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京劇、黃梅戲做成游戲,你敢玩嗎?互聯(lián)網(wǎng)+
為什么沒有人把戲曲做成游戲呢?
和游戲策劃們一起擼串嗨聊的時候,往往能碰撞出一些別樣的火花。
最近的一次北京之行中,幾個策劃好友從天南地北的侃大山,不知怎么的就扯到了事業(yè)線上。
當然,此事業(yè)線真的是游戲事業(yè),而腦洞奇大的某人,莫名其妙的把話題從游戲寒冬,拉到了戲曲衰退。
最后另一個人接過話題,提出了一個更奇葩的命題——
是啊,怎么做呢?看起來很新奇特的角度,卻沒有人去探究和嘗試。
僅僅把問題歸結(jié)為國內(nèi)游戲廠商大多只是急功近利、缺少獨創(chuàng)精神?這樣真的合適嗎?
先回答這個腦洞是否靠譜的問題。
技術(shù)上似乎真的沒什么可結(jié)合的,難不成把戲曲的故事改編成游戲劇情?
這不是問題,很多游戲就是四大名著,尤其是西游里出來的,但這算不上和戲曲結(jié)合。
那把戲曲的場景變成游戲中的設定?
似乎有點另類,何況戲曲的場景太單一,也不適合多樣性且講求視覺沖擊的游戲畫面這一節(jié)奏。
如果是把唱念做打融進去呢?
背景音用唱的,對白用念的,人物動作脫胎于“做”、武功招式切換成“打”,似乎有多少有點違和感。
似乎怎么弄都有點不靠譜。不過,也未必。
這不,就在5月間,有個并沒被太多人注意到的黑科技新聞,頗有些指路明燈的味道。
香港教育大學新成立的粵劇傳承研究中心推出了“粵劇身段評估研究系統(tǒng)”。
其以3D技術(shù)為基礎(chǔ),收錄粵劇名伶示范的基本粵劇身段動作。粵劇初學者跟隨計算機屏幕上的專家錄像,練習弓身段動作,并獲得評分……
如果是資深的游戲迷,看到這則新聞的時候,估計會很不屑。
這不就是體感游戲的路數(shù)嗎?
在任天堂的WII、Switch,微軟的Xbox之類的家用游戲主機,都已經(jīng)成熟、且運用了有十年之久的技術(shù)嗎?
但換個角度思考下,這未嘗不是一個切入口。
游戲主機里不都在玩體感這個套路嗎?
體感游戲十年來基本上都是靠諸如拳擊、瑜伽、舞蹈之類的泛健身主題來吸引不玩游戲的家庭成員參與嗎?
為什么我們不能把京劇也做成游戲呢?
唱,可以象卡拉OK一樣的評分,保證念白精準到位。
打,可以用體感直接捕捉動作,真能一招一式似模似樣……
甚至可以跳出游戲主機的局限,進入手游世界,通過攝像頭、陀螺儀捕捉動作。
如果腦洞再開的大點!
如果類似舞蹈體感游戲那樣,將戲曲選段或整出戲,變成通關(guān)模式,又健身,又娛樂,還學到更多戲曲知識、文化元素呢?
但最致命的問題也隨之而來。
這樣的游戲作出來,真的能吸引到玩家來游戲嗎?
盡管很新穎很獨特,或許真的有中老年票友會想嘗試下。
但別忘記了,游戲玩家或者說二次元粉們,才是最有購買游戲機和暢玩游戲的群體。
如果他們都不摻合,能指望他們把整個家庭帶動起來,變成一個全家娛樂項目嗎?
答案或許同樣清奇:
至于為何如此說,下回分解。
刊載于《人民郵電報》2018年9月21日《樂游記》專欄209期
張書樂 人民網(wǎng)、人民郵電報專欄作者,互聯(lián)網(wǎng)和游戲產(chǎn)業(yè)觀察者
1.TMT觀察網(wǎng)遵循行業(yè)規(guī)范,任何轉(zhuǎn)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wǎng)的原創(chuàng)文章,請轉(zhuǎn)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wǎng)",不尊重原創(chuàng)的行為TMT觀察網(wǎng)或?qū)⒆肪控熑危?br>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jīng)TMT觀察網(wǎng)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