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罐茶、八馬茶業以及竹葉青,能靠圍爐煮茶成“茶界頂流”嗎?觀點

小罐茶、八馬茶業以及竹葉青,能靠圍爐煮茶成“茶界頂流”嗎?
文:向善財經 作者:劉能
精品咖啡、自熱火鍋甚至是一碗拉面,都能在新消費賽道火速出圈,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產茶國和茶葉消費國,國內的茶葉消費領域反而一直靜悄悄,是不是很不科學?不要急,圍爐煮茶的出現終于為國內茶葉領域爭了一口氣。
全國各地的網友都充滿了對于“圍爐烤茶”、“圍爐煮茶”的熱情,抖音上圍爐煮茶話題的相關視頻播放量已經超過12.6億次播放。據天眼查專業版APP顯示,也已成立了不少“圍爐煮茶”相關的茶館。
眾所周知,國內的茶葉界一直發展緩慢,不管是小罐茶,還是八馬茶業,亦或者竹葉青,都渴望著下一個茶中茅臺的降臨,圍爐煮茶這波浪潮能否帶來一絲契機?值得思索。
穿透圍爐煮茶背后的消費迷局
圍爐煮茶,從字面來看,爐和茶可以說是標配中的標配。可以想象,幾個人圍桌而坐,桌子中間擺上炭爐和茶具,熱騰騰的茶水在爐子上冒著滾滾熱氣。此外,人們還會搭配柿子、橘子、烤紅薯等種類繁多的小食。
在各大社交平臺上,不少分享“圍爐煮茶”的網友們享受著這種新玩法。中式的裝修,古樸的茶具,一邊喝茶,享受著人間煙火氣。一邊欣賞風景,感受美好自然風光。風靡網絡的同時也受到越來越多人的熱捧。
根據拉沃時尚輪回定律:“當一個潮流正流行的時候它是看起來很酷的,而一年前它可能在大家看來是超前的,二十年后大家的態度又會是截然不同的,可能大家會認為它很荒謬,五十年,則是它重新開始回到時尚地位的時間。”
圍爐煮茶看似新穎,實際上早已是古人玩“剩”的東西,不知輪回了多少次。早在唐代,茶圣陸羽就在《茶經》中記錄煮茶的過程,而且非常講究。
其上所述:“凡煮水一升,酌分五碗,乘熱連飲之,以重濁凝其下,精英浮其上。如冷則精英隨氣而竭,飲啜不消亦然矣。茶性儉,不宜廣,則其味黯澹,且如一滿碗,啜半而味寡,況其廣乎!”
據了解,在今年年初,圍爐煮茶就已經在上海、武漢南方等地興起,隨著冬季到來,如星星之火,開始在全國各地風靡。
如今在本地服務平臺搜索“圍爐煮茶”,套餐價格從幾十元到幾百元不等。 在電商平臺輸入“圍爐煮茶”關鍵詞,已有大量相關裝備售賣,排在前列的一套爐、壺、烤網、托盤、果籃等產品,售價高的近千元,不配任何配件的單只爐子以及茶具,價格普遍也在兩三百元左右。
當代年輕消費者為何能夠點燃圍爐煮茶消費熱情?在向善財經看來,離不開這三大要素的推動。
一是“國潮+儀式感”的融匯。新消費出現的一個顯著特征是,國潮風正融入現代人的儀式感之中。
在現制茶飲力領域,奈雪推出的虎年限定,可以把生肖元素刻上奶茶杯,喜茶聯名熱播古裝劇《夢華錄》推行點茶服務;在餐飲領域,以古朝文化形式為代表的潮流盛行。比如西安“長安十二時辰的主題商業街”,采用戲館、樂游園等唐風建筑;有杏仁酪、上元油錘、金片銀絲湯、豬手行等古風飲食。
圍爐煮茶同理,相關場景往往具備濃重的中式元素,比如木質趟櫳門、瓦磚房頂、六邊形小窗等等,有的茶館還提供漢服服務以及筆墨紙硯。就算上室外圍爐煮茶,也往往會添加油紙傘、圓紙扇、草書字畫等裝飾,掛上古色古香的紙燈籠。
本質上,“儀式感”是這次圍爐煮茶新消費浪潮的核心,圍爐煮茶也可以看做一種儀式感經濟,表達得更多的是一種人對于國潮的態度。尤其是在秋冬來臨這種特殊時刻下,圍爐煮茶所賦予人們的意義被進一步放大。
二是線上社交與線下社交的銜接與拓展。
Z世代的年輕消費群體是互聯網原住民,在社交上往往更加依賴互聯網,然而在線下社交,卻存在空缺。黑蟻資本管理合伙人何愚曾表示:“年輕人的線下社交場景一直是一個大市場,只是過往市場極度分散。
