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重返中國,百度不怕?李彥宏的“刻舟求劍式”自信觀點

公關戰百度先輸一招 雖說谷歌目前還并沒有回歸市場,百度公關會是谷歌公關的對手嗎,其實谷歌如果真的回到中國市場。
文:劉志剛
自從2010年谷歌離開中國以來,關于谷歌回歸中國的聲音始終是不絕于耳,幾乎每年都會傳一波。而今年隨著前一段facebook在中國設立子公司,關于谷歌回歸中國的話題又冒了出來。而近日,人民日報在海外社交媒體平臺Twitter和Facebook上刊文稱,歡迎谷歌重返中國大陸,但前提是必須遵守中國法律。隨后,百度總裁李彥宏在朋友圈的長篇回應所表達出的自信更是將此次事件推向了輿論的高潮,似乎這一次“狼”真的來了。
不過此次谷歌回歸中國到底真假暫且不論,但谷歌公關沒說什么,李彥宏就高調的在朋友圈發表長篇大論,似乎并不是個明智的選擇,而且如果谷歌真的回歸了,事實就真會像李彥宏所說的那樣“再贏一次”嗎?
李彥宏的“刻舟求劍式”自信:百度確實是在進步,但谷歌是在進化
關于谷歌重返中國的說法如今已經愈演愈烈,除了人民日報的表態以外,不少谷歌最近在中國的動作也被廣大媒體挖掘出來,例如去年12月在北京設立首個谷歌AI中國中心,今年5.5億美金投資京東,這也舉動似乎也在為谷歌重返中國市場埋下伏筆。那么如果Google真的回歸大陸市場,百度和谷歌究竟誰能更勝一籌呢?
“如果Google決定回到中國,我們非常有信息再PK一次,再贏一次。”
不難看出,在李彥宏看來,對百度戰勝谷歌非常看好,至少這份自信其實還是蠻不錯的,但事實會真的如同李彥宏所說的那般“云淡風輕”嗎?在筆者看來恐怕并不盡然。
按照李彥宏在朋友圈所說的那樣:
“今天的百度已經是一家在全球人工智能領域有巨大影響力的公司,我們的全球生態合作伙伴已經超過300家。”
“中國市場這些年,產業環境和發展規模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的科技公司在發現新問題,服務新需求方面已經走在了世界的前面,全球都在Copy from China。”
總結起來其實可以用兩句話來概括中心思想:一是百度一直在進步,而且進步的非常大;二是中國市場變化大,在很多方面領先世界。這兩句話其實也是李彥宏“再贏一次”這一論點的兩條論據。
先說第一點,百度進步的確非常大,但這一點其實更多的側重于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發。然而如果谷歌真的回歸中國市場,那么百度在人工智能方面的領先優勢還會那么突出嗎?結果恐怕并不盡如人意。在李彥宏看來,百度一直在進步,那么谷歌與2010年相比就沒有變化嗎?這樣的論述似乎頗有些“刻舟求劍”的味道,事實上,在筆者看來,如果百度是“進步”的話,那么谷歌則稱得上是“進化”。
從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比較來看,百度沒有抓住機會,而谷歌則掌握著移動互聯網最大的“船票”安卓系統,這一點是百度遠不能及的地方。
從搜索引擎的競爭來看,目前國內市場確實是百度一家獨大,但在全球谷歌卻是一家獨大的局面,這對于一直在走國際化戰略的百度來說又該如何解釋?
