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解鎖沒那么安全, 為什么還要加這個功能?智能
事實上,錘子科技CEO羅永浩曾在堅果Pro 2的發布會上表示面部解鎖沒有指紋解鎖安全;OPPO也曾在自家發布會上承認面部解鎖安全系數較低,不推薦使用。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安全性存在問題依然要做…
事實上,錘子科技CEO羅永浩曾在堅果Pro 2的發布會上表示面部解鎖沒有指紋解鎖安全;OPPO也曾在自家發布會上承認面部解鎖安全系數較低,不推薦使用。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安全性存在問題依然要做這個功能?
安卓手機主要靠算法
在回答上面的問題之前,先來了解一下目前安卓手機是如何進行面部識別以及解鎖的。從我們上面的視頻中可以看到,雖然我們測試的幾款手機在不同條件下解鎖的結果不同,但是它們在設置時的情景幾乎一致:開啟前置攝像頭,讓面部映在手機屏幕的圈圈里,保持頭部不動,完成錄入。
錄入過程基本上都是一樣的
這種錄入方式就已經暗示這些手機采用了相似的面部識別方案——2D照片+軟件算法。這種方式的好處在于對硬件依賴不是很大,基本上不需要為這個功能加入新的硬件,只要有攝像頭就能正常工作。也因為這種方案需要手機攝像頭的幫助,而攝像頭需要在光線正常的條件下工作,所以采用這種方案的手機無法在黑暗條件下解鎖(事實也是如此)。
至于怎樣防止照片解鎖,我們猜測依然是通過算法計算照片和真人的區別。整個算法是如何實現的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可以確定的是這些算法都存在弊端(網上出現許多用剪裁下來的照片破解面部識別的方法)。總而言之,這是一套更依賴于軟件算法的方案。
iPhone X不僅有算法 還有硬件
和這些手機不同,iPhone X的Face ID除了算法還包括一顆原深感鏡頭。而在面部錄入的過程中也不是簡單的錄入2D平面,而是借助原深感鏡頭探測面部縱橫信息,構建3D模型,再通過A11處理器將模型轉為數字信息記錄下來。換言之,iPhone X的面部識別包含了硬件和軟件算法兩方面。這也是蘋果有勇氣取消Touch ID的原因之一。
即使在黑暗情況下iPhone X也能用Face ID解鎖
因為有了這顆原深感鏡頭,讓iPhone X能進行紅外掃描,即使在黑暗的情況下,也能解鎖手機。另一方面,iPhone X會通過人的雙眼進行確認,再加上對面部深度的紅外掃描,通過軟件硬件兩方面區分真人和照片。
以上這些就是Face ID和其他手機面部識別的根本區別。一個依靠硬件和軟件,兩者緊密結合;另一個主要依賴軟件算法。自然而然,我們也能想到,僅靠算法的面部解鎖在安全性上和iPhone X還是有差距的。于是我們回到一開始的問題,2D面部解鎖沒那么安全為什么還要用?
一、因為蘋果公司做了 所以要跟熱點
和現在所謂主流的“全面屏”方案一樣,同樣主流的面部解鎖方案(2D照片+算法)沒有太大成本。既不需要增加硬件,也不需要花費時間研發(基本上是一些公司已有的方案,拿來就能用),而且還能成為手機一項賣點。
所以說沒什么成本跟一波熱點算是各個廠商心照不宣的一個原因。
二、全面屏讓指紋識別無處安放
由于全面屏的快速普及,如何給手機解鎖成為一個不得不面對的新問題。屏下指紋的技術問題還沒解決,后置指紋總容易讓人詬病,于是就出現了這種后置指紋識別+面部識別的組合方案。
都是指紋后置的鍋?
廠商們是這么構想的:不是總有人說后置指紋不方便嗎?那就加個面部解鎖。面部解鎖不安全怎么辦?沒事,反正不用它作為支付手段,不會涉及資金的糾紛。
誠然,從體驗來說,這種組合方案在多數情況下是令人滿意的。拋開安全問題不說,單從體驗上講,這種組合方案確實提升了手機解鎖體驗面部解鎖,即便在黑暗情況下不能進行面部解鎖,我們還能選擇指紋作為第二方案。然而問題卻是,如果我用了這種面部解鎖,只要不用作支付就真的不會出現安全問題嗎?
安全的問題沒有廠商們想得那么簡單
從我們簡單的測試中就能發現,有些手機在一些極端情況下都能面部解鎖,包括文章開頭提到的“捂上嘴和鼻子”。很多時候,我們確實希望面部解鎖既要速度快又能應對生活中各種情況,比如戴墨鏡、戴口罩,但這些不應該以犧牲安全為代價。
面部解鎖的安全令人深思
我始終記得某款手機在面部解鎖功能下的一段善意的提醒:“您的手機可能會被容貌與您相近的人或外形與您相似的物品解鎖”。如果說雙胞胎的情況在所難免,沒有任何一項面部識別技術可以很好地解決,那么外形相似的物品又是什么情況?
也許你也認為這些也沒什么大不了,手機解鎖就解鎖,手機里也沒什么不能給別人看的,又不涉及金錢和支付。那么,短信驗證呢?手機號捆綁的賬號密碼呢?設想很美好,然而事實卻是只要你的手機被解鎖,能利用的地方就很多,甚至修改所有捆綁手機號的賬號密碼。所以,不是只有涉及了金錢的問題才應該引起重視,不能保證安全的解鎖方案是否應該放到手機上,也值得我們思考。
來源:新浪手機 圖文:蘇航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