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頭進場,散戶離場,早期投資要玩完了?觀點
國慶前后,碰到幾位做早期投資的朋友,無一例外都在做同一件事情:募資。募什么資呢?中后期的成長基金。也就是說,做天使投資出身的他們,開始籌錢做VC甚至PE了。
國慶前后,碰到幾位做早期投資的朋友,無一例外都在做同一件事情:募資。募什么資呢?中后期的成長基金。也就是說,做天使投資出身的他們,開始籌錢做VC甚至PE了。
這并不是個別現象。最近三、五年成立的早期基金的創始合伙人,現在每天一般就做三件事:要么忙著募資,要么忙著清算,要么焦慮地持幣觀望。雙創最火的時候,最幸福的不是創業者,而是早期投資人,他們前腳投完,后腳就有人接盤。現在接盤俠被騙的越來越精了,早期大神們只能靠募資來接自己的盤了。一家成立于三年前的早期基金,過去兩年把超過50%的資金都放在了不到10%的項目上,天使投完A輪投,A輪投完B、C投,D輪錢不夠再拉上LP直接投。
根據泰合資本的統計,2017年的1月到9月份,國內二級市場上總體募資規模是1804億,同比大幅增長。但是在投資規模(數量)上,同比2016年的1月到9月,反倒下降了17%左右。也就是說,今年各類投資機構投出去的錢增多了,拿到投資的公司數量變少了。錢都去哪了了?頭部公司,即那些已經在市場證明了商業模式、未來可期的穩定型公司。早期創業公司連喝湯的機會都變少了。
早期投資火不火,看看它的周邊就清楚了。現在去百度搜‘孵化器’,后面緊跟著是‘倒閉潮’三個字;聯合辦公空間的日子也不好過,現在一線城市入住率超過50已經算是流量大戶了;幾家知名創投媒體早就砍掉了FA、股權眾籌等撮合業務;靠人海戰術起家的新型融資中介們,調整的調整,裁員的裁員;中關村創業大街已經成為名勝古跡……
與早期投資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后期投資市場的大躍進。IT桔子的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融資最多的十家公司,總計融資234億美金,占當年全部融資額的40%。更有意思的是,來自微鏈的數據顯示,截止去年10月底,中國10家最頂尖的互聯網公司,當年一共投出244筆,也就是說平均每30小時就有一家創業公司被巨頭看中。屌絲離場,巨頭進場,是當下中國早期創投市場的基本面。
據說中國目前私募投資機構已經超過兩萬家,其中絕大部分是2010年之后成立的。過去幾年說北上廣深滿大街都是投資人,并不擴張。要知道,上世紀末中國傳銷組織最瘋狂的時候,也不過一萬多家。做投資的比搞傳銷的都多,能不洗牌嘛。
早期投資成為顯學乃至泡沫,與過去這些年對它的錯誤解讀有很大關系。雙創最熱鬧的時候,媒體熱衷報道徐小平投誰賺了多少倍、雷軍投誰賺了多少倍,但很少有人關心:徐小平投資陳歐之前,還投了蘭亭集勢的郭去疾,投郭去疾之前,還結識了很多上過新東方、留學歸來的創業者;雷軍投資李學凌之前,他倆已經認識好多年了,2005年投的時候,雷軍就定下了不熟不透的基本原則;連長王江投資做美團的王興之前,他倆早就在清華創業者校友圈子里面了,屬于閉著眼也要投的;王剛投資程維之前,他倆十多年的阿里中供同事,屬于上下級領導;海納亞洲王瓊投資張一鳴的今日頭條之前,已經投了他的九九房,在此之前,還投了酷訊,張一鳴當時是技術負責人……
我想說的是,真正牛逼的早期投資,都是過往人脈在未來的折現。而2010年之后,無數新成立的新基金的合伙人,并沒有足夠的人脈和資源支撐他們尋找下一個張一鳴、王興。以今年最火的人工智能和新零售為例,這兩個領域與傳統的純互聯網創業風口幾乎不沾邊,連創業者都是跨界而來,還能指望做互聯網出身的投資人懂多少?
