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博會期間,我在重慶跟出租車司機聊了聊互聯網+
整理了五位司機哥們的講述,我發現他們眼中的智能是這樣的:
科技界有這么一種文體,叫做《XX期間,我跟XX聊了聊》,據說效果非常好。
本著熱愛學習的態度,我也一直想寫這么一篇。奈何AI界總是自己玩自己的,聊的不是開發者就是參展商,十分出不來效果。
還別說,功夫就是不負苦心人,這機會終于讓我等來了!智博會在重慶這幾天,絕對是“刷城”級的存在,街談巷議無不關乎“智能”二字。
在重慶采訪智博會的幾天,我一共五次打車(3次出租車+兩次滴滴)。由于重慶會展中心那叫一個萬車攢動,經常堵的嚴嚴實實,所以我跟司機在一起的時間也就格外的長。
最開始由于重慶交通廣播里一直在討論智博會的內容,也就順勢跟司機聊了起來。后來覺得蠻有意思,就在幾次打車時都跟司機反復聊這幾個話題,就算做了一個超微型的抽樣調查吧。
我們平時看到的智能產業分析與報道,無不是陽春白雪高談闊論。但在普通市民眼中,他們不知道什么叫風口、資本、算法,他們關注的是智能對自己到底有什么用;他們眼中對智能的誤解,也就是今天智能產業的挑戰;甚至從他們的視角看過去,也許才能看到智能技術真正應該成為的樣子。
整理了五位司機哥們的講述,我發現他們眼中的智能是這樣的:
科技界最紅的,似乎是3D打印
作為互聯網從業者,平常聽見的都是AI改變世界、區塊鏈完成社會進化之類的。但非科技行業的普通市民,最關注的是哪一項科技呢?
答案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我問第一位的哥最關注哪項科技?他告訴我,3D打印。結果這個答案,在之后的出租車閑聊里居然得到了高票贊同。原因很簡單,今天大家提到3D打印,后面會接的關鍵詞是:人體器官。
3D打印器官,在今年的智博會還是很搶風頭的。很多醫學機構展現了臨床3D打印與骨科、外科的結合,也有一大批生物科技公司展示了各種3D打印活體器官的DEMO。直觀感受是無論場內場外,對這項技術的熱情都極度昂揚。
雖然我們知道,客觀來說活體3D打印還有非常漫長的路要走。甚至相當多的問題,在今天的科技樹上還是根本見不到解決方案的。但這并不妨礙3D打印器官有著天然的宣傳優勢:一想到這技術,大家都會聯想到打印臟器。比如有位的哥就非常堅定地對我說,廣播里說智博會上都能打印耳朵、踝骨了,那打印心臟也就是幾年的事。
不難看出,健康才是民眾最關心的問題。但有些一聽上去就超級神奇的技術,比如直接換器官,可能客觀上已經掩蓋了其他智能醫療技術的宣傳。
比如AI影像技術,在今天對于普通人的意義可能遠大于3D打印器官,但這類技術在出租車上的龍門陣中還是陌生的。
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始終分不清楚
智博會開幕當天下午,我正從展館往外走。旁邊一個聲音嘹亮的小朋友說了一句話:機器人呢?
