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害了這家中國藥,美國都要給他開綠燈,站著把錢掙了!金融
7月19日,驕陽似火,酷暑難熬。但對許多醫藥行業的從業者來說,卻是冷汗直冒。經歷了近半年的討價還價,國家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最終發布了《醫保藥品目錄準入談判結果通知》。
7月19日,驕陽似火,酷暑難熬。
但對許多醫藥行業的從業者來說,卻是冷汗直冒。
經歷了近半年的討價還價,國家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最終發布了《醫保藥品目錄準入談判結果通知》。
44個擬談判藥品,36個中標,進入《國家醫保藥品目錄2017版》乙類范圍的藥品名單。
為了能夠進入這份名單,各家藥企可是使出了渾身解數。但無奈,談判對象可是人社部,說一不二的官老爺。
當年跨國公司為了中標高鐵訂單,真是吃盡了苦頭,把老底都交了出去。
沒辦法啊,誰讓對方是唯一的壟斷者,議價能力就是強。
你不服不行。
這次也是,最后36個中標藥品,平均降價幅度44%,最高的砍到了70%!
大部分進口藥品談判后的支付標準,都要低于周邊國際市場價格。
藥企們的心在滴血。
“砍價特別狠,超出企業的預期。”
“滿頭大汗,扶著墻出來……”
在媒體的報道中,受訪談判代表大多如此表達感受。
眾目睽睽之下,唯有一支藥,與眾不同。
康柏西普(朗沐),醫保支付價5550元/支,相比目前售價6800元/支,降價幅度僅為18.4%!
在強勢的人社部面前,他硬是站著,就把錢給掙了。
這到底是何方神圣?
1
康柏西普,是一種眼用注射液。
主要治療的疾病,叫“濕性年齡想關性黃斑變性(WAMD)”,名詞太專業了,相關技術原理君臨讀了好幾遍,眼前仿佛看到了數百顆星星在閃爍。
好吧,我決定化繁為簡,把結果跟大家解釋一下就好了。
簡單來說,這是一種老人病,年齡超過了50歲,大概100個人里面就有2個會中招。
一旦得了這種病,輕則視力嚴重下降,重則失去光明,跟漆黑為伴。
咋辦捏?
傳統藥方是沒什么好辦法的。
直到進入生物醫療時代,人們才找到了解決這種疾病的“光明之藥”。
嘗頭啖湯的,是美國基因泰克公司和瑞士諾華制藥聯合開發的“雷珠單抗”,這款藥2012年進入了中國。
第二個,就是“康柏西普”,2014年上市,比前者僅僅晚了兩年。
一直到今天,中國市場上治療WAMD這種病的藥方,都只有以上兩款。
所以,在和人社局的談判中,就是一對二的格局。
那不就是“斗地主”嘛,誰勝誰負還真不好說呢,所以這也就是“康柏西普”硬氣的根本。
至于二人轉的競爭格局,那就更簡單了。
兩種藥相比,外資的雷珠單抗,醫保售價5700元/支,比國產的康柏西普,貴了150元。
但是,要治療這個病,雷珠單抗的推薦用藥是12支/年,而后者只要6支/年。
很明顯,國產的康柏西普在療效上更強,實驗數據也證明,康柏西普的靶點更多,臨床療效要更好一些。
更重要的一點是,根據醫保規定,每眼累計最多支付9支,每年支付最多4支,超出數量就得患者自己掏錢買。
如此一來,結果就很簡單了。
根據PDB數據,雷珠單抗2014-2016年復合增速只有8.8%,而康柏西普近3年復合增速高達163.8%!
2016年,康柏西普市占率已經超過三分之一,仍在高速搶食中。
如圖:
樣本醫院雷珠單抗及康柏西普市占率
2
放眼全球。
目前世界上治療WAMD病的主流藥,也是只有兩種。
一種是上面說的“雷珠單抗”,另一種,是美國再生元藥業和德國拜耳合作開發的“阿柏西普”,2012年上市。
“阿柏西普”上市之后,基本上是壓著“雷珠單抗”打。
為啥捏?
答案跟上面的國產藥“康柏西普”是一樣的,就是兩大殺手锏:靶點多和給藥頻率低。
2014-2016年,阿柏西普復合增速約37%,2016年全球銷售額達到52億美元,已經超過了雷珠單抗的市場份額。
如圖,
阿柏西普和雷珠單抗全球銷售情況:
一樣的邏輯,一樣的命運。
“雷珠單抗”已經抗不了幾天了,注定將是杯具的結局。
接下來,將是“阿柏西普”和“康柏西普”,兩個東西方的新生代王者之間的較量。
西方的“阿柏西普”還沒有進入我國,雖然已經向我國的CFDA(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申報了,但是最快也要2018年才能獲批上市。
即使上市了,沒有進入醫保目錄,也很難在短期內對東方的“康柏西普”構成威脅。
另一邊廂。
2016年10月,東方的“康柏西普”,已經獲得美國FDA批準,直接進入WAMD III期臨床試驗,將進入百億美元的美國市場。
3
跳過I期和II期臨床,直接進入美國III期臨床試驗,這是中國生物創新藥歷史上的第一次。
絕對里程碑式的事件。
對于政治和產業界意義來說,鼓舞人心,對于公司來說,直接意義就是省了2年時間和上千萬美元!
