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產交易轉型的節點上,為什么說貝殼找房是那拋向未來的錨觀點

貝殼本身其實充當的是平臺方的角色,在貝殼找房的平臺上,凡是入駐貝殼找房的中介公司。
買房,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是一件大事。而與之相關的,房產中介則是房產交易永遠繞不開的話題。而目前房產中介仍然是一個透明度不高的行業,在這個萬物互聯的時代,中介行業卻仍然存在著信息不對稱,抓到有效信息仍然是一件難事。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房地產中介這一行業也隨之“觸網”。遺憾的是,很多企業只是單純的業務線上化,并沒有從根本上觸及傳統中介產業的根基。要想實現顛覆性的改變只有破而后立,而非在原先利益體的基礎上從線下到線上進行轉化。而今年二月,一個名叫貝殼找房的APP橫空出世,這一被業界稱為“新物種”的平臺,從多個維度來看,似乎已經具備了充當產業“破風者”角色的潛能。
基于產業痛點下的業態重構:以面容線,以線連點的降維攻擊
在討論貝殼找房商業模式之前,我們不妨先來簡單探討一下房產交易信息不對稱現象為什么難以解決。
其實正如開頭所說的那樣,整個房產交易產業鏈各個環節其實是彼此隔離相互對抗的個體,對于房產中介公司來說,在存量市場下展開的爭奪無疑是極為慘烈的。而在絕大多數的公司里,經紀人之間的業務關系是競爭而非合作。這也正應了那句很有名的臺詞:“小孩子才分對錯,成年人只講利弊”,利益面前,各方參與者只會采取你爭我多的廝殺。
在互聯網滲透已經非常深的今天,像房產中介這樣保有“原生態”的行業也是少有的。其實歸根結底,無論房產公司還是一般中介,最重要的信息其實就是房源和客源,所謂的競爭其實也是圍繞這兩個方面展開,彼此之間缺乏有效的合作機制,導致運作效率不高。這也是行業長期以來信息不對稱的根本原因,而弄清楚了這一點,看懂貝殼找房商業模式的價值也就能更簡單些了。
從大的框架來講,買賣涉及的其實就是需求方和供給方,二者需要有效的對接。而作為中間紐帶,在貝殼找房的ACN網絡中,貝殼本身其實充當的是平臺方的角色,有別于原先傳統供應鏈管理的模式,這是一種統籌多元角色的復雜在線協同,是平臺和多元物種的新組合,而在新型的生態中,有“點、線、面”三種核心角色。
面即平臺,也就是貝殼找房。以平臺的形式推動合作機制的建立,實現平臺以內的行業標準化進程,促使各個中介公司實現利益的優化。貝殼找房通過廣泛連接不同的角色,幫助平臺上的玩家廣泛聯接,最大限度的實現網絡協同。通過建立一種標準化、透明化的方式使得行業處于一個公開透明的環境當中。
就像天貓、京東這樣的雙邊市場,吸納各個商家在有序的規則下實行標準化的運作模式。而房產交易,也是一種銷售行為,貝殼找房其實正在創造這樣一個類似于電商的標準化運作模式,讓資源得以匯總和披露,讓平臺方和流量方實現對接,在房產交易的掘金路上充當“賣水人”的角色。
線即各個中介公司,就像電商平臺的商家,是服務的提供方,房源等信息得持有者,歸根到底,其實線就是就是利用貝殼找房的基礎流量服務能力,以較輕的方式進行商業活動。
值得一提的是,凡是入駐貝殼找房的中介公司,有一條基本準則,那就是要錄入真房源信息,而且基于真房源要共享、要合作。看似觸動了這部分人的“奶酪”,其實作為“面”的貝殼找房已經有了保障貢獻者權益的辦法。那就是即使自家房源在別家賣了,自己也有一定的分成比例,無形中幫助入駐平臺提高了自身產業的規模和銷售渠道。
由此可見,在“面”的約束下,“線”一方面可以有效的與目標流量實現對接和溝通,有利于實現交易轉化;另一方面,標準化是任何一個產業進步的必要條件,而在有序的市場中競爭,真正具備高質量房源的企業也能夠實現脫穎而出,更容易做大做強,同時也有利于良好有序的行業形象,貝殼找房所打造的“面”,毫無疑問就是這樣一個環境。
最后是點,那就是小中介公司以及個人。“線”的作用就是連接統籌各個“點”,使得各個點在共同“面”的基礎上,有了明顯的規則約束,而不是單純靠經紀人自發來抵制切客行為。與此同時,大的中介公司家大業大,抗風險能力強,而小玩家明顯船小,難以抵御風浪,而在統一的“面”上,就算是攀上了高枝,“線”的很多優勢,“點”同樣可以享受得到,
貝殼找房ACN網絡的搭建協對于傳統的供應鏈是典型的降維攻擊。在發展方式方面,從規模粗放擴張向效益導向的集約化發展方式轉變。在經營模式上向輕資產的經營模式轉變,中介公司可以利用“面”上的資源和能力,而不是自己花費巨大精力和成本重復建設。從而構建了以房源流通聯賣為核心的“房”的合作網絡、以跨店成交比管理為核心的“客”的合作網絡和以信用分管理為核心的“人”的合作網絡。
