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美巨變互聯網+
運營利潤1950萬,還不到去年同期1.3億的一個零頭?
運營利潤1950萬,還不到去年同期1.3億的一個零頭?
整個上半年,聚美優品搞的什么鬼?
1、電商業務一落千丈,空心化嚴重
聚美優品最近發布的2018上半年財報顯示,歸屬于聚美普通股股東的凈利潤為6.733億元,上年同期為凈利潤1.019億元,同比增長560%。這一數據看似金光閃閃,然而這主要得益于5月28日聚美以總計8650萬美元(折合人民幣約5.8億元)的價格向阿里出售4%的寶寶樹普通股。
換句話說,這次聚美的半年報所謂的歸屬利潤,主要來自寶寶樹的「接盤俠」阿里。
如果再算上此前投資的街電傳來的兩個好消息:街電已連續三個月實現規模化盈利、專利訴訟的對手來電撤回起訴,那么聚美此前備受爭議的兩大投資項目算是都有不錯的表現。
然而,簡單一想就明白,依靠出售投資企業的股份固然可以一定程度粉飾太平,但畢竟不可持續。
回過頭來看更加可持續的現金牛——聚美起家的電商業務,可以用「血崩」來形容:
先看最為奇葩的運營利潤這一項。聚美優品上半年運營利潤為1340萬元,同比大跌近9成!還不到2017年同期1.192億元一個零頭!簡直是大!跳!水!(泳池水放干了,摔得滿地血的那種...)
再看營收,真可謂跌跌不休。聚美上半年營收總計為24億元人民幣,較上年同期下滑了22.8%,主要是由于公司電商業務的總訂單數和活躍用戶數同比下滑。這已經是聚美在2016年開始公布半年報后連續第二次下跌了。
同樣跌跌不休的還有訂單總量,從去年同期的約3570萬,減少至2070萬,跌幅達42%。活躍用戶數也出現了同樣狀況,通去年同期的1010萬,跌至670萬,跌幅33.6%。
極光大數據也顯示,2017年最后一周聚美的網購滲透率就是墊底的。
GMV(總凈商品交易總額)的巨大跌幅則更為嚴重。2018上半年聚美包括街電業務和電商業務,GMV為25億元,而去年同期(不包含街電)這個數字是36億,暴跌30%。而且今年25億還是算上街電業務的啊,這也側面說明了電商業務的大幅驟降。
從這些數據的巨變我們不難看出,聚美的電商業務可謂一落千丈,并在某種程度上已經處于空心化的狀態。
破罐子破摔了么?
更應該令人(主要是投資者)擔憂的是,歷來聚美下半年的收益要慘于上半年(畢竟上半年有春節情人節),比如2017年下半年凈利潤虧損1.39億,相比上半年下滑236%,2016年下半年比上半年下滑99%。大概率上來說,如無意外今年下半年聚美的數據(尤其是電商方面)可能更難看...
電商做得如此糟糕,背后的原因多種多樣,由于分析聚美衰落的文章較多,這里僅簡單列舉。
從內部因素來看,假貨問題持續腐蝕品牌、公司多元化轉型、高管人員流失和陳歐與投資人互懟導致員工士氣不振、陳歐的網紅思維的過時,都是重要的因素;
從外部因素來看,電商行業集中度持續提升、唯品會京東等對手搶占市場份額、用戶對于購物體驗要求的提升、線上流量的枯竭等,都是導致聚美衰落的因素。
窮則思變。聚美也在自救。
2、聚美正在變成一家什么公司?
投資公司?
(廣義上的)投資,是聚美多元化轉型最重要的方式。從母嬰電商寶寶樹,到影視劇《溫暖的弦》,從爭議最大的充電寶街電,到最為保守的理財產品,聚美似乎正在成為一家路子極其之野,章法極其之亂的投資公司。截至6月,聚美在流量獲取上的總投資為 9.82 億:街電已投資 4 億,寶寶樹已投資3.72億,聚美影視計劃投資 2.1 億,已投資 8400 萬。
上半年財報顯示,聚美短期投資增長了1.217億元至21億元。而上文也提到,由于出售寶寶樹4%股份,上半年聚美的歸屬凈利潤為6.733億元,是去年同期的1.019億的近7倍。而寶寶樹有望上市,聚美仍握著3.33%的股份,未來仍有望帶來一筆可觀的收益。
然而,由于投資的企業與聚美的主營業務的關聯度較小,且投資的數量較少,注定無法像騰訊那樣以投資賦能,因此這方面的回報注定不可持續。聚美可謂「得了騰訊的病,卻沒騰訊的命」。
共享充電寶公司?