雖說“消費者中心主義”理論下,人們更傾向于偏愛來自自己國家的產品。但自從百度一家獨大后便一直為人詬病。魏則西事件的發生還歷歷在目,關于其競價排名的指責聲總是不絕入耳,而每到這個時候也總有人發出“懷念谷歌”的聲音,希望打破國內搜索引擎的壟斷局面。
為此,新浪財經、新浪科技等很多媒體都發出類似于“如果谷歌回歸,用百度還是用谷歌”之類的問題,一邊倒似的投票結果也反映出了很多網民的態度。
從人工智能的研發來看,谷歌也一直專注于AI的前沿研究和解決實際問題,作為中國用戶對于谷歌AI方面的全球影響力方面也是認可的,很多關于AI領域的研發谷歌也走在世界的前列,作為谷歌如果回歸,與百度之間最重要的戰場,雙方人工智能方面的比較在后文我們會進行更細致的比較。
可以說,百度是在進步,但如今的谷歌在體量和業務上與2010年相比擴張也不是一星半點,從互聯網搜索、安卓系統到AI技術、云計算等領域,開發并提供大量基于互聯網的產品與服務。更像是經歷了場“進化”,如果只從百度方面的變化就能得出“打贏谷歌”的結論多少有些過于以自我為中心了。
而關于第二句話同樣有正確的地方,也有很多的不足之處。以前“硅谷模式”是全球各地爭相模仿的對象,國內的創業者通過模仿和學習國外的模式為榮,尤其是科技互聯網行業,中國互聯網有了一波接一波的Copy to China產品或創業潮。如今,共享單車等起源于中國的商業模式在全球范圍內盛行,Copy from China確實已經成為一種常態,這一點不需要妄自菲薄,確實是當前中國商業形態的改變和進步。
但即便在很多方面確實是領先于世界,也不能因此驕傲自大,我國商業模式和技術在很多領域依舊落后于美國,而且谷歌的模式落后了嗎?谷歌的優勢項目在中國沒有競爭力和值得學習的地方嗎?很顯然結果并不是這樣,谷歌本身也實力雄厚,更不要把谷歌回歸中國看作是從商業落后的地方向商業領先的地方遷徙。可以說李彥宏“刻舟求劍”般的自信其實并沒有什么依據。
情懷不重要?公關戰百度先輸一招
雖說谷歌目前還并沒有回歸市場,谷歌和百度二者目前也并沒有展開業務之間的競爭和對抗,但關于谷歌與百度的話題已經愈演愈烈,就目前來看,在前期的公關戰方面百度似乎已經落了下乘。
在武俠世界中,高手過招將就先聲奪人,在氣勢上壓倒對方,往往能起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此次人民日報表示歡迎谷歌回歸中國的言論發出后,李彥宏很快在朋友圈內發表了自己的“長篇大論”,旗下公關也因此變得忙碌起來,這似乎也頗有些先聲奪人的想法。
然而遺憾的是,作為旁觀者而言,李彥宏和百度公關們的自信言論并沒有讓外界感到百度多么的有氣勢。相反,杯滿則溢,月盈則虧,百度的“用力過猛”似乎更多的給人一種心虛的感覺。
谷歌目前回歸中國市場了嗎?沒有;谷歌公關部發聲了嗎?也沒有。即便是公關交戰,谷歌公關部都還沒什么聲音,但百度這邊卻是熱鬧非凡。而且中國自古就將就兵對兵,將對將,而在各國商業活動中,兩家同一水平的公司聯系往往會派出身份地位對等的兩個人或者兩個部門進行。但現在我們看到的情況是谷歌的公關部還沒有說話,而百度方面最大的公關“王牌”李彥宏就已經親自出馬了,這多少有些降低自己的“逼格”。
有句話說「一個人越炫耀什么,內心就越缺少什么 」,鉚足了勁炫耀,大多是因心里有隱痛。只能通過反復強調自己有的東西掩蓋著補。
谷歌回歸的言論已經傳了八年,這次只不過人民日報表示歡迎谷歌回歸中國市場,具體結果還是個未知數,而李彥宏和他手下的公關們便“上躥下跳”,擺好擂臺一副如臨大敵的感覺,解釋的越多,表示的重視程度就越高,這是自信的表現還是心虛的表現其實一目了然。因此,“用力過猛”的百度公關,從一開始就已經落了下乘。
在筆者看來,谷歌回歸與否本身是件特別虛的事,百度想表達自己的重視和看法也無可厚非,但也不宜像現在這般顯得“吃相”太難看,這時候不妨采取一種“以虛打虛”的“幽默公關”玩法。
幽默是人際溝通的最佳橋梁之一,也是公關策劃的最佳源泉之一。幽默公關在博人一笑的同時往往能傳達出自己云淡風輕的態度,也更容易得到人們的認可和傳播。
例如當初寶馬誕生100周年時,奔馳發來了的“賀電”在左下角用小字寫著:“感謝寶馬100年來的競爭,沒有你的那30年好無聊。在向對手表達了尊敬之外,也透露出了:“論歷史,你還是比我短了30年”的態度,在博人一笑的同時也傳達出了自己的態度。
