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報玩"貓膩" 業績撲朔的貓眼或已成光線傳媒最大"拖累"觀點

貓眼 光線傳媒財務壓力陡增 一直以來,在光線傳媒公布的貓眼與微影的股權合并公告里,在光線傳媒2017年財報里。
從“拼低價、拼增值”到“拼股東、拼補貼”,互聯網票務平臺在經歷幾年的行業洗牌后,群雄爭霸的格局注定被再次打破。作為國內電影票務行業的重磅事件,2017年9月,貓眼與微影合并的消息,絕對稱得上影響行業的大事件。
彼時,隨著新公司“貓眼微影”的正式成立,一個背靠光線傳媒、騰訊等多個“行業大佬”的互聯網電影票務“寡頭”呼之欲出。
但時間僅僅過去了幾個月,外界卻驚奇地發現:在光線傳媒2017年公布的財報中,原先被光線看好的貓眼竟然從上市公司重要的主營收入里“神秘的失蹤了”,這一不正常現象近來引發投資者廣泛關注。
瘋狂“燒錢”貓眼 光線傳媒財務壓力陡增
一直以來,業內人士對貓眼均頗具微詞,認為其除了瘋狂“燒錢”,進行“高額票補”的高成本運作模式,早已難以為繼外。
貓眼通過長期粉飾業績,意圖掩蓋其早已大幅虧損的事實,已成為業內“公開的秘密”。隨著光線傳媒財報的公布,“神秘的貓眼”再度站在風口浪尖。
作為國內較早涉足在線票務的互聯網平臺之一,貓眼電影近些年的發展堪稱跌宕起伏。先是被美團甩賣給了光線傳媒,隨后意圖與微影合并通過“高額票補”搶占市場份額。
雖然有互聯網大佬騰訊和A股上市公司光線傳媒的“持續加持”,但陷入瘋狂“燒錢”貓眼,無疑讓光線傳媒背負了巨大的財務壓力。根據光線傳媒2017年財報披露,公司核心財務指標皆出現大幅下滑。
數據顯示,2015~2017年,光線傳媒核主營收入增速由2015年25.06%及2016年13.66%,下滑至2017年的僅有個位數6.48%,歸屬凈利潤同比增長亦從22.09%、84.27%下降至10.02%。如果再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2017年光線傳媒的凈利潤增速甚至已經為-11.01%。
財報上作“文章” 貓眼經營經營狀況神秘“消失”
外界分析光線傳媒業績增速下滑的原因之一,除了其公司傳統電影增速下滑外,來自貓眼持續“燒錢”的“票補壓力”已經嚴重影響到公司主業。但頗具玩味的是,在光線傳媒2017年財報里,并未顯示貓眼營收的任何財務信息。
彼時,在光線傳媒公布的貓眼與微影的股權合并公告里,亦顯示出貓眼的10億的主營收與7300萬的凈利潤,雖然當時就被外界屢屢質疑其涉嫌“偽造財務數據”,但到了年報這部分營收“被神秘的消失了”。
更令外界感到詫異的是,通過年報觀察,光線傳媒悉數將天津貓眼微影的股權,以可出售金融資產的名義做了減持,并通過再增持股權的名義作為長期股權投資,以期給外界傳遞是“看好公司未來發展”的訊息。
殊不知,光線傳媒增持的貓眼的背后是滿滿的“套路”。目前,光線控股為貓眼大股東為47.01%,光線傳媒為30.11%,且兩家公司都是一個實際控制人。
此次交易只是為了將貓眼股份裝在上市公司體系內,以實現“各取所需”。一方面,光線通過拉抬貓眼提高自身長期股權投資進而大幅增加公司的凈資產比例。其次,造成光線“大幅加持”貓眼,以方便維護估值并為今后的“圈錢”尋找合適時機。
而從財務操作的角度來講,首先,通過這一操作,光線成功避開了公布貓眼的財務數據,和進而引發的輿論監管壓力,這等同于在財務的種種操作之前,樹立了一道堅固的防火墻。其次,光線依然可坐享財務紅利,在財報上將獲得長期股權投資收益,只有財報“做得好,二級市場吸金就來得快”。
除此之外,光線傳媒還有更為隱晦的目的。從財報中可觀察,光線傳媒期初的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為34.04億,長期股權投資為16.85億,到了期末,光線傳媒的可售金融資產與長期股權投資分別為17.59億與58.84億,通過“一出一進”,二者相加公司非流動資產增加幅度近35%。
業績粉飾或難掩貓眼已虧損事實
毋庸置疑的是,雖然光線看似力挺“貓眼”,但對于公司實際發展的窘境當然“心知肚明”。屢屢受到外界質疑的的大背景下,只有把水“攪渾”才是對公司最為有利的局面。
2017年9月5日,光線傳媒公告曾顯示,2016年,貓眼文化實現營業收入10.32億元,營業利潤-1.11億元,凈利潤-1.09億元。
但僅僅在幾個月前的另一份公告顯示,貓眼文化2016年營業收入為10.53億元,凈利潤則是-5.11億元。短短4個月時間,在營業收入相差不大的情況下,凈利潤卻相差了4億元之多。
此外,光線傳媒亦被踢爆玩“AB表”的套路,將部分業績表現不錯的公司,歸入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另一部分一直虧損的,則放到關聯公司下面,上市公司持很少的股份,借此來粉飾財報,讓上市公司公開的業務數據好看一些。
誠然,互聯網票務平臺“拼股東、拼補貼”的野蠻生長終將歸于理性,從表面上看,貓眼的問題屬于價值導向和過于注重短期效益。但歸根結底,其實還是自身商業模式不成熟的結果,如果長此以往的話,貓眼與光線傳媒必將失去各方的信任。而4月28日,作為《后來的我們》的出品方和發行方的貓眼利用退票規則為電影刷票房鎖排片的行為已經引發了行業對其品牌的信任危機,甚至更有可能影響其上市的進程。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