著名的天使投資3F法則是:Family、Friends、Fools,即投資你的親戚、朋友和傻子(瘋子)。前兩個F都是指身邊人。到了中國,有了雙創,把早期投資當成彩票事業的投資人們,只學會了滿大街找傻子。在歷史的大變革期,是有可能遇到足夠牛X的傻子的,比如2010年前后,移動互聯網代替PC,整個游戲規則都變了,但當江湖格局趨于穩定、利益集團形成之后,撞大運式的投資真的比中500萬彩票大獎還要難。
雙創之前,是互聯網出身的創業者繼續做互聯網,互聯網出身的投資人繼續投互聯網,但現在互聯網已經變成了基礎服務,在此之上,一切都是新的。在一個新的領域,沒有人脈積累,沒有經驗積累,僅僅有錢,是遠遠不夠的。
根本原因在于,中國創業創新的運營機制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從PC時代開始,互聯網創業在中國就是由權力精英之外的邊緣人群來推動的,無論出身好與壞,這些創業者就像拓荒者一樣,硬生生地從0到1搭建起中國互聯網的基本格局,哪怕是五年前,也是如此。
但最近三年,互聯網巨頭不僅投資越來越多、越來越大,而且很多項目干脆是自己擼起袖子干,BAT如此(比如在AI領域的布局),第二梯隊的互聯網公司也是如此。巨頭們有錢有資源,抵達優秀人才的成本也最低。馬云一出手,就把新零售的核心位置占據了;今日頭條用不到兩年時間把短視頻矩陣做成了獨角獸矩陣;李彥宏可以把陸奇請來,但一家早期基金可能把陸奇拉出來創業嗎?
所以,中國創業創新的底層運行機制,已經由過去的自下而上,變成了現在的自上而下。手握流量、人才與資本的大小巨頭,能夠以席卷之勢搶下各種風口。以往早期投資拼的是資本,但現在光有資本遠遠不夠了:你能不能找到靠譜的團隊、找到之后又能提供何種資源?不是創業的附加值在變重,而是創業者選擇的空間在變大。錢挑人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現在是人挑錢。
純互聯網創業機會越來越少,而現在做早期投資的,大多來自純互聯網創業領域,當投資方向對所有人來說都是嶄新的時候,誰的資源多,人才就會靠向誰,這是最基本的吸引力法則。給自己貼再多的標簽,面對武裝到牙齒的巨頭,也是沒用的。
說白了,中國創投江湖正在向二八法則回歸理性。VC也好,巨頭也好,它們只會越來越‘二’,因為整個中國社會的態勢就是資源往上走。
即使是一些老牌VC,也不得不打著‘我們是早期基金’的旗號,去抱巨頭的大腿跟人家一塊玩中后期。五年前,誰會想到以早期投資著稱的IDG會領投美團這種幾百億美金的公司?早期投資賺100倍曾被視作很正常,問題是現在賺100倍的機會越來越少了,所以寧愿跟著巨頭去賺5倍、10倍。不是VC們變得勢力,而是變得現實。
個人天使不好做,就募很多錢做機構天使,本質上這是一種退而求其次的選擇,因為好項目不會因為市場上的錢越來越多而相應變多。恰恰相反,當錢越來越多的時候,陷阱和坑也會變多,因為一個再不靠譜的公司或賽道,只要有人不停注資(很多時候是自己接自己的盤),就會造成‘生米煮成熟飯’的假象。資本瘋狂涌向O2O的教訓并不遙遠。
搜狗上市了,微信會不會?支付寶會不會?其實‘二代們’上不上市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大的賽道、大的風口,已經被‘皇親國戚們’占據了。如今想靠早期投資一舉成名,難度應該不亞于以前屌絲當上駙馬。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