例如以“這屆百度公關公關部路人甲”的身份,通過微博發表一些比較輕松幽默的言論來表達自己對谷歌如果回歸的看法,這其實就能起到很好的公關效果。如果想引起足夠多的關注,這時候可以讓掌門人李彥宏轉發,并采取同樣幽默的方式評論調侃一下,例如“看我們這屆公關多可愛”之類的話術來暗示對觀點的認可態度。
真正的自信是在云淡風輕中傳達,而不是熱鬧非凡如臨大敵,然后嘴里還喊著“有信心再贏一次”。企業競爭,不只是業務上的競爭,同時“口水仗”往往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目前谷歌還沒有來,如果谷歌真的來了,百度公關會是谷歌公關的對手嗎?就此次事件還有以往的印象而言,百度公關勝出的可能性極低。
人工智能都是兩家當前著力發展中獲得業務,也是公關部門需要下大功夫進行策劃宣傳的業務。但遺憾的是,百度公關給人的感覺就是成績平平,所采取的方式也就只有發布會、水軍,這些完全就是有錢就能辦到的事,并沒有發揮出公關應有的價值和水準,在公眾印象中沒有形成強烈的認知,沒有出彩的地方,過于中規中矩,不像是作為科技巨頭公關部該有的表現。
而谷歌在人工智能方面的公關行為,最有名的當屬阿爾法狗。谷歌的人工人能業務發展已久,一直都不被外界看好,從2015年下半年以來,谷歌股價已經在筑頂,搖搖欲墜!2016年開年后,開始節節走低,一度跌下了700美元大關。但自從阿爾法狗開始挑戰李世石的消息放出去以后,特別是3月9日第一局打敗李世石以來,谷歌的股價蹭蹭蹭上漲,從710美元干到了750美元。阿爾法狗又擊敗了李世石,谷歌股價又大漲了5.6%,而這一活動也為谷歌人工智能水平在全世界形成了一定的認知。
在中國,谷歌沒這么多公關,但是卻比百度砸這么多錢做的效果要好,雙方的公關水平高下立判。一個閑敲棋子,卻能獲得強烈的公眾認知。另一個使勁九牛二虎之力,卻只能取得一個很平淡的效果。
就好像兩個應屆考生,一個踏踏實實學習,另一個并沒有花太多精力在學習上,但兩個人高考都考了五百分,二人若是同時選擇用心復讀一年的話,一年過后,后者一定比前者的進步要大。
除此之外,與百度最近幾年的負面纏身不同,谷歌在國內幾乎沒什么負面,雙方在品牌形象的起點上就不相同,如果谷歌真的回歸中國市場,百度公關怎么會是谷歌公關的對手。
論百度谷歌的業務之爭:搜索是表,移動+AI之爭才是里
八年前,谷歌與百度圍繞搜索引擎展開競爭;八年后的今天,如果谷歌真的回歸中國市場,那么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將會是雙方大戰的“主戰場”。
或許有人會提出疑問,搜索就不競爭了嗎?其實搜狗CEO王小川在一次演講時講過,搜索本身就是一種人工智能,在他看來今天搜索的進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本質是其實是人工智能技術的進步。如今人工智能技術的理念由幕后走向臺前,不是顛覆傳統搜索模式,而是原有的需求漸進的改進。因此對于谷歌和百度的搜索引擎之爭,本質上其實還是對人工智能的競爭。
移動互聯網的競爭則更容易理解些,當前都在喊移動互聯網的“下半場”,并沒有說移動互聯網時代已經過去,各行各業雖然都在加大與人工智能的融合程度,更多的其實還是在移動互聯網的基礎上進行智能化升級。因此,谷歌和百度的競爭其實就是在移動互聯的戰場打AI的戰。
在移動互聯網的布局方面,前面我們提到百度在這一時期陷入“掉隊”的輿論當中,而谷歌則掌握著龐大的安卓系統。如今隨著國內智能手機市場中,國產品牌崛起,蘋果銷量不斷下降,采用谷歌操作系統的人越來越多。如此看來,表面上看百度處于主場的位置,其實谷歌更具備主場作戰的優勢。
而且,正如今年年初李彥宏本人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也說了,中國用戶對隱私問題沒那么敏感,在很多情況下愿意用隱私交換便捷性和效率。那么谷歌在歐洲因為數據和隱私問題碰壁,但在中國市場或許不會遇到這樣的問題,龐大的安卓用戶作為數據源泉,這也使得百度在大數據方面并不具備優勢。
而在具體的人工智能技術方面,百度的人工智能之所以能在中國企業中領先其實更多的也是國內相關環境決定的。
與主營業務穩定,沒有太多內憂外患的阿里和騰訊相比,百度顯得更為焦慮,布局人工智能其實是戰略進攻,是與存亡進行捆綁的重要發展戰略,在投入上自然要高于處于戰略防守位置的阿里和騰訊。而其它公司在資金、技術積累、數據積累等方面又與百度不是一個量級,不如百度也是理所應當。
那么如果谷歌真的回歸中國,百度是否還能繼續穩坐人工智能的頭把交椅呢?
