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債容易償債難 謹防校園貸重現校園通信
網貸業仍然是以“賭”為主,即賭對方會還債;如果不是靠“賭”,則違法性反而會加強,因為放貸人得依靠暴力等手段來提高償債率。
網貸業仍然是以“賭”為主,即賭對方會還債;如果不是靠“賭”,則違法性反而會加強,因為放貸人得依靠暴力等手段來提高償債率。
時值開學季,“校園貸”的生意也開張了。9月19日,據新京報報道,盡管監管叫停了校園貸,但大學生仍能從多個平臺上借款。
所謂校園貸,是指向在校大學生發放的貸款。放貸人的動機可以理解,一是大學生屬于相對優質人群,培養出客戶黏度、長線發展更是前景大好。二是大學生學習、生活場所固定,不易跑路。
不過,高校擴招了近二十年,現在遍地是大學生。很多學生對風險的識別能力和主體擔責意識卻不樂觀。瘋狂借貸、還不上錢的事情屢屢發生。由于背負較重的日常利息和具有違約金性質的逾期利息,大學生“先甜后苦”的借債人生活也過得頗為窘迫。
畢竟,學生當以學業為主,亦沒有太多余力去打工,缺乏穩定收入。若非家產富饒,學生自己貸款高消費,向父母索錢還債,又于心何忍?
有鑒于此,政府部門對校園貸采取了禁止立場,2017年6月銀監會、教育部、人社部曾聯合要求從事校園網貸業務的網貸機構一律暫停,根據自身存量業務情況,制定明確的退出整改計劃。9月6日教育部再次明確“取締校園貸款業務,任何網絡貸款機構都不允許向在校大學生發放貸款?!辈贿^,當下仍有不少校園貸在活躍,有的手機軟件APP還處于“是個人就貸”的地步。
誠然,部分校園貸平臺已采取了不少風險控制措施,如要求詳細提供借款人的各種信息;驗證教育部指定學歷查詢網站的信息,則能提高貸款額度;對18周歲以下者不放貸;對畢業班不放貸等。
然而,即便如此,校園貸仍然無法解決風險控制的核心問題,即保證借款人具有償債能力。校園貸及主流網貸業務追求快速放款,在幾十分鐘內就審批通過數千元貸款。它們何以能有令銀行都目瞪口呆的“高效率”?
事實上,網貸業仍然是以“賭”為主,即賭對方會還債,賭對方有羞恥感和長遠考慮。如果不是靠“賭”,則違法性反而會加強,因為放貸人得依靠暴力、威脅等手段來提高償債率,如臭名昭著的“裸條”。
從另一個方面看,大學生的貸款需求是否具有正當性,亦值得思考。
盡管大學生理論上應有平等借款權。但他們沒有固定收入來還債同樣是基本客觀事實。十幾年前,銀行曾經掀起過一波校園信用卡的熱浪,后來之所以退潮,與呆賬率較高不無關聯。對真正貧困的大學生,國家和學校普遍推行了助學貸款和助學金制度。家底厚實的大學生,可以通過與父母信用卡綁定的子卡來實現消費。而其他大學生不僅應該了解提前消費這樣的“現代金融理念”,更應該懂得量入為出的古老真理。
實際上,現在監管層已經努力推動商業銀行提供具有政策性的校園貸服務。雖然大銀行的貸款金額較低、審批較嚴,但利率較低、期限較長,優點同樣明顯。校園生活里的住宿和飲食成本較低,倘若大學生覺得不能滿足消費欲,首先應該反思的是自我消費欲是否正當,自己是否有能力承受這樣的消費。
市場本應該是自由的,人性的弱點卻令人無奈,發展尚不規范、風險重重的網絡貸款還是先遠離校園吧。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