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拜做錯了這三件事,讓投資人李斌公開痛批觀點
最近,酷騎單車、小鳴單車、小藍單車等相繼因經營困難、無法融到資而幾近停擺,讓共享單車的商業模式受到了外界的持續拷問。
最近,酷騎單車、小鳴單車、小藍單車等相繼因經營困難、無法融到資而幾近停擺,讓共享單車的商業模式受到了外界的持續拷問。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2月10日,摩拜早期投資人、易車網及蔚來汽車創始人李斌在“中國企業領袖峰會”上再拋重磅炸彈,在主題為《廣交朋友,不能死在錢上》的演講中,李斌火藥味十足地表示,“補貼是互聯網競爭的萬惡之源”,“摩拜本來挺好,用戶也挺開心,5毛錢一次,1塊錢一次也沒覺得是個事兒,突然有人不收錢了,你怎么辦?這不是一個可以持續的商業模式。”
顯然,李斌這一番言論,不僅僅是在批判共享單車補貼亂象,而且也有對其所投資企業摩拜“隔空喊話”的意思。
摩拜管理層不重視商業模式,這讓投資人李斌很不淡定
通常來說,投資人與被投企業往往是一條繩上的螞蚱,不僅會幫著找下一輪的融資,還要搭上時間、精力,撮合資源,扶上馬,送一程,這在國內投資圈兒子里是心知肚明的規矩。因為只有被投的企業發展得順風順水,雪球越滾越大,幕后的投資人才能賺得盆滿缽滿,成為最大贏家。
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金沙江創投的“紅人”朱嘯虎,每次都會沖到一線“站臺”,甚至連羽毛也不愛惜了,與被投企業的競爭對手“撕逼”。比如當年因滴滴而批判神州專車商業模式,因小黃車與馬化騰在朋友圈公開“互懟”,都是這個道理。
但李斌作為摩拜單車的早期投資人,甚至可以算作是“發起人”,跳出來指責被投企業所在領域的商業模式不對,這就感覺有些“酸爽”了。分析李斌話里話外的意思,很難不讓人想到這樣一層:原本他以為摩拜的商業模型挺好才“上了船”,結果發現企業玩著玩著就不著道了,不光沒賺到錢,還在瘋狂補貼燒錢。一句“這不是一個可以持續的商業模式”,道破了李斌的懊惱和不看好。
但在12月5日在2017財富國際科技頭腦風暴大會上,摩拜聯合創始人兼CEO王曉峰的表態卻完全是另一番意思,“共享單車行業是長期投資,不能賺快錢,最重要的是能夠為社會做貢獻。”而更經典的言論是摩拜創始人胡瑋煒很久前說過的一句話——“如果失敗了,就當做公益了”。在搜狐科技一篇《摩拜CEO:失敗了,就當做公益吧》的文章中記錄下了這句話,胡瑋煒透露出的意思是:商業模式不一定非要找,無論是對社會還是對個人,只要做的事有意義,就是非常有價值的。
雖然過度地去揣測投資人與當前創業團隊存在意見“分歧”,確實有些臆測了。但世易時移,如今的共享單車戰局與當年李斌和摩拜初創團隊預想的路徑,顯然已經天壤之別了。看得出來,李斌很可能與朱嘯虎的態度是一樣的,支持摩拜與ofo合并,兩家走到一起后,就可以收割市場,落袋為安了。甚至可以說,相比于朱嘯虎,李斌的焦慮也許更甚,畢竟朱嘯虎雖明顯表現出促成兩家合并的意思,卻從始至終沒有在公開場合質疑過共享單車的商業模式問題。
而李斌的公開批判,居然上升到“商業模式不可持續”,只能表明作為投資人他已經著急了,不淡定了。特別是在摩拜單車接下來的戰略決策上,投資人、管理層的意見如果出現了不同的聲音,就很容易引發內部波動。之前在一篇《股權分散、創始人被架空,摩拜控制權之爭塵埃落定》的文章中已經暴露出了這種不穩定因素,摩拜創始人胡瑋煒、CEO王曉峰與投資人李斌三人間的關系比較“微妙”,坊間也流傳著多個版本。如果再考慮到李斌最新的“表態”,會不會泛起新的浪花,也未可知。
燒錢太多還要玩免費游戲,摩拜陷入拉鋸戰
雖然表面看,摩拜向市場上投放了近千萬輛單車,用戶騎行一次可進賬5角、1元甚至更多,但實際上,這些收入在高昂的造車成本和市場營銷、補貼成本面前,根本就是杯水車薪。
按照之前多家媒體的報道,截止到今年11月,摩拜單車的總投放量已經超過800萬輛,投入運營的車型主要以經典版和Lite版為主。如果按照平均單價1000元的價格計算,僅僅是車輛制造、采購的成本就高達80億元。當然,這個數字里尚不含單車的運營調配、維修等持續性消耗的運營和人力成本。這么算的話,摩拜前幾輪的融資恐怕也剩不下多少了。