對于年輕人來說,不是沒有線下社交的需求,只是缺乏線下社交的能力,因而也更加依賴線上社交,Soul、陌陌等社交軟件才能如此火爆,甚至被推上IPO的關鍵節點。
關鍵在于需要一個能夠適配年輕人社交方式的線下載體,圍爐煮茶就充當了這樣一個角色。可以想象,三五個好友、甚至是幾個陌生人,圍著暖意十足的火爐坐一圈,邊喝茶、邊聊天的場景,完美填補了當下人們線下社交的空缺。
再加上圍爐煮茶良好的“出片”特性,成為人們在線上社交的統一話題,能夠幫助年輕人提高線上社交的參與感,形成了線上社交與線下社交的有效銜接,更是一種兩大社交空間的融合與拓展。
三是面對不確定時代下精神內耗的一種自我療愈。
現代人越來越多的時間處于獨處狀態,在生活中缺乏與人交流,再加上家庭以及社會對自己抱有高標準高期待,許多人有一個思維習慣,喜歡把目光盯著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慢慢地會對現實生活越來越焦慮,最終形成精神內耗。
精神內耗的特征在于,不能夠認清現實,不能夠接納現實,不能夠靠近現實,從而無法接納現實中的自己。如果長時間處于精神內耗的狀態,會感到非常疲憊。這種疲憊并不是身體疲勞造成的,是心理上面的一種主觀感受。
圍爐煮茶正是對現代年輕人普遍存在的精神內耗的一種自我療愈。就像醉翁之意不在酒一樣,圍爐煮茶的的用戶價值并不完全體現在喝茶這件事上。茶只是一個載體,“圍爐煮茶”更是一種慢生活方式,讓現代人遠離社會上的浮躁氣息,在慢節奏氛圍下實現心理的舒緩放松,帶來療愈效果。
圍爐煮茶:能“煮”出茶企未來嗎?
那么問題來了,八馬茶業、小罐茶、竹葉青能否蹭得上此次圍爐煮茶的熱度,為茶葉領域創造新的風口,甚至借此機會成為“茶中茅臺”?
答案是很難,不過至少為其提供了一絲契機。
潮流本身就是不斷變化,不斷被淘汰的。作為現象級爆款,圍爐煮茶和去年冬天大火的熱紅酒、露營、徒步、飛盤等活動其實并沒有本質區別,速紅的同時很難持續保持熱度,最終會成為一群小眾愛好者所堅持的事物。
關鍵在于,能否從此次圍爐煮茶中提煉出茶葉的新消費特質以及新消費規律,幫助企業沖破茶界“大而不強”的怪圈。
比如,很多茶企都渴望實現高端化轉型,提高產品利潤空間。
竹葉青的高端化產品已經上升到千元價格帶,為提高企業拳頭產品竹葉青茶的知名度,還曾經參展摩納哥世界奢侈品展等活動。
小罐茶自2014年正式入局,就喊出了“8位泰斗級制茶大師”、“每一罐都是大師制茶技藝的代表作”、“8大名茶,由8位制茶大師”等口號,想要以此支撐其高端化布局。
八馬茶業則是強調自身源自百年制茶世家,致力于還原古老工藝以及還原古人手法,產品定位為高端商務需求。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上述企業距離高端化的終點,尤其是成為“茶中茅臺”,似乎還有很長一段距離。
實際上,竹葉青等企業更像是被困在了“高端化”的圍城之中。比如竹葉青一路發展過來,產品涵蓋了低中高端價格帶,但是過于強調高端化,視角反而容易受限。而且由于消費人群被局限于高端的小圈子,反而很難通過營銷打出品牌知名度,高高在上的品牌地位也很難貼近現實消費者。
這和一些餐廳的裝修布局是一個道理,如果裝修過于高大上,反而顯得餐廳“門檻”很高,消費者在看到這樣的餐廳的第一眼,由于餐廳定位太高就并不想在這樣的餐廳消費。
此次圍爐煮茶對于竹葉青就是一個很好的出圈機會,但似乎因為圍爐煮茶看似并不高端,也沒有引起竹葉青的注意。場景雖火,但是品牌沒火,竹葉青似乎也沒有通過圍爐煮茶占據用戶心智空間的打算。
其實,這對于竹葉青擴大消費人群,提高品牌知名度是一個絕佳的機會,尤其是吸引“她經濟”下的女性消費群體,畢竟此次圍爐煮茶參與者中大部分為女性。