細讀此次聚美的上半年財報,不難發現企業的資源正在悄然從電商向充電寶轉移。最直接的證據是2018上半年聚美的銷售和營銷支出為2.437億元,較上年同期的1.538億元增長58.5%。財報稱增長主要由于街電業務相關銷售成本增長。
此外,一方面,街電不斷傳出好消息:規模化盈利、專利戰高捷。而另一方面,聚美的線上節節敗退的趨勢傳導至線下:聚美在京最后一家門店已于今年8月底前撤店,這標志著其從前O2O戰略的失敗以及對未來新零售方向的止步。
可見,聚美主營業務的重心已向充電寶業務傾斜,目前處于電商+充電寶的雙主營業務的態勢中。
好消息是,行業退潮,格局明朗。由于使用頻次低、回本困難等原因,中小玩家僅半年左右就被淘汰出局。街電與小電、來電、怪獸充電等已躋身行業前列;
而壞消息則更令人擔憂:目前共享充電寶行業已進入資本白刃戰的「拼爹模式」。這意味著資源側重各異的資本方,為企業搭建不同的資源框架,決定了戰局走向。例如分眾傳媒創始人江南春作為眾為資本LP間接參與投資,就為小電未來的流量來源延展出更多的想象空間;再如怪獸充電背后是小米和紫米科技,擁有技術品牌渠道等支撐。
反觀聚美這邊,電商+充電寶的想象空間在哪?這組合尷尬skr人了。
影視公司?
這可能是更為尷尬的定位。早在2016年初,聚美優品就宣布成立影視公司,并宣布將拍攝開山之作《溫暖的弦》,一年半后仍未開機。好不容易開機上映了,雖然今年5月官方稱其播放量達70億,但回過頭去看上文聚美上半年在電商方面的糟糕數據,不難看出70億播放量為其主營業務并沒起到多大的帶動作用。
如果說70億播放量仍算一炮而紅的話,那么聚美影業似乎一炮過后就啞火了,除了《溫暖的弦》后至今再無動靜。
金融公司?
2017年9月,聚美優品悄然上線“顏值貸”,開始布局消費金融業務。
在氫媒財經看來,相對于投資公司、共享充電寶公司、影視公司,作為金融企業的聚美或許更靠譜更性感。
首先,電商延伸至消費金融,是順理成章的業務延伸,且有阿里京東對于市場的教育和打法經驗作為參考。艾瑞咨詢的數據顯示,互聯網消費金融房貸規模預計將達到2018年9.7萬億,增速達122.9%。如此廣闊的市場聚美想分一杯羹做個小而美的玩家不算難事。
第二,聚美精準的電商場景數據,是消費金融最好的支撐。我們知道,對于風控系統的底層數據而言,并非數據越多越好,而是越精準越好,專注「她經濟」的聚美其實在這方面大有可為。聚美最近似的競爭對手唯品會前不久發布的Q2財報也顯示:Q2唯品花(唯品會的消費金融產品)的消費金融的用戶數為440萬,比2017年同期的160萬,增加了175%。
當然,聚美在消費金融的三大關鍵能力——獲客能力、用戶體驗、風控能力上,仍有所欠缺。但也并非邁步過去的坎,風控能力由合作方樂信金融(分期樂)負責,而獲客能力和用戶體驗則更是聚美本身就需要不斷改進的主流方向。更別說流量變現本就是網紅陳歐的拿手好戲。
3、結語
主營業務出現有史以來最大幅度的驟降,投資的套路雜亂無章,聚美的種種量變可能正引發巨大的質變。
不過,趁現在聚美再搶救一下應該還不晚。與其玩多元化,同時化身為投資公司、共享充電寶公司、影視公司,不如自此專注電商主業,從消費金融上尋找蝶變的突破口。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