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頭條的“原罪”:不是算法,而是價值取向觀點
“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么?”這是孔乙己的邏輯,可能也是今日頭條的邏輯。
“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么?”這是孔乙己的邏輯,可能也是今日頭條的邏輯。
圖|王利芬微博炮轟今日頭條
“我從沒見過一個視頻公司有如此牛,它用任何內容都如進入無人之境,信手拈來毫不費力,無需自己生產也沒有任何版權觀念,從央視的節目到鳳凰的歷史片再到國外的音樂會,西瓜視頻取材只依據用戶喜歡然后掘地三尺把所有能找到的內容第一時間推送出來,并毫不猶豫打上自己的臺標,即便你是付費內容他也果斷截取三幾分鐘,帶來大量眼球就是它的盈利模式……”
能讓王利芬(優米網創始人)如此氣憤地在微博上怒懟,可見今日頭條真是把她惹急了,這一番炮轟也把今日頭條及其機器抓取、算法理論推上了風口浪尖。
王利芬的怒氣,源自于她發現今日頭條旗下的“西瓜視頻”盜用了優米網的視頻內容,損害了其版權權益。所以,王利芬在微博中直接點名“西瓜視頻”是理所當然。
今日頭條的態度與處理與2014年遭遇版權風波時截然相反,在看到王利芬針針見血的指責以及投訴后,西瓜視頻立刻下架了涉嫌侵權的視頻。
今日頭條總編輯張輔評對此表示:“我們正視外界的批評。我們從沒有忽視平臺的版權義務。”
看起來,今日頭條是尊重內容創作者版權的,但實際上真的能做到不再侵權盜用嗎?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要知道,關于今日頭條的侵權問題已持續多年,接下來更多的可能還是換個“馬甲”繼續“作案”。
然而,懂懂筆記關注的問題卻是在侵權背后,今日頭條機器推薦所帶來的信息流趨勢、抄襲洗稿成風,以及流量為王的價值取向。也就是說,盜用和竊取還只是表面問題,更深層的“價值取向”才是今日頭條的原罪。
它好像是個“慣偷兒”
這次西瓜視頻未經允許使用了優米網的視頻內容,并打上標記作為自己的內容向外發布,引起了王利芬、劉春等多位行業大佬的吐槽,業內紛紛指責今日頭條盜取視頻內容的做法。
但事實上,今日頭條非法抓取他人內容、侵犯他人版權的問題由來已久,指責的聲音從2014年開始就不絕于耳。只不過,那時候今日頭條隨意使用的多是文字內容,比如各大知名媒體的新聞報道和評論文章,而現在又升級到視頻內容的竊取。
2014年,今日頭條曾一度陷入版權風波,被多家知名媒體指控侵權。其中搜狐、《廣州日報》等被今日頭條盜用過內容的網絡媒體和傳統媒體就曾合縱連橫,一起舉起反今日頭條侵權大旗。
然而,當時今日頭條的處理態度遠不及這次的嚴肅認真,其官方回應稱“公司產品類似新聞搜索,不存在版權問題”,對侵權矢口否認。而且,侵權問題非但當時沒有得到解決(個別媒體與今日頭條在訴訟前達成和解),后來還愈演愈烈。
雖然,媒體對今日頭條的控訴從未間斷,但這并沒有阻止今日頭條繼續盜用他人內容的腳步。從某種邏輯上講,它堅持的那條“只做平臺、不做內容”成了擋箭牌。
圖|南方日報起訴今日頭條
就在今年4月,搜狐、騰訊先后對今日頭條提起訴訟。其中,騰訊訴今日頭條侵犯其作品,對其作品構成網絡傳播權的侵害。5月,《南方日報》也發布反侵權公告,矛頭直指今日頭條。《南方日報》稱,今日頭條未經允許擅自轉載南方日報社版權作品近2000條,對其構成侵權。8月,北京時間也發表聲明,指出今日頭條非法抓取、轉載其旗下“時間視頻”的短視頻內容。
媒體對今日頭條的指責聲音越來越大,前段時間甚至連《人民日報》都連續刊文評論今日頭條。據了解,與今日頭條侵權相關的起訴已累積立案百余件,但似乎最終結果多數并不樂觀。在7月騰訊對今日頭條的訴訟一審判決中,法院就駁回了騰訊的申訴。
而就在這次王利芬高聲指責之后,今日頭條對外透露,其已陸續與約一萬家媒體達成了版權合作并獲取內容授權。但這并不意味著——今日頭條平臺上發布的所有內容都具有授權。
可以說,迄今為止很多自媒體的觀點和文章,仍然存在被大量盜用(洗稿)的情況。
今日頭條的問題,遠不止“偷”這一條
懂懂筆記與多位業內資深人士交流過程中,有人調侃“在今日頭條絕對不能看喪葬類新聞,否則你接下來看到的會全都是這種推薦”。光是想象一下那個畫面,都令人覺得寒顫。