在巨大的成本負荷之下,摩拜還大搞燒錢補貼,除了免費月卡以外,還有紅包車、彩蛋車、寶箱車等諸多花樣,也就是說,摩拜不光不收錢,還倒貼錢讓用戶騎車。這種不要命的玩法,也難怪資金鏈吃不消,投資人干著急。
今年11月,就在小藍單車陷入“挪用”押金、運營困難的輿論漩渦時,也有新浪等多家媒體報道稱,摩拜被曝資金鏈告急,挪用用戶押金填補缺口。今年12月4日,中國經濟網一篇標題為《摩拜CEO王曉峰回應“資金告急”:保證用戶押金隨取隨退》的文章傳遞了摩拜的官方回應聲音,摩拜CEO王曉峰接受中國經濟網記者采訪時表示,摩拜押金肯定是合理合法合規地在操作,能保證用戶想退押金的時候隨時退。不過,即使摩拜言之鑿鑿,想必這也可能并非空穴來風。
如今的共享單車之戰與當年的滴滴Uber的巨額補貼大戰何曾的相似,一大批共享單車品牌因為融不到錢而倒閉關張,留下了一屁股的押金、供應商的債務。而摩拜與ofo兩家繼續角力,進入一場無休止的“拉鋸戰”中,至少目前絲毫看不出結束的意思。最終,競爭格局下一步如何演變?恐怕最終還是要比拼資金實力。相對來說,成本負荷更重的摩拜對融資、盈利的渴求更強烈一些,而截至目前,摩拜在下一輪融資安排和計劃暫時還沒有披露任何消息。
阿里不想合并,騰訊或又不再追加投入,淪為“炮臺”的摩拜進退兩難
其實,作為摩拜的發起人和早期投資人,李斌是一個相當低調的人,雖然身為易車網、蔚來汽車兩家企業的創始人,在投資圈里赫赫有名,但很少在公開場合“放嘴炮”,更不會直接批判某一家企業或某個行業,但這一次“炮轟”的“力度”卻相當大,令人意外。由此看來,摩拜管理層對商業模式的不重視以及瘋狂燒錢當兒戲的玩法,實在無法讓這位低調的投資人認同。
令李斌反感的還不止于此。在此次演講中,李斌還重點指責和批判了“炮臺型、炮灰型投資”行為,他表示,“公司也上市沒戲,投資人的LP要有回報要求的,這樣大家都不好。所以類似炮臺炮灰型的少做,對創業來說都是行善的事情,都是鼓勵真正的創業、企業家精神的事情,不要把事情搞得一地雞毛。”
李斌所謂的“炮臺炮灰型投資”,或許來源于和訊網的一篇標題為《痛批補貼是萬惡之源,背后的原因讓人深思》的解讀性文章,文章認為摩拜被騰訊當作了推廣微信支付的“炮臺”,結果所有投資機構都被綁上“戰車”,下不來臺,也無法退出。
恰好,前幾天,馬化騰發的一個評價共享單車競爭情況的朋友圈暗合了這一推測。馬化騰稱,“被當做支付的推廣工具了,可憐了其余小股東被鎖死”。如今聯系到李斌嘴里所批判的“炮臺型投資”的說法,以及針對“補貼那么多錢,到最后會變本加厲收回來”的行為的不屑,很難不讓人猜測,這或許是在側面提醒騰訊。同時,李斌對于一手扶持的摩拜被當成“炮臺”,多少有些怒其不爭的意思。
只不過,有趣的是,按照媒體的說辭,騰訊對摩拜下一輪融資的態度也變得有些模糊了,少了當年支持滴滴打補貼大戰時的堅定與果敢。
而偏偏在這個時間節點上,阿里的馬云卻明確態度:不想提前結束戰斗。在2017年的烏鎮互聯網大會上,馬云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我們做任何的兼并、合作都要思考對行業的貢獻,不能為了壟斷、為了早點收錢而做……做共享單車要有公益的心態,讓整個社會更加綠色、更懂得分享。”證券日報的一篇標題為《摩拜ofo投資人頻頻亮相談合并創始團隊被無視?》的報道指出,“知道騰訊希望合并,但不能為壟斷而做”,馬云說這句話已經讓他站到了合并的對立面。
或許這就能解釋近日傳出的“ofo將拿到來自于阿里10億美元融資”的消息了。只不過,在資金的角度上,對于摩拜來說,主動權或許已經不在管理層手里,而是取決于騰訊有多高意愿“應戰”。但不管結果如何,只要走到這一步,摩拜就或將顯得有些被動了。
和投資人不同,作為普通用戶來說,筆者倒是希望摩拜和ofo永遠都不合并,也不要出現哪一家被吞掉的局面,而是雙方一直良性競爭,這樣才能為廣大用戶提供更為便捷、低廉、優質的服務。
(來源:藍鯨TMT 作者: 曾高飛 )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