現了海外落地,但卻很難實現海外生根發芽
但是從BAT拳頭產品海外落地路徑來說,我們卻不難發現他們取得海外成績背后存在的一些問題。
其中最為核心的問題在于:BAT拳頭產品雖然實現了海外落地,但卻很難實現海外生根發芽。
導致這種現狀的內在原因則在于:BAT拳頭產品當下在海外市場的落地,由于借助的是出境游的東風,而這也使其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滿足了中國出境游用戶的外海需求,簡單來說,就是換了一個地點服務中國用戶,而對于海外本土用戶,其并未(不能)實現強力的滲透。
原因在于它并未給海外本土用戶創造一種其必須要使用BAT服務產品的場景,導致的后果是,雖然BAT的拳頭產品在海外市場依靠出境游熱潮實現了數據落地,但是這種落地在本質上卻會隨著出境游用戶完成海外旅游而逐步消退,結束使命。
所以從這個層面來說,BAT的國際化征程,依舊是星辰大海。
三、構建海外用戶使用場景成為關鍵,共享單車出海或為中國互聯網應用出海帶來了一種新可能
在此,我們也看到,BAT產品要真正實現海外擴張(生根發芽),就必須要找到其能夠真正連接、構建海外本土用戶使用粘性的場景。而當下,國內共享單車的海外市場的大舉擴張,個人認為,正為BAT產品服務在海外實現真正的生根發芽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機會。
為什么這么說,其內在邏輯其實是非常簡單的,只需要將國內共享單車的發展壯大的實現路徑進行一次對調,我們就不難明白其中的道理與可能。首先我們講一下國內共享單車的使用方式:
我們在首次使用共享單車時,大致需要經歷如下的步驟:在應用市場下載一個共享單車APP,然后進行注冊、繳納一定的押金、而后就可以實現掃碼用車了。而在隨后的使用過程中,我們需要使用地圖找到共享單車的停放位置,在使用后,按照共享單車平臺的收費標準,完成支付即可。
而在這個過程中,其實支付與導航成為了不可或缺的部分。而正因如此,我們也看到在國內共享單車市場,我們還能看到的是,除開共享單車企業自己的APP之外,其實他們還被集成在了諸如微信、支付寶、百度地圖之內,其成為了這些應用的一個子服務板塊,其在更為方便用戶使用的同時,也擔負起了為這些應用線下擴張導流、培育用戶習慣的使命,諸如微信、支付寶的掃碼支付在線下的擴張,就與共享單車掃碼支付帶來的用戶培育有著莫大關系。
在此現實下,若我們將國內共享單車的這套集成使用方式對調一下,放在海外市場,會發生什么?簡單來說,就是讓微信支付、支付寶、百度地圖這些服務,成為共享單車APP內的一個服務子集,而供海外消費者選擇使用。
或許可以帶來的結果是:經過數次的使用與優惠吸引嘗試,體驗到了國內互聯網服務的快捷之后,海外用戶就或許能夠被培育為微信支付、支付寶、百度地圖的用戶,而在隨后,當他到那些掛著有支付寶優惠和微信優惠的海外商超市場,也就難免會想要在共享單車之外嘗試一把,從而產生一片新天地,實現國內互聯網產品服務在海外市場的真正生根發芽。
四、該設想的現實基礎在哪里?
1.國外用戶有著綠色出行的強烈意識,供給不足更為共享單車的流行提供了可能
共享單車在國內培育壯大了用戶的綠色出行意識,在當下多數用戶已經形成了短距離出行,使用共享單車的習慣。而事實上,在國外用戶的綠色出行意識甚至更為強烈。我們可以通過此前中國網在《共享單車正在流行 國外如何鼓勵綠色出行?》這篇文章中列出的一些數據來感受一二:諸如在巴塞羅拉,據統計,公共自行車Bicing旗下的每輛自行車每天平均被使用10次,在夏季或城市中心地段,每天使用次數多達20次以上;在美國紐約的Citi Bike,以6000臺自行車運營一個月便得到了40萬會員,并且自行車處于供不應求的現狀。而正是國外用戶對綠色健康出行有著這種強烈意識以及當下的供給不足現實,為國內共享單車企業在海外擴張和流行提供了可能。
2.國內共享單車企業海外擴張速度迅猛,這為國內互聯網產品的大規模落地提供了用戶基數。
在國內市場實現充分競爭后,共享單車企業紛紛開啟了海外擴展道路,并且擴張速度迅猛。數據顯示:當下ofo小黃車已經進入了包括英國、美國、澳大利亞、法國、意大利、日本等在內的全球 20 個國家,在海外超過 50 座城市開展了運營,投放了超過 10 萬輛共享單車, 為海外用戶累計提供超過 1000 萬次騎行服務。摩拜單車在當下也進入了日本、泰國、美國和澳大利亞、德國等地,在全球范圍內的多座城市,正式了展開運營。而其在當下數千萬的人群覆蓋率,事實上已經為國內互聯網用戶的落地提供了用戶基數。
3.共享單車使用人群多為本地用戶,而非中國出境游客。
如上所述,國內互聯網產品能夠出海落地但難以生根發芽的核心癥結在于 ,這些應用只是換了一個地點來服務中國本土用戶。所以在這樣的現實下,如何取得海外本土用戶的使用,而后培育用戶使用習慣就顯得至關重要。而共享單車則提供了這種機會,據ofo根據其帳號所綁定的手機統計數據顯示,其海外訂單中 99% 的訂單均來自當地用戶,而非中國的出境游客,這為國內互聯網產品培育國外用戶的使用習慣提供了天然契機。
而從這些現實來說,在海外市場,共享單車企業與支付、地圖業務的結合,實現優勢互補,以合力為海外用戶提供中國互聯網服務,有著非常大的想象空間和可實施基礎,而其它業務也是如此,在共享單車原有的 App 基礎上稍加改動,電商、音頻、導航、社交、金融等相關的業務事實上,都有著可結合的機會,即便是無法類似的業務結合,也可以通過簡單的硬廣和聯合推廣來實現倒流。
所以從這個層面來說,國內共享單車企業的海外擴張,其在實現擴展自身業務發展的需求之外,其實它更為中國互聯網應用在海外市場實現真正的生根發芽提供了新可能,是有機會打造中國企業服務產品出海全新模式的。
注:本文圖片源自網絡。
(來源:微信公眾號 kejilinzhang 作者:鄰章)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