以雙方都在發力的無人車技術來看,根據騰訊創業上半年梳理的無人車公司發展狀況來看,谷歌在起步時間、發展情況等方面都要優于百度。
從各自透露出的信息來看,谷歌方面,其實關于谷歌無人車上路的消息總是不絕入耳,當然了其中有不少是對谷歌無人車發生事故的報道,但這也證明了谷歌很早就完成了從閉門造車到上路實驗的進步。而在去年三月,Google 母公司Alphabet旗下的自動駕駛汽車公司 Waymo 率先在美國鳳凰城的大都會區提供 L4 級別的自動駕駛汽車服務。這也被業界認為是真正的自動駕駛汽車。Waymo 的自動駕駛汽車也被允許在鳳凰城的 Chandler 市周圍 100 平方英里的區域內行駛。在這個區域內,谷歌自動駕駛汽車可以去任何一個常規出租車去的地方。
而百度方面,在剛剛過去的百度AI開發者大會上,李彥宏宣布,全球首款L4級自動駕駛巴士“阿波龍”正式量產下線。完全不需要人類監管,確實算是一大進步。但與谷歌在正常的公路行駛相比,百度的“阿波龍”依舊停留在景區、園區等封閉的場地內,但封閉場景內的無人車如今早已不算是件新鮮事了,而且車速也要限制在每小時20公里至40公里運行。
通過對比,雙方高下立判,百度的人工智能技術在國內已經是領先了,但與擁有國際科技巨頭標簽的谷歌相比還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如此看來,百度在移動互聯網和AI兩方面都干不過谷歌,李彥宏在聽到人民日報歡迎谷歌回來的消息后如此著急的出來站臺,或許也是因為他也感受到與谷歌競爭的壓力了。
還有一點很有意思,谷歌來不來還不確定,但百度的股價卻因此在一天內跌了8.71%。這也反映出資本市場也是明顯不看好百度。
其實谷歌如果真的回到中國市場,對于百度對于中國的用戶來說,其實也算得上是一則好消息。對于百度來說,為什么會在移動互聯網時代落后于阿里和騰訊?為什么會因為魏則西等事件的發生屢次陷入輿論的攻擊泥潭?歸根結底其實還是因為壟斷導致的過于安逸,使得百度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缺少了對風口的判斷力。對于處于壟斷位置的企業而言,沒有了外界的威脅,往往會出現積極性不高、怠于改進技術及提高產品與服務的情況。
當然了,谷歌即使真的能回歸中市場,要想打破百度這么多年的壟斷地位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但百度勢必會因此有了更多的憂患意識,不斷提高自己的產品和服務,提升自己的品牌形象,時刻保持保持強大的競爭力,就像當初可口可樂公司在接受《財經時報》采訪時就像自己的老對手百事可樂表示感謝一樣,百度也會因為谷歌這一強勁對手的存在而受益匪淺。廣大中國用戶也將從競爭的市場中獲得高質量的服務。
科技自媒體劉志剛,訂閱號:互聯網江湖,微信號:13124791216,轉載保留作者版權信息,違者必究。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