這背后的主角,就是康弘藥業(002773)。
康弘的前身,是1996年成立的濟民制藥廠,隸屬于成都第一人民醫院。
到了1998年,已是虧損累累,百般無奈之下,唯有改制。
接手者名叫柯尊洪,曾在四川大學華西醫學院做老師和藥劑師,90年代下海,去了海南島特區闖蕩,市場嗅覺敏銳。
從一個毫無技術能力的底層屌絲起步,柯尊洪掌舵下的康弘藥業做過藥材批發,做過仿制藥,然后嘗試做創新中成藥,改進劑型,再升級做生物創新藥,自主研發,十年磨一劍。
這是一個中國制藥公司產業升級的典型代表。
醫藥股王恒瑞之后,隨著越來越多的優質醫藥公司IPO,他們正陸陸續續的浮出水面,成為下一個潛在的接班人。
上面我們說了,康弘是一個升級打怪硬拼上來的公司,所以跟很多新秀生物制藥公司不一樣,他的產品庫里,并不止生物藥一個。
“康柏西普”再牛逼,在總營收和利潤構成中,也不過占了五分之一而已。
中成藥和化學藥,目前各占比40%,還是康弘的利潤支柱。
并且,他們個個都不是省油的燈,要么是獨家藥,要么是市場份額數一數二的藥,毛利率全部超過85%!
隨著生物藥“康柏西普”的上市,營收占比不斷擴大,推動整體毛利率節節上升,2016年已經邁上了90%的耀眼大關。
可以預期,這個數字在未來幾年仍將繼續攀升。
因為,我國WAMD藥品市場的滲透率實在太低了,目前只有1%-2%,而美國卻是14%。
原因很簡單,康柏西普以前賣6800元/支,一年要用6支,那就是4萬元,幾個病人用得起啊!
但是,現在進醫保了,70%-80%可以報銷,一年只需要個人支出一萬多就夠了,用藥動力完全可以想象。
這是一個數倍增幅空間的巨大市場。
代價只是不到20%的降價,你說劃算不劃算呢?
4
2010年,主管康弘生物技術研發的副總裁俞德超另立門戶,曾讓康弘經歷了一場危機。
俞德超,美國加州大學藥物化學博士后,中組部“千人計劃”國家特聘專家,也是康柏西普的主要發明人,曾被評為國家“2016年度科技創新人物”,那一年的獲得者里,站在一起的還有“長征五號”、“天宮二號”和“神舟十一號”的研究團隊。
可以說,俞德超對于康弘來說,具有至關重要的價值。
尤其是,那時候的康柏西普,正處于臨床試驗的關鍵階段,不容有失。
很多投資者都為康弘抹了一把汗。
但是,今年5月康柏西普的pmCNV適應癥已經順利獲批,剩余的2個預計也將在今明兩年獲批上市。待康柏西普全部適應癥獲批后,目標市場人群將是目前的3-4倍!
這場危機的渡過,驗證了康弘團隊的管理能力,其中一個關鍵的因素,就是康弘管理層的團結一致。
康弘目前是一家擁有濃厚家族企業色彩的公司,前十大股東持有公司82.57%股權,幾乎全是一致行動人。
如圖,
2017年一季度康弘前十大股東持股情況:
第一大股東,康弘科技,柯尊洪持股81%;
第二大股東,柯尊洪本人;
第三大股東,柯瀟,是柯尊洪和第十大股東鐘建榮的兒子,柯瀟和鐘建榮均是康弘的董事和副總裁;
第四大股東,龔靜,是監事會主席龔文賢的女兒,是康弘生物的財務職員;
第五到七大股東,是幾個鼎輝的投資基金,在IPO前就已經跟康弘簽了一致行動人協議;
第八大股東,趙興平,是康弘董事兼副總裁;
第九大股東,鐘建軍,是鐘建榮的弟弟,也就是董事長的小舅子,擔任康弘的財務總監兼董秘。
從上到下,全是相親相愛的一家人。
你說好,還是不好呢?
其實并無絕對的好壞,家族公司里也有做到像三星、高通這樣的牛逼公司,其中一個顯而易見的好處就是——
當領導核心牢牢掌控住決策權的時候,決策的執行效率會非常高,遇到危機也就能輕易化解了。
5
我們看康弘的在研產品:
9個藥中,4個化學藥,2個中成藥,3個生物藥。
生物藥的研發力度在不斷加強,其中處于獲批臨床、一期、二期的藥品分別都有布局,一個接一個。
生物創新藥研發周期極為漫長,因此很多公司都有“十年研一藥,一藥吃十年”的癥狀,帶來公司業績的步步驚心。
康弘明顯屬于另一種風格的,穩健踏實,走一步,看兩步。
在他之前,恒瑞最愛這么干。
來源:微信公眾號 君臨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