的確是這樣,今日頭條的機器算法和抓取機制決定了它的推薦方式,用戶瀏覽、打開哪一類資訊,它就會不斷地推送相同類型的內容。這種機器推薦機制的聰明之處在于,它可以迅速了解用戶的閱讀偏好,吸引用戶注意力,獲得較大的流量。但與此同時,今日頭條也暴露出一些弊病。
內容領域,機器算法不應該完全替代人工。今日頭條從創立之初就標榜自己是一家科技公司,只做內容的提供,而不做內容的生產。它利用機器算法,抓取其他平臺的內容,再在自己的平臺分發給用戶。這種形式很快就表現出很強的市場競爭力,搶奪了門戶和傳統媒體的用戶流量。不過,今日頭條掀起了一股潮流,大家都開始迷信算法推薦。
不過,慢慢地今日頭條完全依靠機器的推薦機制暴露出問題,沒人工的參與優質內容量變少,抓取的內容也越來越偏向一個點。
在IT評論人洪波看來:今日頭條的機器算法帶來的更嚴重的問題是,新聞報道尤其是調查性報道被革了命。最近,各個平臺也開始意識到這個問題,包括今日頭條、UC等資訊類平臺都在招收內容編輯崗位。
信息流方式,機器讓人的視野越來越窄。今日頭條所推崇的機器算法,可以在用戶點擊第一條資訊的時候就鎖定該用戶的閱讀習慣(機器認為的用戶閱讀習慣),繼而快速改變后續的內容類型,做精準有針對性的推薦。但如此一來,興趣推薦的結果是用戶很難再獲取其它有價值的內容。
你以為它懂你,其實它在控制你。舉個例子,懂懂筆記身邊的一個程序員比較喜歡搞笑視頻和拳擊比賽,而他手機里的今日頭條所推薦的內容幾乎只有這兩類。搞笑視頻可以說是短視頻里面量級最大的一類,而拳擊比賽的內容也數不勝數,所以這個程序員下班之后的所有時間基本都耗在今日頭條里。
剛開始他還很高興今日頭條這么了解自己的愛好,后來他發現今日頭條控制了他的瀏覽范圍,自己接收不到其他類型的資訊內容。
催生抄襲問題,行業洗稿之風盛行。由于今日頭條的機器推薦機制,一些文章的閱讀量很容易達到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前提就是要吸引眼球。由此催生的抄襲、洗稿問題,比微信公眾號發展時期的做號群體更為嚴重。很多人會從其他媒體平臺、微博、微信等渠道,扒出最有噱頭的三五百字,貼上幾張有看點的圖片,最主要的是標題要亮。需要強調的是,這種風氣已經從今日頭條蔓延至其他內容平臺,最讓業內哭笑不得的可能就是UC震驚體了。
圖|今日頭條作者的侵權行為
懂懂筆記就不止一次遇到過被抄襲、被洗稿的情況,比如日前發表的《月入兩萬的女主播和她過山車般的直播經歷》一文,被今日頭條上的其他作者一字不動拿去用了;再比如《一年四個月的反思:在一線城市,有多少人正在“被創業”》一文,被今日頭條上的作者@3N技術VC改成《一年又四個月的創業:在一線城市,有多少人也像我如此?》當做自己的文章發表,而且文章帶有第一人稱“懂懂筆記”的地方全部被改成了“我”。對于更多自媒體人來說,這樣的例子在今日頭條上不勝枚舉。
算法決定推薦機制,但人決定價值取向
需要強調的是,今日頭條作為一個流量平臺,不劃算的生意是不會做的。所以,即便是優質內容,如果所能帶來的訪問量還不及一個搞笑段子,對它來說都是不值得做的。
因此,今日頭條鼓吹的機器算法,其實就是獲取流量的一種手段,歸根結底做的是流量生意。而在國內互聯網領域,流量所能產生的價值是巨大的,大到足以讓人忘了偷和竊其實都是不道德的行為。
但懂懂筆記認為,機器算法的確能夠利用推薦機制為平臺吸引更多的用戶訪問量和留存時間,但盜用、剽竊他人的版權內容,實際上并不是算法的鍋,真正有決定權的是算法背后的人。
一位算法領域的博士告訴懂懂筆記,算法跟算法是不一樣的,最主要的是價值導向問題。“YouTube也是算法推薦機制,但與今日頭條不同,它是三種算法的綜合,會更照顧用戶的需要,而不是一味地按照機器的邏輯進行推薦。”
YouTube不會因為用戶的單次點擊就瘋狂地推薦相同內容,而是綜合訪問量、訪問時長、訪問速度等多個維度去計算某一內容是否適合推薦給用戶。這與今日頭條不同,但并不表示今日頭條的算法比YouTube差,而是因為今日頭條單一的流量導向故意為之。
懂懂筆記想說的是,內容平臺應該有社會責任,不能簡單地用機器替代人,用工程師替代編輯,而應該是人與機器協同、共同創新。請不要一出問題,就把鍋甩給機器算法。機器只能決定推薦機制,而人卻能決定價值取向,智慧比“智能”更重要。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