在迎合細分人群上,竹葉青或許可以和小罐茶學習,比如小罐茶就針對年輕女性推出了“悅”和“HUA”系列,加以營銷,小罐茶或許能夠憑借“圍爐煮茶”這波東風再上一層樓。
如果茶企仍然沿用過去拼命砸錢的粗暴營銷方式,而缺乏針對化的營銷手段的話,也很難在高端化的道路上走得長久,這也是很多傳統品牌所面臨的難題。
另外,此次圍爐煮茶的一個顯著變化也在于:消費門檻大都遠高于普通茶館,甚至是某些精品咖啡店,表現出明顯的溢價空間。
這在過去是難以想象的,比如在供應茶水的咖啡廳,茶飲的溢價往往更低,一杯咖啡賣四五十塊錢,用戶可以接受,但是對于茶水,就覺得有些吃虧。
在向善財經看來,茶葉領域大而不強,一部分原因在于茶企固守傳統,模仿白酒行業的老路,沒有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比如白酒往往用于商務應酬,宴請送禮等場景,背后擁有更多的生意屬性,本質上充當的是社交貨幣,從而提高產品附加值。
而茶企往往采取同樣的經營路徑。竹葉青喜歡標榜自身產品的“國禮”屬性,同樣強調其送禮場景的打造;小罐茶曾與五糧液攜手打造的“來自東方的禮物”茶酒禮盒,這些動作本質上也是在把茶葉打造成社交貨幣的角色。
不管是白酒還是茶葉,充當的都是一種載體,承載的是送禮者的情誼,傳遞的是情感,也是關系的維系,目的是對感情的投資。
不過在疫情反復刺激下,對于白酒、茶葉均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傷害,相當一部分商務應酬、送禮等需求被迫消失。在這些高端化場景受阻的現狀下,竹葉青等茶企更應尋找新的增量空間,不一定是場景,最重要的是如何實現人群的延展。
圍爐煮茶的出現,則為茶企提供了一條反向實現路徑。茶葉產品屬性的變化在于,從情感的對外滿足與輸送,轉為對內關注自身的情感訴求。
可以發現,圍爐煮茶的消費群體大多以年輕人為主,以女性為主,年輕女性的消費相對更自由,他們在潮鞋、手辦、漢服等愛好消費領域的消費意愿明顯高于上一輩,消費訴求更多為獲得“自我滿足”,追求消費帶來的幸福感、滿足感和儀式感。
這也是年輕消費主力最明顯的一個特征:悅己型消費。
而茶企們也可以通過圍爐煮茶實現從B端到C端的跨越,從傳統中老年男性消費人群獲得年輕女性消費者的增量空間。
很多白酒企業都在焦慮,如何讓年輕人喝上白酒,而茶葉企業則追逐著白酒企業的身影,迷失在白酒企業的影子里,是不是很魔幻?
當然,茶企變強也并不只是這一條路徑可走。
在向善財經看來,茶企想要變強,一定要讓茶葉脫離原始農產品的范疇,這就必須提高茶葉的附加值,否則缺乏上升空間。而提高茶葉附加值就必須做到產品的深加工,本質上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消費前端深加工,另一種是產業后端深加工。
所謂圍爐煮茶,其實就是一種消費前端深加工,通過中式場景應用、儀式感的打造、自我情感的滿足,提高消費者的獲得感,才能夠和精品咖啡店的模式相抗衡。需要注意的是,也并不是所有茶葉都適合“煮”,比如竹葉青主打的竹葉青茶,由于茶葉特性并不適合這一模式。
而產業后端深加工,則是通過工業化的產品解決思維和方案,告別手工作坊,用快消品的方式做茶飲。典型代表是農夫山泉的東方樹葉,還有茶派。這樣做可以很好地解決品控問題。難點在于渠道和品牌的打造,一旦做好就可以復用。
總的來說,圍爐煮茶的出現對于茶葉界是一件好事,可以幫助茶企打開新的經營思維,從不同的角度思考企業下一步的發展戰略。
隨著越來越多茶企的入局,未來也可能會出現更多茶葉奇特玩法,為中式茶飲找到更多新的方向。我們相信,茶葉最終一定會走出白酒的陰影。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