當我與的哥聊人工智能的時候,我發現小朋友的那句話其實非常重要。在科技行業外的民眾認知中,看智能展覽,就應該是來看機器人。
人工智能等于機器人,這應該是無數科幻電影、動漫作品里留下的頑固印象。可能我們覺得也沒什么,反正大眾也不一定非得知道自己購買的技術與服務到底是不是AI。但這種認知問題,其實已經并不能作為簡單的信息不對等來處理。
智博會的主題之一,是讓傳統企業與AI相結合,達到實體經濟的提質增效。但在長時間的采訪中很容易會發現,傳統企業對AI的接受是帶有明顯認知誤差的。很多很容易使用AI改變效率的行業,決策者也逃不出“AI是機器人”的怪圈。于是有些老板提到AI,就希望機器人來像工人一樣工作;另一些人則覺得AI不過是大點、先進點,同時也貴很多的變形金剛而已。
具體都感知AI上,大家也更熟悉的是用AI說話,也就是語音交互形式。而機器視覺、知識圖譜、專家系統這類技術,則在大眾層面與傳統經濟面前,處于完全陌生的境地。產業內外的信息不對等,事實上已經開始限制AI技術的效能最大化。
當民眾想要看到機器人的時候,你拿出一堆函數,這似乎是有點奇怪的。
當專家、企業和媒體在歌唱AI的時候,無數觀眾卻以為是在說另一件事。這還是有點尷尬。
并不被司機看好的交通智能
與出租車司機關系最緊密的智能技術,大概就是交通智能或者說城市智能。今年智博會上,多個廠家展示了以智能紅綠燈為主體的城市交通解決方案,毫無疑問,這個領域已經成為科技巨頭爭奪的紅海。
在聊到交通智能的時候,我費了好大勁才給一位的哥描述清楚了智能紅綠燈的操作原理。比如它由AI大腦進行后臺控制,可以根據車流量來計算通過時間,可以讓紅綠燈不再等時,從而達到更高的通過率。
沒想到司機哥們的第一個反應是:紅綠燈時間不統一那還能行?當然,也可能是我沒講清楚的原因。但確實與多位司機聊過之后,大家普遍對這類AI自主判斷交通情況的技術不置可否。
比如有司機提到,AI控制紅綠燈,是不是也就讓后臺認為控制成為了可能?遠在控制中心的某個人,會不會因為想要讓某地馬上疏通,從而加長其他街道車輛的等候時間。而且人為不公平即使出現了,普通司機又怎么知道呢?
另外一個問題,AI來處理紅綠燈等交通問題,當然是根據車輛多就多放行時間的準則。但那對車流量較少路段的司機公平嗎?人家費盡心思挑了不堵車的路,結果被紅綠燈扣下了?
還有一個問題,假如緊急狀況,AI是否能代替交警指揮?使用科技手段會不會導致交通部門對人為指揮交通的某種懈怠?
而且司機普遍也吐槽,重慶多雨多霧,全是山地,導航很多時候都不準,智能交通系統真的能適應這么復雜的氣候、地理和交通情況嗎?
聽完出租車司機的教育,又發現去智博會現場最好的辦法其實就是坐輕軌——這心里還是有一點涼涼啊。
5G的價值與迷途
5G明年就要來,這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實。而在今年的智博會上,5G也毫無疑問是重點技術之一。但在出租車司機那里,我們能聽到意料中對5G技術的評價:4G都夠快了,要5G做啥?
在科技產業這里,應該每個人都能夠馬上作答:5G是物聯網的基礎,萬物智能的開關。
但對通信業務的最終消費者來說,普通市民似乎并沒有這么高的“覺悟”,顯然也沒有做好給家里設備買5G卡的準備。
這個層面看,5G的真實推廣情況,很可能不是很多分析者想象的那么地動山搖。畢竟4G在數據傳輸速度上已經來到了一個臨界點,用戶真正需要的是穩定和體驗優化,而不是速度上的快速革命。
因此對于大眾市場來說,4G和5G長期共存,運營商推廣整合式體驗方案,似乎是更合理的選擇。而對于等著押注5G,來一輪豪賭的創業者和創業公司來說,似乎也更應該慎重。畢竟5G市場,很可能是溫水加熱的過程,而不是馬上沸騰。
客觀來說,今天的一切大型科技展會,在行業外的市民那里,更像是一種城市名片帶來的自豪感。這當然是好事,但也可以讓我們清晰看到,高科技產業內外對技術的認知,其實還是存在清晰界限的。
尤其當智能技術必須進一步與傳統行業結合,帶動實體經濟發展時,市民所想、企業所急,與科技從業者的思考不能有效接軌,還是有相當隱憂的。
畢竟智能技術不是空中樓閣,必須下沉到行業中間。而很多技術又看不見摸不著,不像移動互聯網這樣清晰可見。
或許這中間需要科普,需要傾聽,更需要對話。但無論如何,智能技術正在改變社會經濟和我們的生活,只是或多或少,或慢或快而已。
這就夠了。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