“面”最大的價值之一是讓“線”和“點”找到流量,促成合作,這樣的支撐使得房產交易的效率優于傳統打法。在貝殼找房的平臺上,由于流量需求的增加,大幅促進中介公司和小中介的活力,而點與線的發展也促進了面的擴張,點、線、面之間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利益共同體,真正建立起了一套包容各方利益的游戲規則,這在未來也是具備極強的想象空間。
基于網絡協同下的“生態共同體”:平臺想象力無遠弗屆
未來企業優勢將是競爭優勢與生態優勢的組合,這一點從當前諸多行業巨頭或者獨角獸就不難看出。如今,個體之間的短兵相接越來越少見了,而整個生態體系的競爭則成了企業競爭的主流而所謂的生態,其實就是針對某一領域的社會化協同網絡。
正如前面所說的那樣,以貝殼找房、房產公司、小中介的“點”“線”“面”就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各個角色相互依存,共同演化在這一生態中缺一不可。
讓房產交易行業從一個相對封閉的體系,走向今天這樣一個開放的體系,貝殼找房構造的這種網絡化的協同,可以做到實時動態的全局優化,可以實現低成本、快速度等這一些維度的某種全新的價值組合。
對于任何一個企業而言,資源永遠是有限的,不可能面面俱到。而生態資源不同,它往往具備資源整合的組合效應,實現多渠道資源互換,幫助企業保持流量和房源獲取明顯的資源優勢。這種資源無疑是有價值、稀缺、不可模仿和難以替代的,這就構成了參與行業競爭的核心競爭力。
美國哈佛大學著名管理學家邁克爾·波特提出了波特五力模型,認為行業中存在著決定競爭規模和程度的五種力量,這包括供應商和購買者的討價還價能力,潛在進入者的威脅,替代品的威脅,以及來自在同一行業的公司間的競爭。在此,我們不妨通過貝殼所構建的生態系統對這五力的反應進行分析。
在供給和需求方面,房產交易是一個對規模有依賴的雙邊網絡,貝殼找房解決了行業長期存在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擁有高品質的房源信息,自然不會缺少用戶流量,而這也使得其對下游房源供應商的吸引力大大增加。對于貝殼來說,在供求雙方擁有相應的主導權利,這種基于流量的“共享經濟”模式其實是通過資源整合提升各個需求方與供給方,多個供給方之間,平臺與各方之間互動的廣度、深度和密度,從而建立出了一個結構性的優勢。
在產業競爭對手和替代者方面,對于目前的貝殼找房來說則無需考慮太多,因為本身就是一個新事物,它所面對的更多的還是傳統模式下的中介公司和一些互聯網公司,商業模式的先進行隨著時間的發展只會更加顯現,替代品,只會到下一個潮流才會出現。
在潛在競爭方面,商業競爭是講究先發優勢的,這種先發優勢主要體現在用戶心智和品牌形象上。就目前來看,基于資源+規則生態下,貝殼這兩方面的商業價值已經得以凸顯。
德佑是最先享受貝殼ACN模式所帶來的商業紅利的玩家。在原先的模式下,經紀人帶客戶看房最多能有三四套備選,甚至一兩套,而與貝殼合作之后現在備選房源成倍數上升,這意味著有更多備選提供給客戶,選擇多了,吸引力就強,成交效率自然也就隨之提升。同時,德佑和鏈家之間的跨品牌聯賣也使其商機大增。德佑入駐貝殼短短三個多月,目前跨品牌成交率已達70%。
德佑的成功,這表明貝殼的商業模式也經過了實踐的檢驗,ACN合作網絡無疑是成功的。也證明了開源合作比保守競爭更為有效,同時,我們看到當信息的“孤島”被連接以后,在合作網絡促發下,商機線索實現爆發式的增長。最新數據顯示,上線不到三個月的貝殼找房,平臺日均商機量已近鏈家的80%,而后者已經成立了3年,貝殼的未來的發展潛力由此可見一斑。
除此之外,對于房產中介公司來說,在智能商業時代,大數據的價值已經溢于言表,而在原先彼此對立的景況下彼此之間都很難擁有高質量數額龐大數據資源。如今,基于貝殼找房的模式下,完全可以整合各方資源,獲得真正具有一定量級的大數據資源,貝殼找房也終究是要用這些來賦能給入駐的“線”和“點”,從而推動它們實現智能化升級,這在未來也是極具想象空間。
真正能夠解決用戶和行業痛點的模式一定能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可,貝殼的崛起已經勢不可擋,新事物取代舊事物本身也是客觀存在的規律,隨著貝殼找房的規模化和影響力的加強,整個國內房產交易行業也將迎來發展的新時代。而作為一座“新大陸”,這上面企業的成長速率往往是驚人的。對于房產中介公司來說,及時審時度勢,盡早搭上通向未來的班車才是當務之急。
科技自媒體劉志剛,訂閱號:互聯網江湖,微信號:13124791216,轉載保留作者版權信息,違者必究。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